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肖有话要说:
诗会后,出现了一批文化综艺节目,如《以文字为面》、《读者》等。,似乎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这也把一些文人作品和经典书信带入了普通观众的眼中,感动了很多朋友。
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都这么快,压力也不小,所以思考和阅读成了一件越来越奢侈的事情。边肖本人非常喜欢这样的节目。在他的空闲时间,他可以用安静而优美的语言让我们休息。比大部分嘈杂有营养的真人秀都好。
然而,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德布罗意认为,像《朗读者》这样的节目和1997年迷恋于,2007年爱上的人没有什么不同。这是快速消费文化带来的精神按摩。它总能在瞬间感染无数人,却无法真正建立理性的价值观...
这篇文章,估计有很多人赞同,也有很多人不赞同,但作为另一种声音,也是值得一听的...
你怎么想呢?请在文章末尾留言,参加我们的讨论。
一个
朗读者ˌ演说者
没有退出函数的无限循环
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以文字为面》《读者》等节目火了起来,和董卿做朋友也成了时尚。实事求是地说,与娱乐选秀中的各种低趣味真人秀表演相比,传达人类温暖和诗意审美的阅读节目是精心制作和真诚传播的。
2017年,这样一个激烈的商业社会,家书其实可以抚平时代的创伤,它的正能量效应展现奇迹。
客观来说,很多时候,你不需要深刻。你只需要在失血已久的精神嘴唇上涂上一抹粉红色的“哲学耳语”,就能感觉到自己的脸像一颗皇冠上的玉。
《读书人》之所以能引来好评如潮,与1997年余虞丘的《文化之旅》和2007年于丹的《庄子》之恋的民族魅力并无二致!
这不是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播,而是商业时代灵魂的揉捏。每次类似的产品出现,总能在瞬间麻醉无数人,却无法真正建立健康理性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没有导出函数的函数(I = 1;i>。0;I++){}的无限循环,每一次眼泪都挥霍一次,过几天还是浑浑噩噩,本质上无法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而是在一个“非欧空间”(非欧空间)里不知不觉地反复彷徨。
在现代中国,我们从来不缺少“读者”的情感眼泪。我们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
2
使用“彭罗斯梯子”
解决李约瑟难题
彭罗斯楼梯又称彭罗斯楼梯和彭罗斯楼梯,是由英国著名数学物理学家、牛津大学名誉数学教授罗杰·彭罗斯提出的。
盘罗梯是:四个楼梯,四角相连,但每个楼梯都是向上的,可以无限延伸。它出现在电影《盗梦空间》中的清醒梦里。
英国学者约瑟夫·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虽然古代中国对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科学工业革命?”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古代文明,它在技术上取得了如此多令人骄傲的成就。明明发明了火药,却被八国联军炸毁了封建牌坊;明明发明了指南针,却被英国战列舰发现。
很多穿越小说,就是想回去扭转这个悲惨的结局,然后一统天下,杀了罗马。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李约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国传统制度扼杀了人们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他们的思想与古籍和名利捆绑在一起。“学而优则仕”成为士人的第一追求,重在仁、智、礼、信的感性教育,不知以数治国。李约瑟的这些观点影响了黄仁宇,成为历史经典《万历十五年》。
读了老子、孟子、中书、中书、韩愈、邵雍、邵雍,这些古代的“读书人”比现在的“读书人”强大得多,他们常常写出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说,确实值得我们骄傲。
然而,即使有许多伟大的书籍,古代中国仍然走在无尽的“彭罗斯阶梯”上,无法从现代科学中解放出来。董卿主持的这个《读书人》节目,不过是重复了几千年的“伤春伤秋”,只是增加了一些ALLMEDIA的表述。
电影《盗梦空间》中的盘罗楼梯空
爱因斯坦在1953年给J.E. Stweetzer的信中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两大成就之上的,即希腊哲学家对形式逻辑系统的发明和通过系统实验可以发现因果关系的发现。
中国古代完全没有这方面,所以当时的中国不会产生现代科学。
几千年来,中国上层社会普遍重视文学而忽视科学,很少有像沈括那样有整理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更没有像伽利略那样以实证研究为己任。
当时国内最聪明的群体,比如比沈括聪明很多的苏东坡,被虐之后还在那里装聪明:竹竿鞋子比马还轻。
但不知道他在无尽循环的道路上走了多少中国文人。没有第四维度力的介入,我可能会被农耕文明中的“时间终结”所触动,这不仅解决了李约瑟难题,还顺便回应了费米悖论。可能很多文明都被困在那个无限循环里,没有向上的动力。
1950年的一天,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米突然说:“他们在哪里?”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
三
“赛先生”在中国还为时过早
钱学森只问难题
中国从来不缺“诗词歌赋”的使用者,更不缺“自怜自哀”的审美。《读书人》豆瓣评分9.2,也说明了这一点。就算没有这些用户,又有多少老干部以此为业?“中国诗歌大会”的众多圈子,也说明我们与传统文化天然亲近,每个人心里都有“诗与远方”。
不仅是宋词元曲,还有《诗经》里的离骚,用户量很大。没有政府的引导,民众早就爱上了“门徒法则”,更不用说商业诱惑,辍学者早就迷恋上了“国学热”。
多年来,我们没有培养出几个一流的科学家,但“国学大师”却层出不穷。原因很简单。给罗永浩一把折扇,然后存放两绺胡须,肯定是数一数二的高手,但如果他想算出费马大定理,肯定会找锤子自杀。
