就在上周,我参与了对豌豆荚原 Google 班底中:CEO 王俊煜、产品副总裁刘亚平的专访,他们回顾了过去一年里国内外应用内搜索领域各公司动作的同时,透露了豌豆荚应用内搜索、搜索结果消费内容接入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
临走时,豌豆荚市场负责人告诉我,开这个发布会其实是因为国内媒体对应用内搜索领域并没有太多关注。我一时不知道应该怎么接这个话茬,搜索方面的产品一般由我负责,但回顾过去的一段时间唯一深入看过的只有 Relcy —— 这样一个甚至还没正式上线的产品。Google 在移动搜索中接入第三方应用入口的事也只被当作资讯处理。
但确实,应用内搜索于我自己而言是一件 mind blowing 的新事物。我们作为用户第一次将自己和搜索引擎的地位互换,从主动提出需求,从搜索结果中挑选信息,到我们足够信任一个搜索品牌,以至于主动接受这个搜索引擎猜度我们真实需求之后推荐给我们的产品,最终产生实打实的消费行为。对搜索引擎而言,他们也从被动的流量分发,依靠长期的搜索结果和口碑积累转变为主动流量分发。
多有趣的一件事,人类曾经以为自己能够完全支配自己制造的事物,而现在却开始依赖机器决策。
曾经有这样的传言,豌豆荚有团队在深圳的手机店地推,说服手机/刷机商使用豌豆荚给用户安装应用,或推荐用户通过豌豆荚下载应用。在 91 被百度天价收购之前,在腾讯应用宝、小米应用商店恍然大悟杀进这个领域之前,豌豆荚曾经就像 iPhone 时期的 91 和同步推一样,成为官方应用商店之外,国内用户最直接联想到的名字。我以为,如此的认知和技术优势之下,豌豆荚会选择发布完全自主封闭的应用内搜索 SDK 和协议。但据刘亚平所说,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协议同时兼容 Google App Indexing 和 QUIXEY (阿里领投 5000 万美金)app url 协议。不过换个角度看,国内并没有现行的其它应用内搜索开放协议,这样的选择也在情理之中。
百度结合百度云的框计算应用接入更偏向 PC Web 端、360 传闻中的 open in app 跨应用移动搜索至今仍未上线,豌豆荚的产品进度在国内至少短期看不到明显的威胁。
刘亚平给出这样一组数据:豌豆荚应用内搜索最早产品化的视频搜索其索引内容从去年的 58 万增加至今年的 242 万,而所有接入门类的消费内容累计用户数达到 1.8 亿。所有的豌豆荚用户中,进行与应用搜索(豌豆荚原有业务)完全无关行为的达到近 20%。五分之一的用户,选择把决策权交给一段程序,或者说承载这段程序的品牌。
会前的媒体沟通会上,豌豆荚应用内搜索技术负责人李大海,这个在过去八年先后在 Google、云云网(被新浪收购)和豌豆荚研究搜索引擎技术的人介绍了一些技术指标。其中包括: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引擎可以覆盖整个中文互联网的内容索引,其爬虫可以同时支持原生应用和网页应用的内容抓取。他们支持海量并发查询和分布式搜索系统可以响应到 20 万次/秒的点对点通信请求。介绍的后半部分,着重强调了这套搜索引擎架构接入新门类的便利性以及支持这些不同门类内容的混排。但我们很快发现,这些指标不仅对我们这些作为技术麻瓜的记者来说意义不大,对急着想接入豌豆荚应用内搜索平台的开发商而言,亦是如此。
目前阶段的豌豆荚应用内搜索更像是豌豆荚对现有优质资源的主动引入,搭建一个大而全但略有些封闭的消费平台。通过豌豆荚和这些接入内容的品牌互相背书,把每一个领域的优质内容作为合作伙伴引入,通过搜索行为搭线传递给消费者。“以豌豆荚目前的人力和各方面资源,没法将它做成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这是王俊煜给出的答案。这也是说得通的。假设他们不介意,让我以豌豆荚应用搜索为例。现在使用豌豆荚应用搜索查找应用,有时会出现名称、简介、截图完全一样的两个结果,来自官方的应用肯定只有一个,而另一个对于 Android 这样一个最不以安全著称的平台而言对用户的潜在威胁是巨大的。消费类内容触碰到的是消费者切实金钱和利益,如果不能做到绝对把控,对用户和自身品牌的伤害不可估量。
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选择已经建立品牌和口碑影响力的内容提供商(现有合作伙伴共 50 家)合作,怎样保证非合作方或新兴优质内容的曝光度?也就是,按照王俊煜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如何保证搜索引擎的公正性?
数据辅助决策,而不是数据驱动决策。
从两个出身 Google 这样重工程师文化公司的人口中听到这句话,不免让人印象深刻。据王俊煜和刘亚平所述,现阶段豌豆荚接入的穷游、蚂蜂窝、猫眼电影、快的等内容都是根据用户之前在应用搜索和小范围应用内搜索中给出满意度反馈选择的接入方。“事实上我们在单一门类接入的内容供应方不止一家,只是将满意度最高的结果最优先大范围显示,其它内容都在根据用户范围和更细分需求不断调优中。我们相信好的内容自然会获取更多用户关注和满意率。”,刘亚平这么说。“没错,我们利用数据辅助决策,而不是数据驱动决策。”,王俊煜补充。他们认为,虽然现有的技术还没发预测用户市场的未来,但不被现有流量限制而让已经成功的内容和新兴内容差距越拉越大是搜索引擎必备的素质之一。根据他们给出的例子,事实上知乎答案的引入也是他们对冷门内容引入测试得到的意外结果,在多次反复调试之后才为知乎找到类似“单机游戏”这样的精准用户场景。
近期,豌豆荚的应用搜索内容与多家厂商合作,包括 IUNI、朵唯、锤子等。这些合作,以及 API 开放方面,都由豌豆荚位于深证的办公室负责。“我们还不能确定消费内容推荐(应用内搜索)是否会和 OEM 合作或进行 API 开放。但我们的发展方向总是围绕需求展开的,如果厂商有这方面需求,我们也会深入讨论这方面的可操作性。当然,如果厂商需要将现有平台的合作内容换成其它制定供应商,我们也会参考实际的制定供应商的用户满意率决定能否达成合作。这里最难的地方在于同时兼顾厂商和终端用户的需求。”王俊煜说。
Relcy 声称自己的产品能够同时覆盖 Android 和 iOS 平台,但最终产品仍未上线,无从得知实际的使用效果和原理。豌豆荚则明确因为 iOS 平台的应用和审核限制只能采取与 Android 平台不同的策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应用内搜索这个新的、具有颠覆性潜力的入口之争上,豌豆荚提前行军已久。他们能收复巨头介入后的应用搜索失地,重新站到移动内容入口的高峰吗?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sinCera]
1.《王俊煜 豌豆荚王俊煜:数据辅助决策,不是驱动决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俊煜 豌豆荚王俊煜:数据辅助决策,不是驱动决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481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