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次元修镇海堤

黄石文庙,原为红泉宫,是为纪念筑堤围垦的唐朝节度使裴次元而肇建。

公元806年初冬的一个早晨。福建按察使裴次元一行风尘仆仆, 穿过莆田水塘、水田,来到兴化湾畔的东甲村。三、五十间缭乱排放着 的瓦屋、草屋,不时站在屋前张望的乡人,长着蒲草的土壤,不时摇动着枯燥的姿式。

望着波涛汹涌的兴化湾,裴次元陷入沉思。这个莆田县令多次报告的夏天时常出现的风潮, 在冬季依旧如此猛烈, 脚下这一堵土墙如何能挡潮去汛?视民生为己任的裴次元,决定筑一座万年不倒的镇海堤。

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筑堤运动在莆田大地上铺开了。经过十四年23的艰苦奋斗,公元820年,长约十华里、高九尺的东甲堤建成,犹如一条巨龙,束缚了兴化湾的滔天巨浪。当地民众感念裴次元的恩德, 在红泉界(今黄石)立庙祭祀。

东甲堤稳如磐石, 屹然不动,又像一个时间老人,目视着大海无边无际的浪花, 无休止的闪耀,无休止地消失。

南夫子”林光朝

南宋初,理学在福建广泛传播,八闽大地上理学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承前启后的理学名家,林光朝就是杰出代表。

林光朝曾先后两次进京考进士,均落榜。但他并不气馁,离京返 乡途中,便在浙江钱塘、 吴兴一带访师游学。他研读程学,“学通六经, 旁贯百氏”,返回黄石老家时年已26 岁。此时他明经博古,通练纪务,其行堪为一邑所矜式,其文也多为时人所称道。

红泉讲学桃李遍地

宋绍兴十年(1140), 林光朝在族叔林国钧的 资助下,在“红泉宫” 兴教办学,“开门教授”, 办“红泉义学”。授课中,他把平生所学,包括精细之意口授学生, 使之心领神会,学生有显著的业绩,形成了“红泉学派”,其取巍科、 登显仕甚众。

“四海一夫子”的 朱熹,24 岁路过莆田, 赴同安任主薄时,特地前往红泉书院,听林光朝讲学。朱熹赞曰:“说 一种道理,说导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 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如之念念不忘。”

淡如文庙有遗味,粹如白璧无纤瑕。林光 朝一意聚徒讲学不复出, 讲学红泉不书著,桃李 遍地,每年各地拜在他 门下学习的不下数百人, 人称“南夫子”。刘克庄写《兴化军三城山三先生祠堂记》,称:“初 艾轩,来水南,学者空郡从之,而红泉东井之学闻天下”。

红泉书院,对于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南洋平原文风鼎盛,名家辈出,黄石文庙 功不可没。至今洋面一带有尊孔祠的乡村 不在少数,这一座座小小的祠堂,如脉络 般串联起黄石文庙最原始、珍贵的文风。

一缕书香在文庙

穿过一个明清建筑 的小木门,黄石文庙出 现在眼前,历经1200多年风雨,文庙仍严格遵 循孔庙的建筑典范。

文庙坐北向南,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满筒屋面, 斗拱为平身科用二攒, 使用插拱,斗底用假皿板。前檐廊下保存清初 的浮雕盘龙石柱一对。殿前铺设石板丹墀,丹 墀前为泮池,池上架设二墩三孔石拱桥。

知道黄石文庙历来 文风鼎盛,但没想到连贡品都与考举、读书密切关联。

在主殿内,孔子像前的案台上摆放着日历、 书籍、笔等,这是提醒学生不要浪费宝贵时间。要上前参拜孔子像,必 须先绕过“独占鳌头”。

庙前有良兽巨鳌,只有状元等才可近前摸鳌头,步出中门。每年考试季,都有大量学生到黄石文庙参拜, 也会前来摸鳌头,祈求考出好成绩。

状元桥上看鱼跃

泮桥下,泉水清澈, 常年不枯。据传,凡过泮桥的儿童会更聪明睿 智,学业有成,前程无量, 俗称“状元桥”。过去 每逢春节“五日岁”, 上泮桥的学龄前儿童及 在学的青少年相续不绝,蔚为奇观。古代学子赶 考前都要走泮桥,摸桥上的石狮子,若站在桥 上能看到泮池内有鱼跃起来,学子就会中举。黄石文庙没有过多 精致的装饰,透过窗户,可以感受夏日的微风, 冬日的暖阳。泮桥下,流动的小鱼给静谧的文 庙带去生机。那些数不清的枝丫、枝叶繁茂的绿叶,仿佛静静讲述着文庙跨越千年的传说。

来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

1.《棠梨子树下 黄石文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莆田市仅存的两座文庙之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棠梨子树下 黄石文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莆田市仅存的两座文庙之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