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成7E+经营战略
“打造市场核心竞争力”欢迎关注思诚营销
▲
每周10分钟从思诚学习最实用的营销
正文|刘春雄
首次发表于:刘老师论坛(刘春雄1964)
定位是管理层面的战略,还是营销层面的战略,是传播领域的技能,甚至是营销中的噱头?
这是一个严重的认知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中国营销人员可以分为定位粉丝和讨厌这些粉丝的人,但双方都不讨厌鳟鱼。
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营销人员在讨论定位而不是老板?没有老板的定位,营销人员如何定位自己?
这也延伸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定位当成营销理论而不是战略理论?科特勒把定位当成一种策略。4P是一种营销策略,后来扩展到战略层面,形成10P。定位在10P的战略层面。
01
爱定位的人误读了鳟鱼,讨厌定位的人讨厌讨论定位,因为讨厌这些误读的人。这里的“定位”,就是被中国人误解的“定位”。
在一个微信群里,粉丝和讨厌的人经常吵着要把对方踢出去,但踢完之后才能平静下来。很多营销人员的微信群都出现过这种现象。
估计定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营销理论,但是反对的人并不多。估计大部分人会觉得定位理论在国内应用成功有些牵强。
遗憾的是,定位是战略武器,却被当作战术工具;鳟鱼本来是个思想家,但他的思想只用于营销;这可能是一种不下雪的技术,但它充满了故意砍斧的痕迹。
02
我听过格兰仕前副总裁于宗讲的一个故事。
特劳特(可能是李斯)在CCTV 2上做了一个节目,邀请了余先生作为嘉宾。导演为了激动,请余老师提了一些不同的意见。
在录制节目的时候,每次鳟鱼提出定位案例,俞先生都会提出反例,证明不符合定位理论的企业也取得了成功。
于宗被称为“铁嘴”,他擅长功夫。据说几个反例直接惹恼了鳟鱼。
定位在概念上、理论上、逻辑上都不是问题。但是定位案例大多牵强附会,很多都是成功之后才被认可的。其实只要成功了,很多理论都是可以匹配的。
成功大部分符合定位原则,但按照定位原则很难取得成功。
03
世界上,不追求定位理论而广泛应用定位理论的是欧洲;被追捧、应用不当的是东亚,包括日本、韩国、大中华;中间是美国。
有人说这是国籍决定的。我认为首先是由经济发展的成熟度决定的。
在欧洲,营销领域的定位不言而喻,因为首先有老板的定位。
老板的立场是:公司为谁服务?定位是:公司只服务少数人。
解决了给谁服务的问题了吗,营销的定位还是个问题?
04
一个高度成熟的市场一定是一个结构化的市场。结构化市场,定位首先表现在战略层面。
欧洲历史上虽然发生过血腥的“法国大革命”,但英国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才是主流。所以在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始终存在,消费细分从一开始就很清晰。
欧洲征服世界的时候,一个小领域,一个细分的市场,只要到达全世界,也是一个大市场。
比如德国的小而美的“隐藏冠军”思想在中国是没有市场的。事实上,这些隐藏的冠军非常大,因为他们是世界市场。
这是欧洲企业定位的社会基础。他们可以满足特定的市场,服务特定的消费者,甚至是少数人。此外,这个特别小的市场足够大,甚至是世界级的。
在战略层面为少数民族服务是最重要的位置。有了这个定位,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就有了高度的粘性,但是面对战术定位就简单了。
05
在东亚国家的工业文明进程中,有一段时间全民的消费力会“归零”,比如中国以前的革命(包括“文化大革命”),比如日本二战后被美国占领。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归零”意味着“消除”社会结构并将其扁平化。
“排浪消费”是社会结构扁平化的结果,即社会需求高度同质化。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国,几乎所有的追赶国家都存在。在英国工业化历史上,平均GDP增长率只有2%左右,而东亚国家则经历了10%以上。
在GDP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一方面基本不存在真正的同质消费小众市场。即使有小众需求,小众产品也要通过大众渠道销售;另一方面,在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中,规模碾压一切。
当规模碾压一切的时候,定位对消费者的粘性根本无法抵消规模的杀伤力。
06
在一个行业发展的早期,最重要的位置是做“老板”。所谓“老板”,就是产品满足了消费者最大的公分母,然后在规模上成为行业老板。
如果定位是占据头脑,那么老板就是最大的头脑。满足最大公约数的产品通常不满足定位原则。在联想的发展过程中,里斯多次批评其不符合定位原则,但联想只是置之不理。
当行业“老板”有了主人,就会有人占领子行业“老板”,进而占领“老板”这个范畴。这相当于瓜分了大山头,开始瓜分小山头。
07
在中国,定位之所以被某些人看不上眼,在于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战略定位,但在战术层面上已经成为一种被过度使用的操作技能,尤其是规划师。
用互联网的语言来说,在战略层面上更容易得到C2B的认可。
一位著名策划人曾经说过,在为企业服务的时候,产品已经出来了,不能让生下来的孩子回到母亲的子宫,所以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从营销层面想办法。
这违反了基本的营销原则,但这种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营销人员经常将定位应用于上述场景。
国内很多营销人员常说“认知大于事实”,这在沟通中是正确的,特别有效。但是,在战略层面,这也是有害的。当有效但有害的手段被过度使用时,有效性的边际效应就会降低。
在国内很多营销中,品类创新经常用到定位,品类创新制造了差异。甚至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创造新概念,充分利用定位的心理原理。
这样的做法怎么可能不让人讨厌?