写诗容易,学数学难。讲文化容易,理解科学难。这个社会不缺古典文化,最缺的是科学精神。
2000年前以来,中华文明一直站在文明的顶端,却没有系统、严谨、和谐、完整的欧几里得几何理论基础,使中国在现代发展中遭受挫折。现在,很多人沉浸在虚构的古代荣耀中自我安慰。我们依靠西方文明带来现代生活,但在价值观上不接受科学精神。
欧几里得几何是古希腊数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用公理化方法建立演绎系统的最初模型。欧几里德把零碎的、碎片化的、不系统的几何知识总结成一个标准化的演绎系统。《几何原本》在科学和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模仿科学的典范,也是启发新思想的源泉。
本来在近百年的近代史中,中国的社会精英开始与科学精神接轨,一些学者开始有了科学理性的价值观,甚至有人已经在掌握数理逻辑的规律。然而,商业资本时代的快速增长打断了这一进程。用赛先生武装自己需要很长时间的科学训练,但涂上一层“文化口红”却很简单。
科学与理性最终培养出无私的社会精英,但这个社会不再需要精英来引领大众,只需要鬣狗来追踪大众口味。
所以,这个洋溢着思想芳香的“赛先生”阶层,在中国还为时过早。同样的问题也来了。一个没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的。钱学森的问题还是很难理解。
“为什么我们学校不能一直培养优秀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问题”。和李约瑟问题一脉相承,都是关心中国科学的。
四
“超脑”,赛先生
训练成“爱国者AI”
文化节目用户数量庞大,《读者》引领潮流,细腻深情,饱含热泪。可以预见,每个电视台都在加班加点地复制另一个“读者”。
真正的理科项目极其少见,赛先生在国内的情况也极其糟糕。当然,不要谈论那些“怪力的混沌之神”探索项目,它们与科学无关,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超级大脑”是最杰出的科技项目之一。
《超脑》开创了中国科普电视节目,也堪称真正完整的“赛先生”栏目。全国都缺乏这种科技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超脑”的出现,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很多人反感它太商业化,黑箱操作太多,但这些缺陷都没有隐藏。
真正让人担心的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并没有体现在超脑上。有技术没有科学,有技术没有道理,有脑子没有脑子。
一个好的科学节目被包装成《感动中国》;一场不错的心算比赛,却要搞一场中日PK,整个会场的民粹叫嚣让人难受得像吞了半只蚂蚱。
科学是一种探索和求证的精神,并不是用来上战场的。从五星红旗的晃动可以感觉到,很多人把上面的玩家当成了“爱国者AI”。
为了收视率偶尔煽起民族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每次选手被打得像鸡血一样,和《中国好声音》没什么区别。
在与人工智能的对抗中,当王宇恒和小杜(AI人工智能)决战胜利时,整个场景都在为人类欢呼,王宇恒充满了人类的骄傲和自负。好在小杜还是中国人,换成AlphaGo就不会直接给别人断电了。真的有人明白什么是科学精神吗?
科学世界是和平的理性,美好的欣赏,共同的超越,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争斗和杀戮。
五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
赛先生
在《我爱这片土地》中,艾青先生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有泪水,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但是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为什么眼睛里总是有泪水,因为你的内心世界不够理性?
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祖先们留下了悠久而深厚的中国文化,从经典子集到唐诗宋词,从幽径青砖白瓦到幽冢黑白字,从洞天福地的名胜古迹到烟雨江南的晨钟墓鼓,我们可以感受到取之不尽的文化底蕴,包裹着无数的“朗读”
董卿在中国诗歌会的结论中写道:
从沙漠到长江以南。
从山水田园到京歌马铁阳关
我们在吟唱永恒的绝句
我们也在品味这个世界
…………
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生活意境。可见我们从来不缺文化,缺的是把文化转化为人文精神,把个体审美转化为人类自我关怀的能力。
无论是《读书人》还是《见字如面》,都只能感受到文化的按摩,感受不到人文精神的深层思考。事实上,正是人文精神推动了科学思想的产生,而科学发展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这一点可与齐飞相媲美。只有人文与科学的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说到《朗读者》,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央视另一位资深主持人朱军的《艺术人生》。其实两者没有区别,只不过这次董卿接过了朱军的棍子,在无限循环里嵌入了一个链接点,没有导出功能。然而观众在擦完30秒的轻泪后,并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增加更多的变数和参数。
纵观这个浮躁的世界,我们从来不缺少“读者”的感性眼泪,但我们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的理性精神。
文章授权转载自微信官方账号:量子学校(ID: Quantum School)
1.《赛先生 我们不缺《朗读者》,最缺“赛先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赛先生 我们不缺《朗读者》,最缺“赛先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82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