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军北伐,此时魏国大将军曹真病重,司马懿临危受命,但却拒绝魏军各将出战,导致诸葛亮割麦于上邽。而司马懿也因此被人嘲讽“畏蜀如畏虎”。

魏延的名字,对于熟知三国历史的人来说,是威名赫赫,如雷贯耳。作为刘备手下战功最为显赫的将军,魏延在刘备即位之后就被任命为镇北将军。魏延死后,此人脚踩魏延的头颅说了七个字,足以把诸葛亮气活。

魏延是蜀汉名将,英勇善战,即使在人才辈出的三国时期也是非常有名的大将。在一段混乱的时期,刘备在夷陵遭受惨败,诸葛亮又带兵去平定南中叛乱,镇守汉中的大将只有魏延一人,周边的势力都对汉中虎视眈眈,但是魏延却能够保汉中七年无虞,实在不得不称赞他的能力。

最初,魏延在将领中并没有非常突出,他的光芒被其他三国名将所掩盖,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无论哪一个单拎出来都是威慑四方。魏延在军中的声望也有限,但是随着一个个老将的逝去,魏延也渐渐成为军中资历最老的人。尤其是在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在蜀军中一呼百应,威望极高。

身居高位,时间久了难免会狂妄自大,魏延也不例外。他在军中常常会和同僚产生矛盾,但大多数同僚都出于尊敬不愿与他起过多的争执,能忍让就忍让。唯独有一个人,却偏偏不愿意这样做,他就是杨仪。

杨仪不是武将,读书人最为看重的就是风骨,面对强权不屈服。面对魏延的蔑视同僚,杨仪从来都不退让,反而是选择和魏延对峙。时间一长,两人之间积累的矛盾成为难以化解的一道鸿沟。

而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对于和刘备一起打下的江山,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尽管没有史料记载,也能够想象诸葛亮在听到曹丕篡夺政权,汉献帝故去的消息的时候,一定是百感交集的。自己所效忠的时代已经过去,北伐的一切也并不顺利。这一切都让诸葛亮压力倍增,重压之下他很快就病倒了。

行军途中,物资匮乏,更没有多好的医疗条件,很快一代英才诸葛亮就告别了人世。而他筹划一生的北伐大业,还没有完成。在去世之前,诸葛亮还不忘自己的责任,向后主刘禅推荐了两个可用之人以及后续的撤军事宜。

在撤军的安排当中,魏延被安排去断后,但就在宣布这项命令时,魏延竟然公开表示拒绝。和他积怨已久的杨仪面对魏延的拒绝,甚至都懒得再费口舌去劝说他,直接下令让全军执行诸葛亮的第二套方案。

不得不说诸葛亮实在是神机妙算,似乎早就猜测到魏延会拒绝,第二套方案便是让大军抛下魏延自行撤退。但是魏延却是个不消停的人物,他听说蜀军要自行撤离,又率领着自己的亲信将撤退的褒谷口抢占下来,就是不让路,眼看着蜀军进退两难,就要开始内斗,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焦灼的局势,力挽狂澜。

这个人就是王平。王平本来并不是蜀将,而是曹操麾下的一名将领。在汉中大战的时候投靠了刘备,多次跟随诸葛亮进行北伐战争,深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让王平管理蜀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无当飞军,可以说王平在军中的地位和魏延相比是不相上下,因此大多数魏延的部下也对他十分尊敬。

利用这种威望,王平呵斥住了这些堵住隘口的魏延部下,并且告诉他们魏延此举,形同谋反,如果还要继续跟着魏延,那么蜀军将会将他们全部歼灭。尽管这些人都是魏延的亲信,但是他们的家属还都在蜀中,谋逆可是株连九族的大罪,他们不敢拿此事开玩笑,便纷纷散去。

魏延见大事不好,就策马向南逃跑,杨仪见状,立马让将领马岱去追击魏延,并且强调不用活捉。最后马岱提着魏延的脑袋回来,杨仪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愤恨,狠狠地踩了好几下魏延的脑袋,边踩边骂了一句话:“庸奴,复能做恶否。”

让杨仪没有想到的是,这脱口而出的七个字却断送了他后半生的仕途。后主刘禅见杨仪是个心胸狭隘之人,便也没有再重用他。而不得重用的杨仪满腹牢骚,甚至说出“后悔诸葛亮死时没有去投魏,白白丧失了一个富贵的好机会”。

一个人的言语可以暴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人们在说话做事之前,应理性地考虑,而后再说话或者行动。祸从口出的例子不在少数,作为后人,应该吸取前人的教训。

参考资料:

《三国志》

1.《白泽文史 魏延死后,他脚踩魏延的头颅说了七个字,足以把诸葛亮气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白泽文史 魏延死后,他脚踩魏延的头颅说了七个字,足以把诸葛亮气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0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