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南方大国,得与齐、晋等中原霸主分庭抗礼,至楚庄王时,还一度称霸诸侯,其国势可谓显赫。但在春秋战国之交,楚公室内部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内耗极其严重;加之楚平王、昭王之时接连惨败于吴,国势日衰。公元前402年,堂堂大国君主楚声王竟为群“盗”所杀,虽不知其缘由,却也足见楚国之混乱。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楚声王之子楚悼王登上了政治舞台。

楚悼王素有大志,不甘楚国就此沉沦,遂广揽人才,以求改革。不久,魏国名臣吴起因遭武侯迫害而被迫出奔,前来楚国,令楚悼王大喜过望,立即命其为宛地守,以试其才。吴起上任仅一年,便将宛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很有起色,遂被破格提拔为一直被楚国公室所把持的相位——令尹,主持变法。

吴起素有抱负,在魏国未竟全功,遂全力辅佐楚悼王。他根据魏国改革经验,结合楚国国情,在短期内协助悼王推行了七项新政:

一是打击旧贵族,强化君权。吴起认为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是造成楚国内政不稳、国贫兵弱的主要原因。因此,他主张“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大大削弱了旧贵族势力,相对加强了君权。

二是裁汰冗员,精简机构。吴起主张“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技官”,使楚国行政建制和人员安排趋于合理、精干。

三是惩恶扬善,整顿吏治。吴起大力整顿由于长期被旧贵族把持所酿成的楚国官场腐败风气,要求各级官吏“塞私门之请”,必须做到“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义不顾毁誉”。

四是移民边区,发展生产。楚国幅员辽阔,但人口较少,边远地区尚有大量未得开发的荒地,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及边疆稳定。针对这一情况,吴起向悼王建议,应“损其有余而绥其不足”,把寄生于人口集中的都邑贵族迁往人烟稀疏地区,以充实那里的人口。于是,悼王把大批贵族连同他们的庞大家族和徒属强行从都邑赶往乡野,让其就地生产,多少推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五是选练军队,加强武备。吴起认为,若想改变楚国在战争中多次失利的被动局面,“要在强兵”。所以,他以魏武卒之法训练楚国士兵,将没收三世以上封君的爵禄、精简行政机构所节省下来的大笔开支用作军费,使楚国军事实力迅速上升。

六是明法审令,实行法制。为安定社会秩序,保证新政顺利推行,吴起以李悝为魏文侯所制之《法经》为蓝本,按“因时变法”原则,重新订正了楚国的法律条令,以为各项新政的实施提供保证。

七是破横散纵,拒绝结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在竞争中都想争取、拉拢别国,以为自己的兼并目标服务。说客们往往利用诸侯国内部矛盾和派系之争,四处鼓动,或几个弱国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强国,即“合纵”;或与一个强国结盟而对付其余弱国,即“连横”。各诸侯国中的一些大臣亦往往趁机结党营私,借外力要挟中央,以图加固或抬高自己及朋党的地位。吴起认为,楚国早已具备一统天下的底蕴,只是内部掣肘太多,遂“禁游客之民”,使楚国内政外交完全不受第三国干扰,独立自主地稳步向前。

总之,在楚悼王支持下,吴起呕心沥血,果断坚决地在楚国推行了一系列新法,很快使楚国走向强盛,却严重损害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因此,他们一直对吴起及“新政”怀有切肤之恨。变法初期,吴起曾主动登门拜访旧贵族中一个有威望的人物——屈宜臼,征求他对改革的意见,屈宜臼不加掩饰地认为:“昔善治国家者,不变其故,不易其常。”明确反对变法。

楚悼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命吴起统大军攻魏救赵,在州西大败魏军,所向披靡,横扫中原,一直打到黄河边;而赵军也趁势反击,占领了魏的棘蒲等地。此战,楚军不仅收复了北方原陈、蔡被三晋占去的土地,又新拓卫地若干。从战略意义来看,楚、赵两国从此修好,赵不再参与魏、韩伐楚,也就瓦解了三晋联盟。但正当楚军取得决定性胜利,捷报不断向郢都都传来的时候,楚悼王突然病逝,吴起只得从前线赶回都城料理悼王后事。但就在楚悼王的葬礼上,众公族迫不及待地射杀吴起,连其伏于悼王尸体之下都顾不上了,结果触犯了“加兵器于王尸”律,楚肃王上台后,便命令尹捕杀攻杀吴起的公族70多家,统统处死。

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军政大权基本被屈、景、昭等大族所控制,虽然楚国拥有地大物博的优越条件,但未能再有突破性的发展,因而在与新兴国家的对抗中处于劣势,最后被秦国所灭。

1.《历史行程 壮志未酬的南方雄主——楚悼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历史行程 壮志未酬的南方雄主——楚悼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