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少有80后的年轻作家能绕过文学简历中的“新概念”。新概念作文大赛于1998年由《萌芽》杂志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举办。它连续举办了20多年,涌现出了张悦然、韩寒、郭敬明、郝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作家。新理念秉承“新思维”、“新表达”、“真实体验”的文学宗旨,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培养了众多人文学科后备人才。
阳慕涵
把新概念作文大赛说成半个青春文学史,一点都不夸张。
说起青年文学史,青年文化主要表现在这一时期的青年精神,以及作家作为创作主体对时代情感的描述和言说的激情,表现了青年人对青年价值的追求和生命意志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五四以来就出现了青年文化精神。随着思想和文学作品的出版,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走上了历史舞台,引领着时代潮流。
1956年,新中国第一本青年文学刊物《萌芽》在上海创刊。《萌芽》杂志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态度,不仅成为青年作家的起点,而且在一定维度上成为当代青年文学美学的观察者、领导者和耕耘者。中国青年文学就是从这里逐渐成长起来的。所以1999年《萌芽》杂志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是当时文坛的一件大事。后来,这场比赛给文坛带来了大量的新生力量。
《新概念作文大赛20年作品选》收录了近20年来每一篇获奖作文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两篇作品,从中读者可以一窥不同时代的青春回忆与青春之间的文风变化。尽管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中,青年文学的形式和角度是不同的,但青年文学始终是由年轻人主导的,爱、成长、自我意识是大多数青年文学的主题。
张悦然2001年的获奖作品《陶的陨落》是爱情题材,而陶是《爱的种子》中17岁少女的爱情寄托。故事除了在青春文学中独特的体现年轻人的思想外,还反映了80后这一部分人对青春的回忆。在80后的爱情种子里,简单的男女生之间的爱情被定义为“早恋”,并没有得到社会的青睐甚至抵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再加上年轻人的逆反心理,爱情成了青春的象征,成了这个时代青春的专属回忆。同时,刘佳俊的获奖作品《物理课》也是一个以爱情为主题的故事,体现了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无法开花结果的纯真爱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纯粹的爱情逐渐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年轻人的爱情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单纯美好,不能开花结果的爱情,不再是青春的象征,这类题材的青春文学逐渐消失。当然,爱情作为青春文学的一大主题依然存在,但随着这个时代的到来,它的表达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了。
比如周鲁西2003年的获奖作品《巴洛克与石库门》,涉及到对两性平等和女性的思考,这是我们近年来仍然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同年获奖的张震的《白墙背后》,是三年前播出的电视剧《大龚铭词》对太平公主的爱情和生活的反思。可能笔法有点绿,但是可以看出它对爱情和人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之后,李天2010年的获奖作品《当波伏娃遇见萨特》提到了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波伏娃的思想,无疑是对爱情更深层次的反思。这时候的爱情,根本不是抗拒,而是可以大方谈的东西。故事中的爱情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爱情,而是变成了有一定思想的爱情。青春文学的主题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二十年精选》几乎每一篇获奖作品都有作者的自述,是作者以多年后不再年轻的视角回望自己当时的文章,讲述当时写作的心路历程的感受。很多作者哀叹自己在“新概念”时期面对自己的文字很尴尬,但那部笨拙的作品里有对文学的尊重,有真诚和纯真。即使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一颗充满文学创作热情和无畏勇气的心。正是带着这种初心,很多获奖者一步步走上文坛,成为当今文坛的杰出作家。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新概念作文大赛给了年轻人一个机会,让一批有潜力的80后作家脱颖而出。一些作者回忆说,正是因为参与新概念,他们才在繁忙的高中生活中保持写作的爱好。直到获奖后,写作的天赋才更受重视,周围的环境给了写作一个空的自由发展——从当时一无所知的爱好,变成了今天生存的技能,新概念是他们的起点。
1.《杨慕涵 韩寒郭敬明都从这个比赛中走出 这本书更是号称半部青春文学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杨慕涵 韩寒郭敬明都从这个比赛中走出 这本书更是号称半部青春文学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815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