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医院所有的工作人员,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2月25日上午,68岁的危重病人杨先生出院时这样说。
杨先生是当天出院的7名患者之一,也是上海市第一位患COVID-19肺炎的危重患者。1月23日,杨先生入住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一个多月后,他昏迷了14天,最终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战胜了病魔。[1]
截至3月25日,上海市局部COVID-19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率接近90%,连续23天无新的局部病例;作为一个拥有2400万人口的非常大的城市,它在防疫和控制方面表现良好。
上海公共卫生作为COVID-19肺炎患者的指定诊所,承担了上海几乎所有成年患者的治疗。
“城市堡垒”随时准备服务:保持最终的公共卫生安全
自从人类医学诞生以来,“医疗”和“公共卫生”是两个共生但不一定共荣的词。几千年来,除了战争,传染病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可怕的杀手。
1910年,东北突然爆发鼠疫。这场大瘟疫持续了六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造成6万多人死亡。疫情总经理连德武博士首次采用现代公共卫生理论和方法,让中国主流社会第一次看到了“现代公共卫生”的力量。
到目前为止,公众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国内防疫体系也逐步完善,但仍经不起几千年病毒的入侵。SARS和MERS是令人生畏的名字。然而,病毒的奥秘还没有被人类完全揭开。2003年,为了聚焦非典疫情,北京建立了小汤山模式。同年5月,上海借鉴经验,启动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旨在整合“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和传染病应急”。
上海公共卫生成立于1914年,原名上海市传染病医院,经历过甲型肝炎、SARS、H7N9等现代大规模传染病。
医院总部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占地503亩。值得一提的是,医院主楼外圈有一片森林,占地500亩。这片森林的目的是隔离医院和居民区,保证周围居民和农田的安全,为“战时状态”做好充分准备。17年前开始建设的时候,医院确定了500个永久床位,同时预留了室外空房间。在疫情期间,可以临时修建一个有600张床位的传染病房。这一圈树林紧紧包裹着医院,形成了真正的“城市堡垒”。[2]
去年12月31日,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1月2日、3日,公共卫生首次开始为期两天的医院演习;1月6日,卫生部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全部进入应急状态,提前准备好应对疫情的材料。[2]
这些程序为上海和SARS-CoV-2之间的“正面对抗”留出了时间。“截至3月14日,医院已收治确诊病例338例,但一直忙忙碌碌,秩序井然。”“病人治疗的关键是一个‘早’字,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副书记卢洪洲表示,就上海的情况而言,可以在早期发现,并在第一时间入院,大多数患者的病情仍在良好发展。只要在早期发现,经过科学治疗,大部分感染者的病情都会稳定下来并逐渐好转,肺部的病变也会逐渐被吸收。
隔离污染的负压病房“ECMO+专家组”专门抢救危重病人
在新冠肺炎爆发肺炎之前,公共卫生中心已经将病房和病房分开使用,并对其进行有序管理。a栋是病房,A3治疗重危,A1治疗轻症,A2、A4病房随时待命,其他原本在医院治疗的传染病患者已经转移到B区,远离其他医院区域;每个病房分为三个区域: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在与病房相连的道路上,一路标有出入注意事项;为了避免污染,病房的门一般是不开的,食物一般是通过病房侧面的小窗给病人送去的。[3]
此外,公共卫生负压病房有327张床位[4]。负压隔离病房是一个绝对密封的空房间,包括门、窗、无缝墙、地板和屋顶,以及穿过地板和墙壁的管道的密封。然后,通过控制不同区域的供气量和排气量的差异,形成区域之间的空气压差。
在气压环境下,气流可以实现从安全区到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定向流动;同时,患者床边的排气装置可以高效过滤空空气,避免外界空空气的污染。也就是说,被污染的气体不会在医院内循环造成内部感染,也不会未经过滤就流出,从而污染外部空气体。[5]
除了负压病房,上海公共卫生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还有一支训练有素的ECMO团队。ECMO,体外膜氧合的全称,是一种治疗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暂时替代不堪重负的心肺,让人“活得第一”,为器官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在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ECMO是危重病人生存的最大希望。
