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是鬼过的节日,民俗也演变成了普通人崇拜鬼神的习俗。西方鬼节主要有万圣节、泰国鬼节、墨西哥鬼节等等。中国民间文化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四个鬼节:上思节、清明节、中原节、汉仪节。
“鬼”是甲骨文中的会意词,下面是“人”字,上面是可怕的头,意思是像人一样的怪物。孔子曾说“敬鬼神,远离鬼神”,表达了儒家对鬼神的尊重。
不过看了蒲松龄的《聊斋》,觉得鬼挺可爱的。在他的作品中,鬼多为年轻貌美,多情且懂礼仪的女鬼。
中国的鬼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俗的融合。那么,中国有哪些“四鬼节”?
上思节
上思节是一个消除邪恶和祈求好运的节日。
传统的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也是春浴的日子。《伤逝》中的泉浴习俗起源于周朝的水边,后来由朝廷主持,派遣女巫掌管,成为法定节日。
汉代把上思定为节日,魏晋以后把三月三日定为春节,是当时重要的节日之一。
上思节之所以被列为“四大鬼节”,源于一个传说:
在古代,阴阳的界限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死者和生者的灵魂可以在其间来来去去,就像走亲访友一样方便。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界比较宽松。三月初三是冥界的盛大节日。到了晚上,街道装饰成红绿相间,大街小巷挤满了艳丽的幽灵。人们的灵魂经不起黑社会的诱惑,纷纷去诗鬼游玩。然而少数游魂却忘了回归,留在了冥界。
就算有和尚和尚念经画符,也只能唤回一部分人,七天之后还没被召回的灵魂,就会远离这个世界生长。于是,农历三月初三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称为“鬼节”。
清明节
清明节,也称为徒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扫墓的日子。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确规定4月5日为全国性节日清明节,又称全国清明节。
清明节作为一个鬼节,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已故的亲人,表达了崇拜者的孝心和思念死者的感情。
清明节属于鬼节,但通常不取名鬼节,因为它主要祭祀好鬼、家鬼,或者亲近者的亡灵,重在表达孝心和亲情。其他鬼节大多祭祀恶灵和野鬼,重点是安抚鬼魂,防止鬼魂闹事。
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在上海的旧习俗中,有一种仪式专门在清明节期间向鬼魂献祭,向饥饿的鬼魂和鬼魂献祭,以防止它们变成恶鬼和叛乱。这种祭坛叫祭祀坛。在旧上海,清明节前一天也有迎接城隍之神的习俗。
中原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元旦节。但“中国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名称,佛教中的“玉兰盆地节”,民间的“鬼节”。
当然,中国道教的元节、佛教的苯教节及其民间的鬼节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这三个节日都有祭祀祖先、崇尚忠勇的共同文化内涵。
(1)道教“中国元节”
中国道教把一年分为天官和地方官。天官是上半年,地方官是下半年。这里所说的“官方”不是官方的“官方”,而是指意大利时间空流动过程中的片段。
道教把“天官”(上半年)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下半年,当地官员节的7月15日被称为“中国元节”。下半年中间的10月15日是“下元节”。
中国的元宵节也和一个传说有关。
传说陈子向三公主龙王祈福,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娶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掌管加持、赦罪、解厄。元中节是地方官赦罪的日子,道士在这一天诵经,花三祭五果十灵。
(2)佛教的“苯教节”
在佛教中,中国的元节被称为“玉兰盆地节”。
苯教节之所以成为“鬼节”,与“木莲救母”的故事有关。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木莲,在获得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恩情。他发现母亲在饿鬼的道路上受苦。木莲很伤心,多次给母亲大量的食物,但每次都化为灰烬。甚至无奈,只有求佛帮忙。
佛祖开悟后,木莲为了救母亲,建立了宏大的玉兰盆地。
(3)民间鬼节
农历七月是中国民俗中的“鬼月”。每年的7月1日起,地狱开门,让那些常年受苦受难,被囚禁在地狱里的鬼和鬼走出地狱,直到7月的最后一天才关上鬼门。
为了使阴阳界的人和鬼都平安无事,自古以来就有七月立普渡祭拜逝去亲人和祖先的习俗。
冬季服装节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进入寒冬季节,主要形式是送寒衣。这一天,人们烧冷衣服祭拜祖先,向先死的人致敬,所以也叫祭祖节。
关于寒衣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三个来源:
(1)冬迎礼仪起源于先秦时期;
(2)千里送孟姜女寒服;
③出自朱元璋“授衣”的传说。
《诗经·风·七月》曾经提到“七月热,九月是送衣服的时候”,意思是从九月开始会逐渐变冷。人们该买衣服御寒了。所以十月初一也就是俗称的服装节。
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的习俗,以示孝顺,不忘根。因此,人们也在十月初一向祖先献祭小米。十月初一,有家族祭,有墓祭,南北皆有。今天,在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有在十月初献上新坟的习俗。
为什么只有清明节广为人知?
