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半岛
古雷半岛以古雷山得名。古雷山在本半岛的末端,山崖险绝,从巉岩峭壁上,可以望见波涛滚滚,汹涌澎湃,可以听见潮声轰隆,如鼓响雷鸣,所以此山叫鼓雷山(据《漳浦县志》)。锣鼓的鼓字简写成古老的古字,古雷成为整个半岛的名称,方言转音为“高螺”。
潮音时至 声如鼓雷
古雷也是海防要隘,所以明朝开国以后,就在这里设置巡检司,建有城池,与东山岛守御千户所的水寨成崎角之势,互相呼应。古雷自古属漳浦县管辖,到民国五年,划出并合东山建县,到解放后,于1955年十二月划还漳浦管辖。
古雷半岛与漳浦其他两个半岛一样,大部分是沙滩不毛之地。清光绪年间,漳浦知县娬敏有诗道:“郁郁高城带野烟,茫茫沙岸接平川,山无草木惟余石,海有洪波不辨天,碑蚀土花苔绣遍,墙垂薛荔树空穿,剧怜笳鼓游行地,北望乡关路几千。”意思是说:这里有高高的城墙,却充满荒野的气味,人少炊烟稀,茫茫的沙岸连接平荡荡的旷野,山上没有草,没有树,只有稀少的石头。海浪与远天相连,分辨不出哪里是海与天的接界处。石碑风化了,上面开着野花,布满青苔,看不清文字。破墙上垂挂着一种叫“薛荔”土名“苦株”的野生攀援植物的藤子。老树的树干枯穿了洞。这里是一个经过惨烈战争的残破地方,我作为一个异乡游客,见到这种情景乡愁涌上了心头,可是北望我的故乡,它有几千里的遥远。
是的,古雷历来是海陆战争之地,又是只能种番薯充饥的沙滩地带,人民向来是多么痛苦。越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越是会产生美丽的传说,有人说:古雷本来有“大路往东京”的指路碑,因为人们曾见到过海市蜃楼,亭台楼阁,宛然若真,以为东京就在古雷海外,因而有“浮福建沉东京”的传说。对此,娬敏在一首《望海》的五言诗写道:“海水本五色,漫言涵一碧,风雨望神山,楼台开蜃室,犹是尧年水,尚余女蜗石,于兹叹观止,故故惊河伯。”
海市蜃楼是虚幻的,而我们脚踏的实地真是宝藏万千,古雷半岛那些构成“不毛之地”的遍处海沙正是大量的财富。夜间望去,金光闪耀,日间在阳光照耀下也璀璨夺目,民间传说,是宋末小皇帝南逃来到这里,在沙滩上过夜,经他睡过的沙滩便变成了“珍珠铺”。其实,这里的沙含着高份量的石英细粒,是制造玻璃的好原料,可以作冶金工业的溶剂,可以制作砂磨工具。更有那古雷东林的金红石,储量居全省第一位。金红石是制造火箭和人造卫星外壳必不可少的材料,这在科学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上面,真是稀世之宝呀!
那与天空分不开界限的大海更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只是由于旧时代生产工具落后,所以渔业产量很低。
五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共产党、人民政府领导下,古雷人民营造了二万亩木麻黄防风固沙林带,将半岛绿化了,制止了风沙之害;又修建了容量十万立方米的水库二座和一些山塘,加上人民政府拨款帮助古雷人民建设了一百多个喷灌机站,基本上能够战胜干旱,粮食和其他农作物大幅度增长。
漳浦的海线公路从杜浔分出支线(杜古线),贯穿整个古雷半岛,使半岛上的三十六个自然村连成一串,客车和各种货车往来络绎不绝;加上有下码头作为水运中心,交通便利。土产大批外销和日用百货及生产资料源源而来,供销两旺。
古雷港是一个深水良港,但古代没有很好地用在贸易上面,而为兵家所利用,郑成功曾占为抗清基地,后来收复台湾也作为进兵基地之一,清朝统一台湾时,靖海将军的先锋官蓝理的船队也是从这里直进澎湖的。今后,古雷港已到了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时代。(本文所述情况为作者截稿前的古雷状况)
现今,原本崇尚静谧和原生态的天然良港,被规划成了崛起中的“中国石化产业基地”,港口码头、储罐装置、水处理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正在这里一一铺开建设,相信在不久的明天,古雷半岛又会翻开新的华美篇章。
内容摘自《漳浦文史资料》
整理/古雷网
-END-
1.《古雷半岛的历史变迁——最初最美好的记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古雷半岛的历史变迁——最初最美好的记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