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13年12月6日
10月下旬,2000多名浙商出席的招商活动如期在杭州西湖举行。在会场上,平时矜持的浙江官员毫不避讳地要求海内外浙商扎根浙江,“回总部,回项目,回资本。”
与两年前在浙江省正式举办的首届世界浙商论坛相比,今年浙商大会的领导级别略低——论坛组委会负责人是浙江省委副书记,副职是分管工业的副省长,而首届世界浙商论坛组委会负责人则由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指挥。
“汇聚资本新高地,重塑浙江优势,让更多浙商回归”是本次高规格会议的根本目的。会议由浙江省委、省政府牵头,省工商联、省政府经济合作办公室、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组委会向62个国家和地区的浙商发出邀请函,暗示他们将“投资桑园,回归农村”。
省级地方官员亲自打公关,打家乡牌,邀请海内外资本投资家乡。这种关注的背后是浙江这个沿海经济大省近年来增长乏力的困境。作为刺激经济的无奈之举,这种因地制宜的浙商回归能否如期完成对浙江经济的拯救,还是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甚至是官方形式主义的闹剧,还有待观察。
怀旧的救赎
浙江经济一直以民营企业为主。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增加,近年来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2010年以来,浙江GDp增速连续三年排在全国倒数。今年前三季度,实现GDP 26195亿元。虽然增速达到8.3%,但全国增速排名依然不容乐观。
大陆学者赵薇发现,浙商几乎遍布全球,大陆约有600万浙商,海外约有150万,影响很大。浙商海外投资覆盖13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8个海外园区和4902家获批的海外企事业单位,总投资112亿美元。海外投资的数量和规模居mainland China各省市之首。
浙商成为国内外最大的商业集团,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20世纪90年代初,大陆刚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浙江率先进行了乡镇企业量化产权改革,与个体经济一起,成为浙江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最强动力。
未来十年左右,浙江民营经济无论从绝对实力还是相对地位来看,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并保持着强劲的上升趋势。2002年浙江民营经济达到巅峰时,浙江民营企业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占据202席,使得其他省市远远落后。
此后,浙江民营巨头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但发展势头逐渐减弱,呈现持续下滑的总体趋势。浙商的发展始于商品市场发展繁荣阶段,以消费品和轻工业为主,具有明显的前工业化特征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所李建华副教授说,浙商崛起的背景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中央政府发起、推动和持续领导的体制转型和地方政府在体制转型中的先行行动是浙商崛起的前提。
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浙商崛起的主导优势消失了。受制于浙江生产力的稀缺性,在资本、管理、综合实力达到新的水平后,浙商开始陆续走出浙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寻找商机,追逐土地、矿业等稀缺资源。李建华表示,这使得浙商在工业化后期将资金和管理转移到资源丰富的地区。
随着浙商投资的外流,浙江省作为浙商的总部,企业空问题逐渐严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外部环境恶化,建立在民间融资沙上的民营企业发展链也慢慢崩塌。在长三角企业倒闭潮中,浙江宁波、嘉兴、温州、台州等地大量民营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纷纷倒闭。
“当时,浙江经济的坏消息层出不穷。有传言称,民营企业正在“过冬”,“转型升级预期不理想”等。浙商发展的中短期风险已经积累到了临界点。”赵薇说,即使是今年,浙商出走的消息还在继续传播。
浙江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在大陆省市GDp增长名单中落后。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一位退休官员表示,“十一五”末,浙江经济衰退迹象明显,全省工业投资排名全国第26位。如何让浙江经济翻一番,已经成为政府官员的难题,而浙商在海内外的丰富资源,或许是挽回浙江经济复苏的捷径。
第一回归项目
“2010年前后,浙江省主要领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发改委等机构要求我们讨论对策。”李建华说,许多专家在一次小范围的讨论中向该省提出了建议——吸收和利用浙江商人在世界各地的资本,允许他们在家乡投资,以发展和振兴浙江经济。