08
近年来,成功的定位案例层出不穷。
在中国GDP赶超的过程中,定位理论在从西方进口的工业品领域几乎毫无用处。即使勉强使用,也只是一种营销的噱头,或者一种沟通的技巧,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中国定位理论“春天”的到来,其实是中华民族产品复兴的时候。
比如食品领域,新品大部分都是基于历史和民族,包括凉茶和六个核桃。
这些新品类,我前面说过,消费者是有习惯性认知的。如果找出这些习惯性的认知,然后唤醒消费者的认知,很容易定位成功。
这种定位,我称之为“反向定位”,即循着路径。几千年来,消费者被灌输了大量的信息,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认知。所谓定位,不是硬造一个说法,而是“唤醒认知”。
最近的两个案例:
一个是:“御状元煮粥慢”,就是用这个原理。慢慢煮粥是几千年的习惯认知,不需要创造新的范畴,新的定位。只需要唤醒消费者的习惯认知。慢煮粥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兴趣和对一碗好粥的追求。
慢粥与消费者之前对粥店的选择和消费者对粥的选择相冲突,所以消费者才会打开大脑接受慢粥,因为这和他的想法是一致的,这样下次喝粥的时候就会选择慢粥和一碗好粥。
还有一个案例是:“乐山没了才清爽”,也是用这个原理。山楂消化,这是历史认知,不创造另一个位置,只需要唤醒认知。
消费者永远关心的是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不是你的定位。即使你的定位在他们心目中占据了一个位置,如果利益不清或者他们不认可,定位也是徒劳。
09
有人说所有成功的企业都符合定位理论,但是很少有企业按照定位理论成功。
特劳特和里斯的无数定位书,其实在另一种方式,另一种情况下,反复论证了一套东西。
我仔细研究过案例,很多案例并不能证明定位的成功,如前所述,因为成功的企业基本符合定位理论。许多案例也被其他理论用作案例。
最近我简单提出一个概念:反定位。反定位是唤醒消费者现有的认知,而不是想着另一套定位。
比如凉茶,本来就是降火的。用广告语言说这句话,只是为了唤醒现有的认知。
中国人都知道核桃健脑。六核桃只是在用广告语言说这句话。最近流行的皇家冠军被定位为“慢粥”,因为几千年来消费者的认知是“好粥是慢火”;乐山山楂之所以被定位为“消化”,是因为消费者已经知道山楂是消化的。
余壮元慢煮粥消化乐山查爽的定位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品类和概念,只是唤醒了消费者现有的认知。
无论中国营销人员如何争论定位,鳟鱼都是无可争议的。
正如鲍思成所说:
在许多企业中,大约90%的资源分配不当。创业者不知如何是好,总是“改变方向”。说白了,老板不想知道他要做什么,市场上什么他就做什么。
在市场经济下,任何理论都应该帮助确定方向,而不是判断对错。
定位理论是一个企业的目标。不定位企业,西瓜芝麻一起抓!最后什么都抓不住!
总规划师|鲍思成
顾问|刘春雄主编|杨思琦
商务联系人| 18513654817
以下每篇文章都是一本利润书
点击蓝色单词淘宝
1.《特劳特 中国人误读了特劳特的“定位”,特劳特不懂中国的“现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特劳特 中国人误读了特劳特的“定位”,特劳特不懂中国的“现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98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