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曾赞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也是如今大多数人对张良的印象。汉兴功成时,子房选择放弃人间繁事,云游四海,他的“成功不居”历来为人称颂,历史上许多政治家、文学家都认为子房功成不仕、择隐山林为超群绝伦之举。

众所周知,刘邦猜忌之心甚重,忠如萧何都被三番两次监视,又冤周勃、杀韩信,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能得刘邦信任?又因何功成身退呢?

一、张良生平

张良出生在贵族世家,长得非常漂亮。春秋战国时,他的祖父张开地连续担任韩国三朝的宰相,后父亲张平继任,又连任两朝,可见子房家世的显赫。后来父亲亡故,秦国灭韩,子房为了报仇连弟弟的葬礼都没有举办,而是用家财召请刺客刺杀秦王嬴政,以期报一国之仇。张良在淮阳学礼时与仓海君一同制定谋杀计划,找到一个力气很大的人,为他打造兵器。调查秦王车队途径地后,就让这位大力士埋伏在必经之地,车队经过时一锤轮出,乘车者被击倒在地,子房脱逃。然而被击倒的只是副驾,多次遇刺的秦王早有防备,张良也因刺秦闻名遐迩了。

有一次,在桥头漫步的张良遇见一衣衫褴褛的老翁。这老翁故意走到张良身边把鞋丢下,傲慢无礼地令张良去捡,捡来后还让张良给他穿上,子房虽然心中不满,但看老人沧桑还是照做了。后老人扬长而去并约张良五日后凌晨相见,两人共见三次,老翁总故意早张良到来刁难他,第三次张亮索性半夜就杵在桥边等候,老翁感动,就送给他一本《太公兵法》。这位老人就是“圯上老人”黄石公。于是张良日夜苦读兵法,终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汉初三杰”之一。

秦二世二年,项氏军队已发展至六七万人,集各路义军商议大事,张良趁此提议立横阳君成为韩王,从此张良竭力扶持韩王,但始终未能取得成效。“怀王之约”时,韩王和张良与刘邦会合,韩王留守,张良随刘邦军队南下。灭秦心切的刘邦想要绕过宛城,张良劝说如果现在不拿宛城,以后秦前宛后夹击就很危险了。刘邦采纳他的建议,后在陈恢的帮助下以攻心之术取宛城。

后刘邦军队至峣关,在张良的计谋下大破秦军,大军继续向西进攻,达灞上。此时秦二世死,秦国大势已去,刘邦因此采纳张良计策赢得了军事上的时间,先入关中。咸阳城中,美人、财宝不计其数,刘邦与许多将士皆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樊哙劝阻刘邦也没有成功。危机之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其中利害:“秦国无道,所以您能攻入咸阳。既然您为天下人消灭了秦国这个祸害,就应该奉行节俭以示天下。现在大军刚入秦地,您就沉溺其中,这就是助桀为虐,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希望您能听樊哙的话。”

张良虽然语气平和,言语中的“无道”、“助桀为虐”等正刺刘邦,于是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并“约法三章”,得到秦国百姓的拥戴,为楚汉之争奠定了良好的民心基础。项羽见刘邦先入咸阳非常恼怒,设鸿门之宴欲杀。项伯与张良有故交,就将项羽的计划告诉张良,张良再次向刘邦献策,刘邦最终得以脱身。后项羽违背“怀王之约”,自立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刘邦恼怒想要攻打项羽,好在有萧何、张良劝阻才隐忍未发。

见天下分封已定,子房想回去重事韩王成,刘邦赐金,他将这些财富转给项伯,为刘邦赢得许多封地。同年七月,张良与刘邦到达褒中时勘察地形,建议他烧毁栈道,这样一来便可无后顾之忧,养精蓄锐了。八月时刘邦在韩信的计谋下顺利平定三秦,夺取关中,凭借关中地形便可与竞逐天下了。项羽得知后大怒,想攻打刘邦,又在张良的计谋下转攻东方,为刘邦赢得宝贵的休整时间。

不久之后,项羽杀死韩王成,张良复兴韩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从此常伴刘邦左右。汉高祖二年刘邦顺利攻下彭城,沉浸在胜利中的他又被得知消息回营解救的项羽打败,几乎全军覆没。逃往下邑的刘邦心如死灰,在这样的危急关头,张良沉稳冷静,为刘邦分析利弊,提出利用项羽与其他人的矛盾联兵抗楚。后郦食其献计刘邦实行分封时,张良又为刘邦分析利弊,避免了一次重大错误。

