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杂志与您探讨传媒产业的现状和未来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上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如果看到自己认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其中,这些观点就会更大胆地发表和传播。
并且发现某个观点没有人或者很少人关注(有时候会有一群人攻击),即使赞同,也会保持沉默。
一方的沉默导致另一方意见的增加。这个循环形成了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一方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
“沉默的螺旋”的理论意义
(1)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2)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影响,指出这种影响来源于大众传播创造“舆论环境”的巨大能力,对于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最重要的启发意义。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局限性
(1)“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体的“对社会隔离的恐惧”,以及由此“恐惧”产生的“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2)忽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人”的作用。
案例分析:日本留学生在西北大学就读事件
2003年日本留学生在西北大学就读事件,就是网络传播加剧的“沉默的螺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事发后,国内多家网站立即贴出、报道、讨论了该事件。
有一段时间,各大高校人声鼎沸,很多网站充斥着各种极端言论。中国人的反日情绪和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突然升温。
对于这一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刘小兵说:“中国互联网上激烈的反日言论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客观地反映了一些中国网民的真实感受,但它们绝对不能代表整个中国青年和中国人民。在这个意义上,我称之为片面的真理和虚假的真理。”
同时他分析说,在网络上,情绪激烈的人说话,而相对温和的人一般没有特别的说话欲望,这也是理性温和的发言很少出现在BBS论坛的原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身边没有理性温柔的声音;在网络上,一旦出现几个理性温和的言论,大部分都难逃被“追杀”的命运。
而那些偏激、不理智的言论,大多被追捧,很少有人去追捧。因为同样极端的人会互相欣赏,而持不同意见的温和派相对更宽容,或者说有时候根本不在乎那些“无知无畏”的言论。
于是,互联网上逐渐形成了令人担忧的“沉默螺旋”。就是情绪极端的人不断被鼓动,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言语越来越凶。
而那些理性的温和派则不断被压制,声音越来越弱,感觉自己软弱,缺乏自信。
而介于前两者之间,人数众多的中学,在极端言论中逐渐走向极端。
比如上面这种情况,表面上沉默的大多数受了几个极端言论的影响,实际上沉默的螺旋还在起作用。
在网络创造的虚拟环境中,铺天盖地的语言环境取代了大众传媒,使得网民的态度发生了逆转。
温和理性的言论在遭到攻击和否定后变成了“沉默”,而极端语言支持的增加则成了压倒性的压力。
让更多的网民有“被孤立的恐惧”,避免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倾向于发表极端言论。
本杂志推荐
订阅中国报纸杂志:
2.邮局订阅,邮寄代码:82-300,前半月和后半月各15元,全年定价在360元;
3.发票确认电话/传真:010-65363855。
1.《大众传播 【涨知识】大众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众传播 【涨知识】大众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689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