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希望工程“大眼睛”苏明娟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职)的消息在朋友圈播放。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岗位是兼职,没有工资和“职级”,很多人不知道这些“大眼睛”是怎么被发现的。
我们应该记住这个摄影师,中国青年报的著名记者解海龙。
1996年4月26日,在《中国青年报》的一间办公室里,当小女孩俯身在留言簿上写下“苏明娟”时,我们记者解海龙的记忆突然被拉回五年前。
五年前,这三个字写在他的左手手掌上。
1991年,解海龙看到很多报道说“农村变了好多,一万户”。但以他在陕北、山西等农村拍照的亲身经历来看,他觉得“情况和传说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在一些革命老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很多孩子想读书,但家里没钱。
今年4月,解海龙深入安徽省金寨县凌涛乡张湾村拍照。一大早,他就看到一群小学生从水库里拉出一条船,解海龙也跟着跳了起来。没拍过照片的孩子“怕”眼前的大叔。解海龙注意到其中一个最小的女孩。
“你叫什么名字?”他问。小女孩不敢说话,也不敢抬头看他。
“她的名字叫苏明娟。”其他孩子都在喊,但解海龙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于是,他伸出左手,小女孩拿出一支笔,在他的手掌上写下了“苏明娟”几个字。
这时,船已经停靠在一条河的支流上,他跟着孩子们来到三河中心小学。本来他只想给一个“专心上课”的孩子拍照,但是在一年级的教室里,杰海龙被一双“大眼睛”打动了,他立刻按下了快门。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书桌上,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双充满憧憬的大眼睛。解海龙马上意识到这是船上的小女孩。当她看着她的手掌时,她发现她的字迹模糊了。不过他特意给片子做了标记,“提醒自己这卷回北京后要好好发展”。
照片冲洗出来后,解海龙立即发给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那双大眼睛盯着人的眼睛,几乎感动了所有出席中国青年基金会的人。”他回忆道。
1992年10月,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纪实摄影展”在全国各地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其中,“大眼睛”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确定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这一年,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选择了“下海”,而他决定继续“上山”。
“我不去黄山、华山、峨眉山,去太行山、大别山、沂蒙山。”解海龙特意为自己的深山拍摄系列作品取名为:“我要上学”。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他的作品。曾经有人公开批评他拍的内容不是差就是苦,离主旋律太远。当这些图片在香港电台展出时,他甚至被提醒要“注意国家和社会的形象”。
”我大声吼道:‘孩子连学校都上不了,你凭什么要那张脸?!'”解海龙回忆起过去仍难以掩饰的民主。
然而,这些批评很快被“大眼睛”带来的震撼所取代。一夜之间,以“大眼睛”为主题的“希望工程”海报布满了北京的地铁和街道。当然,没有人知道照片上女孩的名字。时隔多年,连摄影师都记不清女孩的名字。相关部门已经向解海龙确认,他只是含糊其辞地回答:“好像叫苏玉贤?”
1999年,摄影界选择了一项名为“我们记忆中的摄影”的大规模调查。在近百年的照片中,摄影师一般把“希望工程”的“大眼睛”放在首位。
几乎与此同时,央视也对全国观众进行了类似的调查,93%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大眼睛”,也知道这些眼睛所代表的“希望工程”。
2006年11月23日,在北京的华晨秋拍卖会上,“希望工程”的标志性形象拍出30.8万元。解海龙当场宣布,将拍卖所得全部用于在西藏兴建希望小学。
“有很多人认为是城市人帮助了大眼睛,但我认为是大眼睛教育了我们城市人。正是这双眼睛唤醒了更多人的关心和责任,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解海龙没完没了地说:“只有‘大眼睛’看到希望,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
成年后,经过教育的洗礼,这个大眼睛、蓬头垢面的小女孩成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她除了捐出一部分工资供养更多的孩子外,工作之余还尽可能多的参加希望工程的各种公益活动,给同一个孩子讲她的故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图形编辑:张驰
审核人:陈
1.《希望工程大眼睛 当年,是这双眼睛发现了希望工程“大眼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希望工程大眼睛 当年,是这双眼睛发现了希望工程“大眼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674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