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相貌英俊的嫡长子,为人宽厚仁慈,爱好文学,却不讨父皇母后喜欢;他是中国历史上命运多舛的皇太子之一,做储君二十年最后仍然被父皇废黜、沦为庶民;他也是结局最为悲惨的废太子之一,即便让出太子之位却也没能善终,最后竟和十个儿子一起被新继位的皇帝杀害。那么这位苦命的太子到底是谁?他到底因何得罪父母,最后会失去储君之位,为何拥有二十年行政经验的资深储君,却也没能阻止东宫易主变局厄运的发生;他的个人悲剧是天意如此,还是咎由自取呢。
开皇二十年(600年)十月的一天,隋文帝在武德殿,召集文武百官、宗室亲族和众多皇子。只见皇帝不着冠冕,一身戎装,表情严肃地立于殿上。虽说不知道今天皇帝具体要做什么,但是通过皇帝不同寻常的装束和召集众人的情况推论,不难看出今天必有大事发生。见人员都已就位,皇帝就命内史侍郎薛道衡宣读事先就准备好的诏书,待宣读结束,很多大臣都惊愕不已,彼此面面相觑。为什么呢?因为诏书的内容实在石破天惊,简言之就四个字:废黜太子。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对太子失位表示难过和惋惜之时,薛道衡又代文帝问责废太子,原文是:尔之罪恶,人神所弃,欲求不废,其可得耶? 意思是说:你的罪恶,已经是天怒人怨了,想要不被废黜,怎么可能呢?这位被废太子,马上拜倒在地,马上应答:“臣合尸之都市,为将来鉴诫,幸蒙哀怜,得全性命。” 意思是说:臣子我的罪过,按说应当被当街处斩,用以警戒后人,我很庆幸得到您的同情和怜悯,得以保全性命。言讫,泪流满面,被人押送,离开大殿,众大臣见状,也是唏嘘不已。那么这个被皇帝废黜的太子是谁呢?他到底因何被废?在整个废黜过程中,又有哪些幕后黑手参与其中、推波助澜呢?
优秀太子,父慈子孝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一生育有五子五女。其中杨勇居长,又因五子皆为一母所生,因此杨勇就是杨家正宗的嫡长子。他出生在北周时期,小字睍地伐。从小杨勇就表现出对文学的热爱,喜欢吟诗作赋。因此他就特别喜欢结交文学之士。
作为贵族子弟,从杨勇诞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对他寄予厚望,何况他还是将来继承家业的嫡长子。杨勇的确是幸运公子,年纪轻轻,就被封为博平侯。等到父亲杨坚矫诏辅政,成为大权独揽的左大丞相时,杨勇又被任命为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父亲此举,用意很明显,就是让他坐镇洛阳,统领北齐故地。待到开皇元年(581年)二月,父亲杨坚废周自立,登基称帝后三天,就亟不可待册立嫡长子杨勇为大隋的皇太子,让他参与军国政事。应该说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对皇家父子,关系和谐,感情融洽,称得上是父慈子孝,君明臣贤。
大隋建立之前,受史料所限,有关杨勇的记载并不多,不过从现存的一则史料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杨勇其人的治国能力。因为隋朝脱胎于北周,北周灭亡前的疆域,其实是由原北周之地和东边的北齐之地构成。两地相较,关东的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关西。因经济发达,在北齐故地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就多,国家管理得就相对松散。但是北周不一样,北周政权是典型的军政府,他们对于辖区内的老百姓管理得非常严格。杨坚从小就生活在北周这种严谨的政治氛围中,他的很多思维早已固化,现在见北齐故地的流动人口很多,认为这些人可能是不安定分子,于是称帝后的杨坚就决定强迁一批人口到北部关塞戍边。杨勇见状,就赶紧上书谏言,大呼不可。他奏折内容:
窃以导俗当渐,非可顿革,恋土怀旧,民之本情,波迸流离,盖不获已。有齐之末,主暗时昏,周平东夏,继以威虐,民不堪命,致有逃亡,非厌家乡,愿为羁旅。加以去年三方逆乱,赖陛下仁圣,区宇肃清,锋刃虽屏,疮痍未复。若假以数岁,沐浴皇风,逃窜之徒,自然归本。虽北夷猖獗,尝犯边烽,今城镇峻峙,所在严固,何待迁配,以致劳扰。臣以庸虚,谬当储贰,寸诚管见,辄以尘闻。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说:移风易俗这事不可操之过急,安土重迁,人之常情。北齐旧地人员流动是因为受北齐昏君和平齐战争之害所致。前一年又爆发平定三方的战争,遭此破坏,故齐旧地的农业生产到现在都没有恢复,我们休养生息几年,之前流动的人口自然就会安心定居。虽说边疆有突厥扰边,我们的城池坚固,无须迁民助守。
