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当今全球影视业,要论拍各种剧的能力,只有印度导演才能和中国导演抗衡。宝莱坞的战争题材或动作题材电影,向来以夸张的特效和违反客观规律的动作设计著称。如果只看电影介绍,2019年上映的印度战争片《切萨里》也有高能剧的风格。这部电影讲述了21名锡克教士兵与数万部落武装力量作战,最终全部死亡的故事。历史上敌人少的战斗案例很多,但是差别这么大真的很少见。但是查了一下资料,发现阿三真的不是吹牛,历史上有这样一场战役,就是1897年9月12日的扎拉加和希腊之战。这场战役中国人不熟悉,但在印度却家喻户晓,可以和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温泉战役相提并论,堪称印度斯巴达勇士。
■2019年印度战争电影《切萨里》海报。
为了更好的看这部电影,作者补上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扎拉加与希腊之战起源于19世纪末英属印度与阿富汗的边境冲突。1897年9月,阿富汗部落武装集结一万人,进攻洛克哈特堡、古力斯坦堡和扎拉加以及希腊堡这三个英国边境要塞。其中扎拉加和希腊只是一个小堡垒,作为前两座堡垒的信号中继站。守军只有21人,但是驻扎在洛堡和卡塞尔的军队只有100多人。阿富汗的计划是攻占扎拉加,切断两座城堡的联系,然后分而治之,在9月12日天黑前拿下所有目标。拥有如此巨大的军事优势,胜利似乎很容易。然而,由希查德·辛格中士指挥的扎拉加驻军表现出异常顽强的战斗精神,与袭击者对峙了八九个小时,最终21名锡克教士兵全部阵亡,为援军的到来赢得了时间,挫败了阿富汗的袭击。这场战斗被锡克教徒广泛称赞为战场上的奇迹,而现代印度则大力宣传为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典范。
■阿富汗部落武装力量准备在《切萨里》中攻打扎拉加的石堡的镜头,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1897年9月14日,几名锡克教士兵站在城堡废墟上,这是英国人在扎拉加收复希伯恩后拍摄的。
19世纪英国和阿富汗之间的战争甚至对国内军事历史爱好者来说也相当不受欢迎。如果不是这部电影,很少有人会知道扎拉加和希腊的战争。虽然《切萨里》不可避免地带有印度特色的主旋律电影的理想化色彩、夸张和歌舞元素,但仍然让作者感到耳目一新,尤其是对于当时英印军队锡克教部队的服装和武器装备的表现。其中有三件设备特别引起了作者的浓厚兴趣。看完电影,收集资料做一点研究,下面分享一两个。
杀敌神器:步枪
二十一人与数万人作战。按照一般的逻辑,这些锡克教士兵都是兰博式的人物,一手总督装备的是加特林机枪作为标配。但这不是《第一滴血》或《终结者》,19世纪末还没有可以用手握的火神炮。在“切萨里”中,最致命的武器是早期的马克沁水冷机枪。影片一开始,阿富汗人在与古力斯坦堡的战斗中错失了一张脸,但扎拉加的熙堡却没有配备这么大的杀手。卫戍部队抵御敌军浪潮使用的主要武器只有步枪,或者是一发一弹的老式步枪!
■马克西姆的机枪,出现在影片开头的古力斯坦保卫战中。
作者对经典枪械不是很熟悉,一开始也无法识别具体型号,但这款步枪的操作方式和影片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威力还是让人眼前一亮。与众所周知的枪机步枪不同,锡克教士兵手中的步枪没有枪机,而是可以通过枪托下的曲杆打开,类似于美国内战中斯潘塞的重复步枪,其装填方式也非常独特。子弹从弹壳上方压入枪管,一次只能装一发子弹。现在看来这种单发步枪早就过时了,但是片子还是挺神奇的,威力巨大,中间人站死了,射程太远。主角希查德中士利用顺风杀死敌方刽子手,视距超过2000米!更有甚者,希查德将单筒望远镜直接绑在枪身上充当狙击枪,将子弹直接射入敌方狙击手的枪膛,导致目标枪的破坏。估计很多现代步枪都达不到这个效果。
■锡克教士兵在切萨里装步枪的镜头。
■在切萨里,通过将单筒望远镜与步枪捆绑在一起,拍摄了一张简单狙击步枪的详细照片。
根据地图,作者确定了这种步枪的身份,即英国马丁尼-亨利步枪,这的确是历史上一种传说中的武器。马丁尼-亨利步枪是英国陆军专门研制的第一支后膛装步枪。自1871年安装以来,在英军及其殖民军服役30年,在19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的殖民征服战争中被广泛使用。即使进入20世纪后,马丁尼-亨利步枪仍然被世界各地不同的武装团体使用,甚至在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中出现在塔利班的军火库中,因此其使用寿命超过了130年!