当时浙江官员也批准了这个计划。2011年以来,看似高端、洋气、热闹的浙商世界大会成为浙江省政府牵头的重大事件,“浙商回归”成为近两年浙江市县政府招商引资的核心工作。
政府通过省、市、县、乡、镇的联动,大力推动浙商回归,使之成为浙江党政系统的“第一工程”。“盯着目标,贴着挂图,一定要有关心的精神,不到目标就不死。”浙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方官员告诉《凤凰周刊》记者,死亡令已经下达,要求各级政府官员主动联系省外浙江商会,“探风土人情,寻乡亲,闻地方音”,并知晓省外及本辖区海外浙商的所有亲属,照顾父母。“以前有海外浙商,被父母服侍父母的行为感动,最后回家投资。”
从今年5月开始,浙江省有关部门开始筹备10月份的这次招商活动。“10万浙商进100区”“对接1000多个投资项目”的表述逐渐成为浙江官员的口头禅。所谓“10万浙商进100区”,就是动员和组织国内外10万浙商,与浙江100个产业集群、开发区、园区、重点城区对接,开展项目调研和投资洽谈,力争便利1000多个投资项目落户。其中,省会杭州计划举办20余场对接活动,邀请1.3万余名浙商入园、入驻楼盘、入城,最终目标是同意引进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
在指标的重压下,各级官员全力以赴。他们感兴趣的两类对象是:让那些之前在浙江没什么基础或者总部和重心在外的浙商努力回浙江投资;公司总部在浙江,但主要投资力量在省外,现在正试图向浙江倾斜。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浙江省已举办“10万浙商进100区”活动913场,参会人员52910人,签约项目1134个,内资5701.25亿元,外资21.07亿美元。
“这些数据实际上是水合的。很多浙商总部都在浙江,地方政府要回归经济。他们三天两头见面。每次要求签订指标,企业都会虚报投资数字的差异,官员们心知肚明。”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一位前官员透露,浙商回归可能是出于好意,但现在几乎成了政府的形象工程。实际效果取决于年底GDp增长率的排名。
为了回报而回报?
政府强力主导的「回归经济」效果如何?知名浙商华立集团董事长王立成表示,浙商投资是一种市场和商业行为。“我相信,一个浙商是绝对不可能出于社会责任而回归的。如果你知道投资不赚钱,就一定要回报。不如做慈善。”
鉴于这两年“很多浙商省外投资被不公平对待的案例”,以及投资家乡和回桑的紧密性和安全性,王立成不排除回归经济中的情感因素,但和他一样,总部在浙江,省外投资规模远远超过省内民营企业,仍占多数。
很多浙江企业,包括娃哈哈集团、农夫山泉,省外的生产基地比省内大得多;吉利集团收购国际知名汽车公司沃尔沃后,三条整车生产线位于省外;知名浙商、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为了应对浙商回归,决定在义乌投资国际医院,但也主张浙商不要为了回归而回归,强调回归项目要根据落地城市的禀赋合理选择。
"许多在省外或国外长大的浙江商人与当地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关系。"李建华说,由于浙江土地、劳动力等许多当地生产要素的限制,一些浙商根本无法自由发展。“现在让他们回来。作为一种趋势,我认为是值得怀疑的。”
浙江工业化在历史上没有完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没有工业化的资源。可以预计,除了基础设施等一些领域,浙商的投资还是很少空的,浙商真正大规模的回报还是比较困难的。
浙江青田侨商、梅捷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郭生华回应侨商回国创业的提议,多次率团赴浙江考察项目。他希望政府在政策上有所倾向,但是否投资和长期停留还没有决定。一个和他一起旅行的海外华商承认,他在海外打拼多年,已经脱离了国内的市场环境和体制环境。不知道他回来会不会适应。
“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大部分项目都与房地产有关。”一位参与“返乡项目”的浙江商会副会长表示,这些返乡浙商准备投资100亿元。钱从哪里来,不就是滚动投资,用银行贷款吗?
赵薇还认为,“浙商回归”,本质上是官员的GDp依赖心理造成的,是痴心妄想,是舍本逐末的举动。他说,浙江还有2万亿元民间游资在等待出路,地方政府在引领“浙商回归”,提供各种营利性政策,对当地浙商不公平。
从以往的经济发展来看,如果浙江不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继续走招商引资的老路,经济增长的下行趋势在短时间内是无法逆转的。“任何经济转型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浙江商人表示。地方政府与其大张旗鼓地鼓吹“浙商回归”,不如做点实事,容忍一段时间GDp增速放缓。
1.《浙商回归 浙商回归:浙江经济的救赎迷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浙商回归 浙商回归:浙江经济的救赎迷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62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