应该说杨勇这个建议非常符合道家“抚民以静”的策略,特别是历经战乱之后,百废待兴,更应如此。所以文帝览阅表奏后,非常高兴,就采纳了太子的主张,没有强行移民,故齐之民也就因此躲过一劫。
奢侈高调,得罪父皇
就北齐故地移民之事而论,应该说杨勇的建议其实比雄才大略的隋文帝还高明,不过这也是史书对杨勇唯一一条比较友好的记载。之后杨勇的表现基本上可以说是乏善可陈。特别是成年之后的杨勇,既不能使励精图治的父皇满意,也未能讨统御六宫的母后欢心,甚至成了父母二人心中共同的“问题青年”。
首先来看杨勇是如何使父皇不满的。
(一)奢侈腐化。杨勇曾经得到一副蜀地制造的铠甲,他用珍宝玉器将这副铠甲装饰一新, 因此整个铠甲看起来非常美观华丽。文帝那是艰苦创业的君主,一见之下,就很不高兴,生恐太子杨勇从此走上奢侈腐化的歧途,于是就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纵观历朝历代,没有听说骄奢还可以享国长久的。我从前的衣服,每种各保存一件,你要常常观看,用来自我告诫。兵器讲求实用,你把它装饰得这么华丽有什么用,现在我就赏赐给你一把我从前使用的战刀,希望你戒奢从简,崇实务本”
(二)行为高调。冬至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太子作为国之储君,通常也会举办宴会,宴请前来拜贺的官员。可是有一次,隋文帝闻知杨勇在东宫,高奏雅乐,身着锦服,接受百官朝见,把声势搞得很大,就很不高兴。他就对近侍臣说:“冬至节那天,我听说百官都争相到东宫,朝见太子,这属于什么礼节。”负责祭祀礼节的官员太常少卿辛亶就说:“到东宫拜见,那应该叫贺,不能称之为朝”。文帝听闻马上就说:“对呀,既然是贺,那就应该三三两两去嘛,我怎么听说文武百官都去了,太子还身着盛装,大模大样接受百官跪拜,这很违礼”。说完这话,隋文帝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诏书说:“礼法就是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皇太子虽然位居百官之上,是国之储君,可终究还是皇帝的臣子,希望以后,别再这样了”。自此之后,隋文帝对太子就开始心存罅隙,极度不满起来。
模范丈夫,伉俪情深
再来看杨勇是如何得罪母后的。
历史上北朝妇女,向来刚强、妒忌成性,独孤皇后就是其中突出代表,她终生奉行在我们今天看来相当主流的“一夫一妻”原则,独孤氏最厌恶男人喜新厌旧,三妻四妾。在喜结连理的当夜,独孤夫人就曾逼丈夫杨坚发下“白首同心”的誓言。杨坚在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确实信守自己许下的诺言,与妻子朝夕相伴,不离不弃,从未与别的女人有过情感瓜葛。不过我觉得杨坚之所以能信守诺言,与妻子亲密无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杨坚从小由尼姑智仙抚养,在寺院中长大,因此他的性格中除了拥有常人少有的佛教庄重感外,还有清心寡欲的特征。
(二)独孤皇后本人不仅花容月貌,还秀外慧中,论及魅力,与其他女性相比,丝毫不落下风。
(三)婚后杨坚的处境极为艰难,先有权臣打压,后有皇帝猜疑,因此杨坚急需借助独孤夫人摆脱困境,他哪里敢违背誓言,和夫人闹僵。
(四)当上皇帝的杨坚励精图治,为了建功立业,可以说早已变成工作狂,每天超负荷的工作也让他也没有时间约会其他美女。
(五)最后就是独孤皇后每天送杨坚上朝,退朝后接杨坚回宫,杨坚根本就没有私人空间。而且皇后又是六宫之主,耳目遍及整个后宫,其他宫女也不敢魅惑皇帝,插足皇后婚姻。
宠幸新欢,冷落原配
与丈夫杨坚的专一痴情不同,儿子杨勇的表现就非常糟糕了。
隋朝建立之后,特别是平定江南之后,整个大隋王朝经济发展,物产丰盈,政治稳定、国富民足。整个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儒雅高贵的“皇二代”杨勇原本就不似父亲那样雄才大略,热衷政治,是个工作狂。相反杨勇是背靠大树好乘凉,闲暇之余。他很快就沉湎在奢侈腐化生活带来的乐趣之中。杨勇这人不但热衷物质享受,而且还贪好女色,这就触犯了母后独孤氏的大忌。独孤皇后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她和丈夫长期坚守“一夫一妻”,并本色演绎一出“诸子同母”的帝后婚姻神话。隋文帝一共有五儿五女,这十个小孩无一例外,都是独孤所生。为此杨坚还曾在朝堂之上夸耀说:“朕傍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
