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甘肃,是秦始皇的祖籍地,有因霍去病大将军得名的酒泉,有着敦煌的月牙泉与千佛洞,有雄关漫道的嘉峪关。

但很少人知道,甘肃不仅曾沦入胡尘五百年之久,还曾荒败到衣冠凋谢,几无人烟。直到大明王朝建立,才让甘肃重现华夏风物,再起轩辕奏乐之声。

作者|历史最美作者团队-土方君岁三

字数:3459,阅读时间:约6分钟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三》

在大元王朝末年的甘肃,月牙泉和千佛洞都掩埋在漫天的黄沙中。嘉峪关还没有建成,只有荒凉萧条的悲惨景象。 白草黄榆,在历史的尘风间长了又谢,谢了又长,早经过了几百秋。

▲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

展阅书卷,披览青史,见元代兵火凋残元气未复的甘肃,当真是长夜难明,令人忠愤气填膺,有泪社倾!

甘肃有废弃的州府:

瓜州,唐改为晋昌郡,复为瓜州。宋初陷于西夏。夏亡,州废。元至元十四年复立。二十八年徙居民于肃州,但名存而已。

——《元史.地理志》

甘肃有人口凋残,被迫降级的州府。

永昌路,唐凉州。宋初为西凉府,景德中陷入西夏。元初仍为西凉府。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隶焉。

——《元史.地理志》

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甘肃在唐朝中期就陷落于吐蕃,唐末宋初虽收复了陇西部分土地,但移民恢复汉俗却做得非常有限,甘肃衣冠零落,汉人稀少,被党项、回鹘、藏等各族充斥。

▲吐蕃帝国夺取甘凉秦陇

到蒙古崛起,兵燹洗荡甘凉之地,汉族党项族居民流离失所。元朝为了填补人口空缺,不得不将俘虏的中亚粟特奴隶和回鹘人填充到甘肃。一时间甘肃出现了民族混杂的局面,甘肃河西部分居民甚至不通汉语,而是用一种河西语交流,这种河西语据说是萨尔特人带来的中亚阿尔泰语系语言,含有不少汉语藏语西夏语和蒙古语的部分。

且,由于元廷粗疏无能的治政,被蒙古征服破坏的甘肃根本没能得到有效填补,到大明初年依然万里无人烟。当时,河西走廊人口不过十万左右,算上黄河以东的陇西地区,也不过五六十万!

这五六十万中,汉人还稀少,甘肃河西部分,连熟悉汉语的人才都缺乏。那里的人许多只会写波斯字,读可兰经,中华风韵荡然无存。曾经衣冠鼎盛的河西,竟变得文物礼仪还不如西域了!

▲波斯文字

洪武五年(1372年),大明大将冯胜出兵甘肃,“神剑新磨须使用,万里横行河湟清”,下河西,直抵玉门。五百年异域,重归汉土,然而甘肃的荒凉却令大明将士为之心惊胆寒,甚至由于甘肃太过荒凉无法提供军队补给,而一度撤军,随后才重新建立卫所,开始经营。

面对棘手的状况,大明不得不先作怀柔,采取了尊重萨尔特人信仰的伊斯兰教的政策。成祖皇帝曾经下诏保护伊斯兰教长老。

▲ 永乐三年明成祖谕旨

但若是一味宽仁,自会贻万世之患。大明包容了伊斯兰教,但要求伊斯兰教要中国化,本土化。“清真”就是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赐给伊斯兰的名字。

《大明律》规定伊斯兰教的阿訇教长由大明礼部任命委派。并禁止伊斯兰教长老干涉民事案件,不能私自按沙里亚法判案。大明还要求清真教“以儒释经”。将先进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教相结合。儒家的忠君爱国,纲常伦理也被中国清真教徒接受,进入到了甘肃回教徒心里。

夫国有君,府有牧,州有守,家有长,世界有主,道一也。

人生在世有三大正事,顺主也,顺君也,顺亲也。凡违兹三者,即为不忠,不孝,不义。

——明 真回老人《正道真诠》

大明无论汉回百姓都忠于国家,没有出现喀喇汗汗国和叶尔羌汗国那样“有教无国”,宗教势力挑战皇权的情况。反观中西亚,喀喇汗王朝末代汗王竟被喀什毛拉以“勾结异教徒西辽人”为名处死,岂不令人哂笑?

于民政上,大明亦是轻徭薄赋,待民极宽。明太祖下令甘肃元朝王公留下的土地,各族百姓愿意耕种的,减免三年赋税,并归耕种者所有,种地人民十五税一,经商人民三十税一。在轻税政策下,人口滋生,甘肃渐渐恢复了盛况。

民族融合,恢复汉化,在明王朝看来也极是紧要,《大明律.户律》规定不许蒙古人回回人与本族人结婚,违者仗八十,所生子女贬为奴仆。要求蒙古回回与汉人通婚,服汉衣用汉礼,语言生活方式完全汉化。

蒙古色目人婚姻: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听从本类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明会典》卷141刑部十六《律令·婚姻》

至于大明王朝在甘肃的移民,更是成就斐然。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1407年)五十余年间,明政府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山西大槐树,江西瓦屑坝,南京柳树湾,南雄珠玑巷,一个个家族迁徙记忆的图腾,承载着大明迁民实土的辉煌历史。有人方有土,人户稀疏,胡风草偃的甘凉,正是诸多移民的重要目的地。

经过明朝移民,甘肃外来人口大大超过了本土人口。明朝初年,从江南各地迁徙来的人口占据了兰州所有人口的十之七八。

移民活动不仅填补了甘肃人口的不足,而且文化也在这种大融合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甘肃地方文化日渐兴盛,众多著作问世,大批学者的出现,一批外地民俗嫁接保留,众多建筑的建设,奠定了今日甘肃本土文化的底韵。

▲大明甘肃河州成为茶马互市,管理西藏的重要市镇

在朱明王朝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惨淡经营下,甘肃逐渐恢复了勃勃生机,汉文化重新回到了甘肃。河西语在大明中期就消失了,河西译馆被取消,《河西译语》成为了没人看懂的死书。各族人民开始了大融合。很多粟特回鹘人与汉人通婚,被汉化成为了今天的甘肃汉族。而甘肃回族在明代也高度汉化,许多人甚至皈依佛教,直到清代收西域后苏菲派极端思想涌入才发生逆流情况。

大明继承了一个荒凉破败的甘肃,文化凋零到甚至开不了科举。但永乐六年,甘肃就进行了第一次科举。到清朝初期,甘肃汉文化繁荣,人口茂盛,为清王朝西出河西走廊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甘肃浓厚的汉文化氛围与汉族为主体的格局,就是明王朝留给我们的财富,大明对甘肃的回教徒治理,也是成功典范,足可“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作为今日中国稳定边疆,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借鉴。

有大明重振甘凉,消百年之遗恨,复千古之汉基,从此再没有“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凤林关的白草黄榆,也当与千顷良田的麦浪交映,听临风笛曲,聆华夏礼乐而含笑。汉疆唐土今犹在,衣冠文化却有待吾人去振兴,大明之再造河山,与今日之情状,古今有一致之处,当真是千古皆然,足为万世师法。

1.《历史最美 大明王朝与甘肃,重建华夏故土的往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历史最美 大明王朝与甘肃,重建华夏故土的往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