公共卫生中心每天配备4套ECMO设备。为了更好地开展新冠肺炎肺炎的治疗,外院紧急部署了另一台。ECMO是拯救生命的顶级技术,代表了医院、地区甚至国家的危重病急救水平。
目前,ECMO治疗在世界上的成功率约为50%,而这支队伍过去的成功率高达60%。上海市公共卫生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表示,由于ECMO的技术难度较高,操作和监测要求复杂,需要专业团队和熟练的技术合作,他们已经模拟了平日可能遇到的几十次现实。只有平日有所防范,才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6]
对于COVID-19中的危重患者,上海市公共卫生采取“3比1”的治疗模式,即1名医生2名护士治疗1名危重患者,每4小时换一次班;每2小时翻身一次,用振动帮助排痰。同时,由呼吸、重疾、感染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小组会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研究治疗方案。[7]
全市精英医疗去了一线会议室,“神仙打架”充满了火药味
除了精良的医疗设备,疫情期间公共卫生工作者的医疗队伍聚集在一起,市政府协调市一级的资源配置。目前,在一线治疗病人的医生中,40%是自己在公共卫生中心的医生,60%是从各市级医院转来的医生。[4]
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例,1月21日10时,华山医院召集并成立了第一个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专家组,由上海市医疗专家组组长、传染科主任张文泓任组长,传染科、呼吸科、重症监护科三位副主任医师陪同。从接到通知到正式进入公共卫生中心不到4个小时。[8]
治疗期间,上海实行“一人一策”的治疗方案,有时甚至“一日一病”。每一天,每一个小时,甚至每一分钟,专家们都在隔空在屏幕上交谈,为患者的治疗提出建议。“你说我的案子要怎么赶?”“这意味着情况稳定,你应该高兴。”“我们评估的希望是,我们可以考虑让患者一步一步下线。”“我们的建议是等待。线下可能没那么顺畅,看24到48小时的肺动脉血流(PF)指数。”在会议室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神仙打架”场景。
上海医疗专家组组长张文泓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专家们走到这一步,我看到他们都没有好脾气,每个人都非常自信,争吵也很频繁。但是有一点。每个人都对病人极其负责。大家看医生都很温柔,都是假的。”一位负责治疗工作的主任医师也说:“现在大家好像都在练武——病人有点小毛病,就是站在那一堆上通宵。”[2]
公共卫生作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第一道防线,一直由一群“沉默的”专家进行研究和无条件投入。作为对那句话的回应,“只有当危机来临时,人们才会想到它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仍然无法预测像非典和新冠肺炎这样的病毒下次将在何时何地袭击我们。我们不能假设如果没有这样的灾难,我们还会靠运气继续贪吃野生动物。
也许在“武汉战争疫情”之后,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的是全民疾病防控的巨大健康意识和公共卫生习惯的养成。人生只有一次,不要再在游戏上栽跟头了。
参考文献:
[1]68岁危重病人出院:感谢上海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报纸
[2]独家观点|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我在上海的“战斗堡垒”待了两天两夜。看新闻
[3]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病房首次向媒体开放:两个轻症患者一室,送货靠“床头窗”。新民晚报
[4]访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育:上海已经为回程高峰做好准备。新民晚报
【5】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如何设计的,让治愈的病人不断走出来?新民晚报
[6]医学瞬间|新冠肺炎重症肺炎患者生死:3小时!ECMO承载着生命的希望!新民晚报
[7]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医护与患者比例3:1,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新民晚报
〔8〕在关键时刻,党员正在打堡垒——上海党员和党组织冲锋在“战争流行病”的前线。经济日报
1.《上海公共卫生中心 集中收治 拯救生命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为何能做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海公共卫生中心 集中收治 拯救生命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为何能做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794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