意思是说:我没有嫔妃,五个儿子都是一母所生,他们是真正的兄弟。
太子杨勇的正妃元氏乃洵阳简公元孝矩之女,当初杨坚之所以选择和元家联姻,主要是看中元氏是北魏宗室之后,和杨家门当户对。也正因为是宗室之后,这个元氏妃子性格刚强,作风泼辣,很有鲜卑贵族女子普遍的风范,这一点倒是和婆婆独孤皇后很相似,但是这样的性格肯定难获风流倜傥太子爷杨勇的欢心。杨勇就曾对人说:“阿娘不与我一好妇女,亦是可恨。意思是说:母亲不给我娶一个好老婆,真是遗憾。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这话很快就传到专断霸道的独孤皇后耳朵里,独孤皇后自然非常不悦,至此,她对大儿子的印象就急剧恶化。
就在太子对婚姻十分不满,与元氏关系非常冷淡之际,有一个女孩子却因缘际会,进入杨勇的视野,闯入他的生活之中,这个女孩子就是云姓姑娘,小手艺人云定兴的女儿。
与元妃相比,杨勇觉得还是这个云姑娘更具魅力。因为出身卑微,云姑娘自然不会像元氏那样飞扬跋扈;另外父亲云定兴是心灵手巧的匠人,可以想象受父亲影响,云姑娘肯定是聪明伶俐,心思灵动;再加上如花似玉的美貌。果然,杨勇初遇云氏,就一见倾心,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和花容月貌、善解人意的云姑娘相较,霸道泼辣的元氏自然相形见绌,彻底失宠。
不过杨勇深知母后的性格,那是“一夫一妻”原则坚定的捍卫者。所以一开始他还真不敢把云氏直接接进东宫。思来想去,杨勇就在宫外另购一处宅院,将云姑娘安置在外,自己没事再溜出宫外,私下与之约会。一来二去,多次约会的最后结果就是:很快云氏诞下一个男婴,杨勇喜做人父,爱屋及乌,自然大喜过望,如此一来,杨云两人的关系就更加如胶似漆、你侬我侬了。
见生米已成熟饭,一向强硬严肃的独孤皇后只好妥协,默认了这个新儿媳和小孙子。于是杨勇顺势就册封云姑娘为昭训(太子妾妇的一种)。要说这云昭训也真是很争气,相继又为杨勇生下二个儿子。这样一来,云昭训东宫第一宠妾的地位就再也无法撼动了。
元妃暴毙,母子交恶
与此同时,东宫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直接促使皇后与太子的关系尖锐对立起来,让独孤皇后实在是忍无可忍。这件事就是太子妃元氏之死。
杨勇自从幸遇云氏,那是三天两头往外跑,元氏几天都见不到丈夫的身影,等到云姑娘正式搬进东宫,两人更是耳鬓厮磨,形影不离,眼见着新宠云昭训不断生子,而自己这个正妃却连一儿半女都没诞下,元妃也是忧心忡忡,本来就心胸狭窄,现在又羡慕嫉妒恨,为此急火攻心,没过三日,竟然一命呜呼。
应该承认元妃之死肯定和太子过度宠幸云昭训有关。坦率地说元妃就是因为气愤已极,以至气结于胸,最终丧命的,和杨勇云昭训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身为婆婆的独孤皇后她不这么看,她就想了,元妃年纪轻轻为何突然暴毙呢?肯定是儿子杨勇因为讨厌元妃,就与宠妾云昭训合谋,毒死了我这个可怜的儿媳。有了这么一个主观推断,独孤皇后可就不干了。
我在上一篇介绍独孤皇后的行文中,就详细介绍了她的性格特点。独孤皇后有什么性格特点呢?其中之一就是她其实和丈夫杨坚一样,都是权力欲和控制欲非常强烈的人。在她看来,你杨勇为了宠妾毒杀元妃,这就等于间接向我这个母后示威,或者说公然挑战我这个皇后的权威。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元妃是我亲自为你挑选的。你不喜欢她就等于讨厌我。她就将原本简单的三人关系进行了复杂的转化换算。这叫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独孤皇后自然不能接受,于是她就彻底怒了。
杨勇绝对想不到的是,就在他率性而为,得罪父皇母后,继续与云昭训亲亲我我,自认为太子之位固若金汤的同时,有一个擅长表演、野心勃勃的家伙早就对他的储君之位垂涎三尺。那么这个觊觎上位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当时声名藉甚,功勋卓著的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
老谋深算的杨广的确心机过人,他先利用母后对自己的偏爱,使之成为自己入主东宫的奥援。另外在外朝,他又私下积极拉拢宰相杨素,把杨素变成力挺自己当太子的铁杆粉丝。就这样,夺嫡工作小组就组建起来了。具体分工就是:独孤皇后在内,宰相杨素在外,两人互通声气,相互配合,利用栽赃污蔑和诽谤抹黑的手段,昼夜不停给文帝灌输太子无才无德的不良言论,促使皇帝改变主意,另立储君。经过三人不懈努力,开皇二十年,父皇杨坚终于废掉了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晋王为嗣。
