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抗疫团是什么血统?这是一张意气风发的脸,这是一个勇敢的战士...自新冠肺炎爆发肺炎以来,一批“90后”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武汉,义无反顾地奔赴疫情防控一线。他们用实际行动写出了当代年轻人的“硬核”责任。我们来看看95后的医护人员,听听他们的“疫情”故事吧!
崔潇(1995年出生)——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同事在前线英勇无畏,我怎么可能是逃兵?”崔晓语气坚定。
春节前,武汉市中心医院麻醉师崔晓回到家乡黑龙江过年。担心疫情,崔晓的心在不断收紧:“我马上飞回武汉,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去支援。”
2月1日晚9点,崔晓匆匆赶回武汉。第二天,崔晓回到医院报道。从3号开始,她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苑区发热门诊工作,主要负责收发材料和门诊区消毒。如果灭菌器一只手举不起来,让同事帮忙举起来扛在肩上;每次消毒一小时,每天三次。一天下来,我的肩膀被勒死,胳膊举不起来。
此外,她还要监督同事穿戴防护装备。现在崔潇一般在门诊待7个小时,每天6个小时的轮班,加上脱隔离衣和换班的时间。工作更累,风险更大,但崔晓不怕:这是我的责任,我的义务!
季芹(生于1995年)——我希望一切都会很快变好
“1号床,心率有点快,等复试,多注意。”
" 32号床,核酸检测与复习."
2月15日上午,季芹在武汉市洪山体育馆的掩蔽医院,迅速将医生的建议记在笔记本上。季芹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护士,也是武汉红山体育馆掩蔽医院的医疗队成员。
“我有责任抗击疫情。”季芹说,当她得知湘雅二医院要成立一个急救医疗队时,她报了名。2月4日,季芹随救援队抵达武汉。
从5号开始,季芹一直很忙,预检,分诊和协助查房。即使这个班的任务完成了,季芹和他的同事们也会随时待命。“万一发生紧急情况,我们就上去。”
季芹说:“这里的病人非常热情,非常配合治疗。医生和病人互相打气。我喜欢武汉,希望一切快点好起来。”
季芹的家乡在湖南沅陵,他的哥哥是一名医生。“医生和护士,救死扶伤。这是一份价值无法衡量的工作。”季芹说。
于林欢(1995年出生)——想家,但武汉更需要我。
“我不怕你,请你走开!”1月29日,于林欢在日记中为自己加油。从这一天开始,她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浙江支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医疗队成员。
25岁女生凌晨3点上班,9点下班,连续工作10多天。“疫情爆发后,我每天刷微博,看新闻。看着确诊人数越来越多,心里又急又难过。我当时就报名支持了。”没多久,于林欢就被选中了。
入院后,于林欢和另外两名护士照顾了40多名患者。定期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吃药,抽血,补水...经过十多天的战斗,于林欢心里有底,他的手下不要慌。“戴上两层手套,可以迅速摸到静脉抽血;穿厚重的防护服不影响送水。”于林欢说。
2月14日,于林欢照顾的两名患者治愈出院。她很激动:“我很高兴,这是我们团队奋斗的结果。”
这几天于林欢明显感觉很多患者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了。“前两天给一个叔叔送药,他突然说了句,你来了十多天了,想家吗?等疫情过去了,来武汉,我给你当导游。”于林欢鼻子酸酸的,但还是笑了:“我当然想家,但我更需要我在这里!”
嘉娜(生于1996年)-康复后毅然重返工作岗位
2月15日是嘉娜重返战场的第五天。从早上8点开始,她就一直在打针、呼吸机、抽搐静脉血、写护理文件,甚至吃饭时间都很紧张...虽然她工作很忙,但她很有决心。
Jana,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去年刚入职。从1月份开始,急诊科每天接待大量发热患者,嘉娜负责在观察室护理患者。
1月23日,嘉娜觉得有点不舒服,做了CT扫描。成像结果让她紧张:她的肺是磨砂玻璃。除夕那天,她拿到了核酸检测报告——两个“+”号,她被感染了。“怎么感染的?”那天晚上,她失眠了。
医生告诉她病变比较小,暂时回家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做到“三好”——吃好、睡好、心态好。
在家里被孤立的时候,她非常痛苦,不断找同事朋友上网聊天,转移注意力。接下来她调整心态,按时吃药,自己做饭保证营养。同时每天拖地,用消毒液擦桌子。
2月4日,立春,嘉娜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她康复了。“我是普通人,但普通人的抵抗力也能战胜病毒。不要慌,就算真的感染了,也不要放弃对抗病毒。”
2月11日,嘉娜又穿上了她熟悉的“衬衫”。看着镜子前的自己,她暗暗叫好:病毒不可怕,我们一起打败它!
1.《一线抗疫群英谱是什么梗一线抗疫群英谱都有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线抗疫群英谱是什么梗一线抗疫群英谱都有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88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