四大“鬼节”中,只有清明节在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日,并为更多人所熟知。而另外三个鬼节,要么只存在于个别地区,要么逐渐被遗忘。
这是为什么?
(1)清明节历史悠久,得到官方认可
据说清明节祭祖的习俗始于古代皇帝和将军踏足郊外的“墓祭”仪式。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这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固定习俗。并成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此后,它成为中国的法定假日。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越了节气的含义,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各地发展了不同的风俗,基本主题是扫墓祭祖,徒步旅行。
相比之下,上思节、中原节、汉仪节在持续时间、官方对历代的认可、与时俱进等方面都不如清明节。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特点,所以逐渐被遗忘。
(2)有广为流传的故事
提到介子推,就能想到清明。
相传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被流放,饥肠辘辘。他切下自己的肉,煮成肉汤给重耳喝。重耳非常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成了君主,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奖励了陪伴他流亡的英雄们,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带着母亲去绵山隐居。
晋文公释放了火烧山来寻找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只找到死去的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介子留下遗书:“切肉奉心,望主公永远明明白白。”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
介子推的传说
相比之下,上思节、中原节、寒衣节没有广为流传的故事,不利于节日的传播和生存。
(3)它结合了其他节日和习俗,演变成节日
首先,清明节还吸收了寒食节期间禁火吃冷食、祭祀扫墓的习俗。唐朝还以公文的形式正式规定:
清明节到了,可以和寒食节一起放假。这个规定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说明从那以后,清明就有了国家法定假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从依附于寒食节逐渐上升到取代寒食节。
其次,清明节结合了上巳节的习俗。
上思节在古代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习俗是在河边散步、洗澡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在一个平淡的冬天后迫切的心理调整需求。
从唐朝开始,人们就在清明扫墓的时候去游玩。清明节也被称为徒步节。
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和上思节这两个古代节日的习俗后,宋元时期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主,将寒食节习俗与上思的郊游活动相结合的传统节日。并被后人继承和发展。
(4)独特的节日形式和符号
除了徒步、扫墓,还有禁火、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砍柳等一系列传统体育活动。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祭祖的习俗:拔草、放祭等。,或者干脆献上一束鲜花来缅怀先人。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结合,一些地方仍然保持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吃冷饭,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吃冷饭高粱。有些地区有清明节吃绿球的习俗。
……
清明节的习俗因时间和地区而异,但它们总是包括扫墓、徒步旅行,甚至一些体育或娱乐活动。还会有一些食物等符号。这些都有利于清明的传播。
今天,大多数传统节日都遇到了传承危机,我们逐渐失去了参与的兴趣。很多人从“庆祝节日”变成了“看节日”。他们既没有仪式感,也没有兴趣参加节日。从长远来看,传统节日的危机只会越来越严重,或者逐渐消亡。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或者私信给我。我觉得会对你有帮助。看完记得点关注。后续内容会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的朋友看看!记得注意。
1.《中国四大鬼节 历史上四大鬼节,为什么只有清明节广为人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四大鬼节 历史上四大鬼节,为什么只有清明节广为人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768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