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听——听,受教育者会说话!
【杨德发专栏】
从边际效用理论看教学
正文|杨德发(重庆市重点项目“学习型教师培训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组长)
边际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效用是指从事某种行为或消费一定数量商品的消费者的满意度。总效用(总满意度)是指消费者消费各种物品所获得的效用之和。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数量,消费某种商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一般来说,效用是消费品的递增函数,即随着消费品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效用增加的速度(边际效用,也叫幸福指数)是递减的,这叫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是指当消费者消费商品时,每单位商品对消费者的效用是不同的,两者呈递减关系。(上图斜向下的一行)比如一个小乞丐,好久没吃饭了,到了人生的边缘。他对食物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渴望。这时,你路过小乞丐,大方地给了小乞丐一个馒头。这时,小乞丐的幸福指数立刻达到了100%。当小乞丐吃完馒头时,他的生命不再有危险。然后你给小乞丐一个鸡腿,那么小乞丐此时的幸福指数可能只有80%。当小乞丐满肚子鸡腿的时候,你给小乞丐一块牛排,强迫小乞丐吃,小乞丐的幸福指数可能是负数。你给小乞丐的食物越来越好,小乞丐的幸福指数却越来越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小乞丐有食欲,对应学生的求知欲。
馒头、鸡腿、牛排都是食物,对应的是学生要学的概念、规律、练习。
乞丐的胃容量相当于学生的脑容量。(班级60人,脑容量可能不一样。)
小乞丐吃饭的满意度对应着学生学习的满意度。
小乞丐吃饭的边际效用(幸福指数)对应学生学习的边际效用(幸福指数)。
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类似于上述的小乞丐,教师类似于上述的食物提供者。老师一味的教,就相当于不停的给小乞丐提供食物。灌输的知识总量达到学生的大脑容量后,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就会下降,由渴望变成讨厌学习。因为学生的脑容量不同,有的学生刚吃饱,有的学生吃饱,有的没有。全屋教学按照同样的进度提供“知识”,跟学生的脑容量不匹配。
怎么办?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可以通过“少说”来激发学生的食欲。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同脑容量的学生可以同时得到满足。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说话”(墨子的知识、陶行知的小先生、龚的学习展示、教学论中的角色扮演)来加速学生的消化,并根据“学生说话”的情况来观察应该提供多少知识。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再用满堂教学,而要用问代替说,尽量少说话,让学生尽量多说话,边说话边观察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的节奏、策略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交谈,他们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而不会让他们对吃感到恶心和厌倦。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加教师的知识面(学生的发散思维会产生各种想法),让教师不局限于自己的个人观点(达到教与学并重)。
用“边际效用理论”来看教学,不难发现满堂教学会降低学生对知识的满意度,甚至会让他们厌学。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互相交谈,互相提问,互相思考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快速消化知识,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而不会让学生感到厌恶。
从“边际效用理论”来看,教育学第一定律是绝对正确的。
感谢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所研究员宋云提醒杨德“边际效用分析”!
1.《边际效应理论 用“边际效用理论”看教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边际效应理论 用“边际效用理论”看教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859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