■马丁尼-亨利步枪,在英军服役30年。
马丁尼-亨利步枪是英国陆军的标准步枪,但不是英国人发明的。它的原型是美国枪械设计师亨利·皮博迪(Henry Peabody)于1862年发明并申请专利的单发步枪。1866年,居住在瑞士的奥地利籍工程师弗里德里希·冯·马丁尼改进了皮博迪的步枪,使其更强更快。1867年,马丁尼拿了一把新枪,参加了英军新式步枪的选拔。他一举中标,被皇家兵工厂批量生产。改进后,于1871年7月正式安装。它以两位设计师的姓氏命名为马提尼-亨利步枪。在他的服役期间,衍生了很多改装,也是土耳其和罗马尼亚引进的。最特别的是阿富汗当地枪手抄袭了很多,连原来的logo都抄袭了。当然,质量和原产品是有差距的。估计马丁尼-亨利步枪及其仿制品的产量可能高达100万!
■马丁尼-亨利步枪枪栓结构图。
马丁尼-亨利步枪空重3.83公斤,长度1245毫米,枪管长度844毫米,初始口径0.577英寸。它发射各种类型的金属壳子弹,初速400米/秒,有效射程370米,最大射程1700米,射速12发/分钟。但经过训练,Martini-Henry步枪坚固耐用,动作可靠,动力精度好,服役后深受英军信任。但随着更先进的弹匣步枪的出现,单装马丁尼-亨利步枪于1889年停产,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才从英军中彻底退役。
■在切萨里,锡克教士兵手持马丁尼-亨利步枪守卫要塞城。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陆军早在1888年就安装了李·梅特福德弹匣螺栓步枪,并逐步淘汰了马丁尼·亨利步枪。然而,出于对殖民军队的防范,驻扎在印度西北边境的锡克教军队仍然使用停产的马丁尼亨利步枪。但是在扎拉加和希腊的战役中,要塞的守军充分发挥了这种老式步枪的威力,给了进攻者很大的伤害。
通信神器:日光镜
如上所述,zarraga Hickey堡作为两个堡垒之间的信号中转站而存在。其实洛克哈特堡和古力斯坦堡相距不远,只是被地形挡住了,看不见对方。因此,在zarraga Hickey两地之间设立了一个信号站,帮助传递信息。19世纪末,无线电仍然是一种尖端技术,英印边境哨所没有配备无线电电话等先进的通信工具。但是,他们使用了一种古老而有效的通讯媒介:日光,堡垒之间的通讯工具是日光信号反射器。
■在“切萨里”中,英国军官向信号员下达命令,并注意周围的太阳光反射信号器。
相信很多朋友小时候都玩过用镜子或其他反光物体反射太阳光,使人眼花缭乱的把戏,而Chessari中出现的太阳光信号反射器的工作原理与此类似,就是通过转动镜子或遮挡光线发出闪光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其实这种方法自古就有,现在也还在广泛使用,比如遇险时,用镜子反射光线发出求救信号等等。现代用作通讯工具的日光信号器是德国数学家卡尔·高斯(Karl Gauss)于1821年发明的,在无线电普及之前,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通讯设备,在19世纪下半叶被广泛用于军事。它曾是许多国家军队的标准装备,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仍被英国和澳大利亚军队列为标准装备,甚至在巴基斯坦军队中一直使用到1975年。
■带有两个镜子的典型日光反射信号器。
其实太阳光反射信号器的核心部件是两个镜子,大部分是圆形的,直径在38 mm到305 mm之间,尺寸更大。具体形状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在可旋转的支架上安装两个镜子,并设置一个三脚架,其中一个是用于传输闪光信号的透射镜,另一个是用于在发送者背向太阳时将太阳光反射到透射镜上的反射镜。使用时,用信号器上的信标对准收信人,镜面旋转或遮光板间歇挡光,按莫尔斯电码发出闪光信号。收件人通过视觉或望远镜识别和解读信号,从而实现信息传递。
■在切萨里,锡克教信号员使用太阳光反射信号器发送信号。
阳光反射报警器有很多优点:一是不需要任何固定设施,携带使用方便;其次,通信安全性好,反射光束窄,发散范围小,方向性好。只有在光束反射路线上才能收到完整的信息;最后,通信距离长,信号传输速度快。根据光照条件、空空气透过率、镜子大小、地球曲率、通讯地点相对高度等因素的影响,日光反射器信号器的最大通讯距离通常为32 ~ 80 km,而日光反射器通讯的最远记录为295 km,这是美国陆军信号兵团于1894年9月17日创造的,当然,日光反射信号器的缺点很明显,就是必须有太阳。你觉得达文西在《国产玲玲漆》里的太阳能手电筒怎么样?