废长立幼,失位原因
到了开皇二十年(600年),储位之争,最终尘埃落定。就在杨勇被废为庶民,黯然走下太子宝座,最终沦为储位角逐的失败者时,我们不禁要问,杨勇的失败到底有哪些原因,为何精明神武的隋文帝会做出“废长立幼”这样的“蠢事”呢?其实这里面也是有内在原因的。
(一)就性格而论,据《隋书》记载,杨勇的性格是“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就是说杨勇这个人毫无城府,是个率直任性的人。此前我写有两篇行文,一篇介绍杨坚,一篇介绍独孤皇后,从介绍中,不难看出:这对帝后夫妻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其实都是那种城府很深,且喜怒不形于色的老江湖。太子这种性格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不可容忍的罪过。因为太子是储君,也是未来的皇帝,如果缺少城府、过于率性,就很难在波谲云诡的政坛做到大权独揽,成为乾纲独断的大隋君主。因此,杨勇的性格确实不太适合做政治家。
(二)隋文帝对太子不满。杨坚称帝的过程,我在前面写的文章中有过简单介绍,他其实借“主少国疑”之机,靠欺负孤儿寡妇,再利用阴谋诡计,成功夺权,改朝换代,继而走上皇帝岗位,自古就被史家称作“得国不正”。正因为皇位来路不正,所以杨坚才把权力看得非常紧,谨防别人有样学样,复制自己的成功。因此他的性格就显得格外多疑和猜忌。隋朝的开国功臣有很多,但真正能善始善终的寥寥无几,他们中很多人其实都是死于文帝的猜疑之下。太子高调地接受群臣跪拜,无疑触碰到皇权这根红线。在杨坚看来,杨勇此举,无疑就是抢班夺权的前奏,或者说是登基称帝的预演。更何况太子还缺乏谦虚谨慎的素养和艰苦朴素的作风。
(三)独孤皇后对太子不满。按说一个母亲对自己的长子,展现更多的应该是慈爱和呵护。不过我们也要明白一点,独孤皇后她不是一般的女性,她是母亲不假,更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而且她本人热衷政治,其实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女政治家,或者说是政治动物。她对子女向来就是恩少威多,和丈夫对子女的严厉态度好有一比。而太子杨勇恰恰是文人性情,附庸风雅,骄奢淫靡、花天酒地、宠幸美女。这就严重挑战了独孤皇后内心预设的道德底线,杨勇这诸多放浪形骸的表现自然不入母后的法眼,为此母子交恶。
(四)杨广和杨素的合力运作。若论心机和智谋,晋王杨广和宰相杨素,那在整个隋朝君臣中绝对属于遥遥领先的佼佼者。在夺嫡过程中,这两人不仅善于利用机会,而且还善于制造机会。针对太子的种种不端之处,他们散布流言,无中生有,造谣诽谤,大耍阴谋诡计,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更何况太子杨勇本身也确实存在很多毛病,如此一来,被这二位抓住把柄,一番加工炮制之后,再汇报给皇帝,如是者三,皇帝自然会对太子心怀不满,渐渐也就有废黜之意。
废立影响,朝廷分裂
尽管杨勇有诸多不足之处,但是他毕竟是文帝的嫡长子,而且做太子已经二十年,其储君名分早已为天下人所公认。在这种情况下,文帝因偏听独孤皇后和杨素的一面之词,非常草率地行废立之举,其实是很不妥当的。做储君多年,杨勇身边必定会聚拢一批朝廷官员,此时废黜太子,就等于人为制造朝廷分裂。例如宰相高颎就因为力挺太子而被罢官,高颎那可是大隋王朝最有才华的宰相,因废长立幼而造成非常严重的人才内耗,蒙受损失最大的其实还是朝廷。那么,晋王杨广,如何能在大哥已经当了二十年太子、名分已定的情况下,成功逆袭,成为新一代储君的呢。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请关注账号:历史探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完)。
参考文献:
1《周书》——令狐德棻(唐)
2《隋书》——魏征(唐)
1.《闲话古今 他是命运多舛的悲惨太子,做太子20年,父亲还是废掉他储君之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闲话古今 他是命运多舛的悲惨太子,做太子20年,父亲还是废掉他储君之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0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