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诸葛亮,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大多数是他的多智近妖,以及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只可惜诸葛亮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没有北伐成功便过早地病逝。而且蜀国内部的情况也是江河日下,皇帝刘禅昏庸无能,宠信宦官黄皓,任其祸乱朝政。

可以说,蜀国最终的衰落是必然的,在内忧外患的条件之下,仅凭诸葛亮一人根本难以力挽狂澜。那么,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诸葛亮自己成为了主公,那么他能否如刘备一样成为一个好主公?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一、诸葛亮的性格上并不适合当主公

诸葛亮的才华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的时候,诸葛亮作为丞相,为蜀汉初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那么,诸葛亮真的能够胜任主公一职吗?我们可以从他的性格来入手分析一下。南阳一带隐居的时候,诸葛亮的骨子里深深地镌刻着文人的清高与孤傲,看不起周围那些庸碌平凡的人。

他喜欢吟诵汉乐府的诗赋《梁甫吟》,并且还将自己比作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臣。只不过,正是因为诸葛亮保持着这一份清高与孤傲,导致当时的人们都是对他不屑一顾。诸葛亮的这一份清高与孤傲,还表现在了他对刘备“三顾茅庐”的考验上。

当刘备第一次前去拜访时,诸葛亮不知所踪;当他第二次前去拜访时,诸葛亮又去远方云游去了;等到刘备第三次前去拜访时,诸葛亮虽然在家,却在高枕安眠,只让刘关张三人在外苦苦等待。

对于诸葛亮的故意考验,求贤若渴的刘备并不予计较,这就体现出了身为主公的刘备的过人之处。相比之下,关羽和张飞的态度都是十分不悦,心中对于诸葛亮的这种行为有不少的芥蒂。在《三国演义》之中,关羽和张飞就分别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张飞曰:‘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行为导致了怎样的结果。即便后来关羽张飞和诸葛亮冰释前嫌,但这种情况毕竟也只是少数。如果诸葛亮成为了主公,还保持着一样清高孤傲的性格的话,那么必然会导致下属离心离德,最终招致失败。

二、诸葛亮的身份地位也不足以服众

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贵族世家。虽然诸葛亮的先祖曾经做过司隶校尉,但终究地位不高,知名度不响。所以,诸葛亮在身份地位上都无法做到吸引人才,让部下信服。

我们看一看东汉末年的各路诸侯,曹操、袁绍、袁术、刘表、刘焉、公孙瓒、孙策、马腾等人,无一不是名门出身。诸如袁绍出身在号称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单凭身份地位上,他就获得了众望所归的荣耀,对于各地的人才来说极具吸引力。

而曹操也是出生自贵族世家,在陈留起兵之前任职过典军校尉,其家族曹氏也与夏侯氏有着密切的往来。这一切也都是曹操能够在起兵讨董时,得到各方相应的基础。

即便是刘备的身份地位也不一般,他自称为“中山刘胜之后”。贵为汉室后裔,并且打着兴汉的旗号,刘备一开始就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追随者。反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有自我介绍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介布衣,在隆中隐居的时候,除了少数人知道他的真才实学以外,压根就没有人认识他。所以,从一开始诸葛亮就没有任何的根基,只是孤身一人。如果他真的成为了一方诸侯的话,那么最终的下场可能就会像吕布一样,空有一身盖世无双的武艺,到头来部下却逃的逃、降的降,最终身败名裂。

三、诸葛亮的处事作风偏于理想主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性格刚正不阿,事必躬亲,眼睛里揉不下一粒沙子。像是在对待魏延的态度上,因为魏延曾经是降将,所以他便一直得不到诸葛亮的重用,最终不得已反叛。

而且诸葛亮的事必躬亲也是出了名的,凡事都需要亲自过问。最终,诸葛亮也是因为劳累过度,在五丈原含恨去世。实际上,一名合格的君主要学会帝王之术,有时候要适当地取舍,不必事事计较,那样只会徒劳心神罢了。

小结

诸葛亮的确是一名有能力有才干的谋士,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成了主公就一定能成就大业。之所以刘备能够成为蜀汉的领导者,这与他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处事是分不开的。

他讲究仁义、知人善用、礼贤下士,所以才能够得到众多人的拥护。所以诸葛亮也很有自知之明,一直以来都不会对上下之分有任何的僭越。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1.《惯读史今 诸葛亮如果自己当主公,他能否带领蜀国走向繁荣富强,一统三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惯读史今 诸葛亮如果自己当主公,他能否带领蜀国走向繁荣富强,一统三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1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