■锡克教通信兵使用的木制活字,在切萨里印刷信息。
在切萨里扎拉加和希腊的战斗中,太阳光反射信号器是一个非常醒目的装备。二等兵Gumuhe在zarraga的Hibborn坚持到最后,他是一名信号员,负责通过操作日光信号器传输信息。事实上,他几乎是通过闪烁的信号向邻近的要塞发送了几条关于战斗的现场信息,他发送的最后一条信息是“请允许折叠信号器”。除了日光信号器本身,古木和在片中使用的接收和解码工具也很有意思。收到资料后,顾从一个木盒里依次取出带有字母的活字,排列在一个长长的木槽里,蘸上印泥,把资料打印在纸上,就像活字印刷的活版一样。这个历史细节还原的真的挺好的。
信仰神器:锡克教环刃
切萨里有一件事第一眼就引起了作者的注意,那就是锡克教士兵巨大头巾上的金属环。一开始我以为只是个头饰。后来我发现锡克教士兵对戒指很重视,即使把戒指拿下来挂在墙上,也要双手合十去膜拜。在影片的最后高潮部分,这枚戒指展现了它的真正用途:主角希查德中士右手紧握着烧红的剑,左手拿着戒指,与阿富汗人进行肉搏战。戒指外缘有刀片,被打中的人顿时生疼出血。原来这个圈是近战武器!
■在切萨里,希查德中士和他的战友在头巾上戴着金属环。
通过查阅资料,作者知道这种戒指是印度次大陆的一种异形武器环刃,英文叫Chakram,也叫飞轮、轮刃、战斗轮、圆月轮等。不是很有诗意,但却是杀人利器。环刃据说起源于古代印度教的法轮。是投掷武器,也可以用来砍杀。典型的环形叶片是一个薄金属环,重量为150-500克,直径为10-30厘米。戒指外缘打磨成锋利,吹毛碎。使用时,将戒指套在手指或手腕上,旋转扔向目标,范围为40-50m。据说2厘米厚的竹子,30米的距离就能砍下来,力量足够近距离轻松砍断对手的手脚。当然,熟练使用这些锋利的工具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的训练和高超的技巧。
■现代仿制的360度刃口环刃,还配有带套,便于携带。
环刃主要有三种形状,第一种是半环或半环,未开封的部分作为握柄,可以抛也可以切;第二种是360度切削刃,但在环的内侧还有一个手柄用于握持;第三种是无柄360度刀片的形式,不能徒手握持,主要用于投掷。那么为什么锡克教士兵要在头巾上佩戴环刃呢?我们应该从锡克教的历史说起。
■19世纪末驻扎在印度西北边境的英国军官及其锡克教卫兵,注意卫兵头巾上的环刃。
锡克教徒生活在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信仰锡克教,有着深厚的武术传统。锡克教男子以打架为荣,自尊心很强。每个人都戴着头巾,留着长胡子,戴着铁手镯,戴着短剑。他们的名字都带有“辛格”的意思,是一头狮子,意思是像狮子一样勇敢战斗。19世纪初,锡克教驱逐阿富汗人,在印度西北部建立锡克教帝国。1842年至1849年,英国通过两次锡克教战争征服了锡克教帝国,是英国在印度次大陆吞并的最后一个国家。战争期间,锡克教士兵的勇敢和善战给英国军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大量锡克教徒被招募到殖民军队服役。来自尼泊尔山区的锡克军队和廓尔喀军队成为了英国印度军队最有效的组成部分。
■现代印度军队中的锡克教士兵。
在锡克教帝国的军队中,有一支名为“无畏”的精锐军队,创建于17世纪末,作为锡克教领袖和宗教场所的守护者。其成员从小从军,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武功高强,意志坚强,战斗英勇,战死沙场,后来发展成为锡克教帝国的军事精英。“无畏”部队在战场上穿着蓝色的衣服,戴着独特的锥形尖头巾,非常有辨识度。而且,“无所畏惧”的人热衷于使用冷兵器进行近距离作战。最特别的是他们会在尖尖的头巾上放不同直径的环形刀片,可以随时使用。可以称之为戴在头上的军火库。这件衣服已经成为“无畏”部队的象征。当然,随着进入热兵器时代,环刃的实战价值大大降低,英印军队的锡克教士兵把环刃戴在头巾上,更多的是出于对前人勇武传统的缅怀,也是一种彰显尚武精神的行为。
■“无畏”的锡克教帝国士兵和多环刃尖头巾。
在《切萨里》中,锡克士兵头上的环刃总体上更像是一种装饰品。虽然英雄最后把它当成近战武器,但平日头上戴这么锋利的武器会不会太危险?而且有记载说锡克教士兵更喜欢使用第三种形状的环刃,不能握持,所以希查德中士最后一次徒手使用环刃可能算是小BUG。
■在切萨里,希查德中士用剑和环刃与敌人作战。
1.《高斯狙击步枪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斯狙击步枪 萨拉加希之战:21名锡克士兵抗击10000人一整天仅靠步枪?》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625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