韩信多次立下大功时传书刘邦欲代齐王,刘邦大怒,在张平良、陈平的暗示下决意立韩信为真王,稳住韩信,又使战局发生巨大转变。垓下之战胜利,国家的基础刚刚奠定,定都对刚刚成立的郭嘉具有重要意义。刘邦本想听从群臣建议定都洛阳,张良就洛阳、关中地势展开分析,刘邦在他的劝说下最终定都关中,后来张良又用“危言耸听”的方法让刘邦封赏他最怨恨的雍齿,改正了刘邦任人唯亲的弊端。

天下初定后,速来体弱多病的张良常闭门不出,也极少参与王室纷争。张良后期的功绩史书少有记载,刘邦论功行赏时张良辞让,希望留在沛县,刘邦准允,封为留侯。后来的张良崇黄老之学,欲轻身成仙,在吕后的劝说下才未自苦。

二、张良深得刘邦信任的原因

第一,身体孱弱。《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王初年时张良身体就十分孱弱了,“张良多病”、“留侯性多病”、“因疾不视事”等,可见张良身体虚弱,常常生病,这样的健康状况使张良没有闲暇顾及政事。多病的张良相比想比其他点兵打仗、身强体健的武将,更能让刘邦放心,这是刘邦信任张良的原因之一。

第二,未尝将兵。由于身体虚弱,张良不像韩信那样能带兵杀敌、冲锋陷阵,他在很多时候都是以谋士的身份存在,只为刘邦出谋划策,所以张良在军事上没有势力,不像韩信那样军权在握。同时只作谋士的张良也不像萧何那样常留守在根据地,民心所向,当地百姓对他的拥戴甚至超过刘邦,这样一来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势力。对刘邦来说,掌控张良比韩信一类的武将和萧何一类有声望的文官容易得多,这是刘邦信任张良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谦逊退让。刘邦身边日夜争功的臣子不少,常是“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之态。张良不然,从一开始他对待功名利禄采取的就是淡泊态度,不因为有功就盛气凌人,也不会夸耀自己的才能。汉王朝建立之后他更是退居幕后,洁身自好,刘邦与张良的关系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也是最为融洽和谐的。

三、张良功成身退的原因

高祖时期,偌大朝堂仅子房选择功成身退,坚守朝堂的臣子中最终得以保全自身的也不在少数,以张良之谋略才学,再加上刘邦的信任,想立于朝堂并且自保并不困难,如果他的退让只是为了免祸实际并无必要,所以张良最后的退隐应当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国仇已报。张良本是韩国人,韩国被秦国消灭后,张良曾“悉以家财”征求刺客刺杀秦王,为父亲报仇,后与力士刺杀失败,自此亡命天涯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也聚集义兵反抗秦国,可以看出他的主要政治目的是为了抵抗秦国报仇,复兴韩国。所以后来见到项梁时一有机会就劝说项梁立韩王,立成以后即刻与韩王领兵略地,体现出张良复国的急切心情,然而势单力薄的韩王终究没有成功。他初次追随刘邦也只以客卿的身份,刘邦巴蜀称王后他便重新追随韩王离开了。

后来项羽杀掉韩王,张良的目标便从灭秦改为灭楚,刘邦与项羽的矛盾也在此时显现。于是张良重新回到刘邦身边,可以说刘邦、张良两人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刘邦用张良平定天下,张良依靠刘邦灭楚复仇。所以千金万户本不入子房眼,大仇得报、汉室平定之时他便“随赤松子游”扬长而去了。

第二,身体羸弱。张良辅佐刘邦安定天下时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又常常辟谷、导引,到高祖晚年时身体更是每况愈下,健康的缺失也是张良选择功成身退的原因之一。司马光认为张良聪颖如此必然知道神仙之事是虚幻的,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秦汉时求仙问道的风气非常盛行、普遍,人们对长生之术的追寻也十分热切。“辟谷”就是不食五谷,“导引”则是一种类似体操的运动,以形体的屈伸俯仰伴随呼吸吐纳。当时的人认为辟谷、导引能够治病长寿,对于长期受病痛折磨的张良来说,做这些事希望能缓解甚至长生是合情合理的。

结语

张良自从加入刘邦阵营以来,多次进献妙计,因身体孱弱、谦逊退让等原因深受信任,未尝被猜忌。后来汉室初定,张良最大的目标已经实现,况且身体每况愈下,加之看到韩信、萧何、周勃等人的遭遇,退居幕后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子房便以辟谷、引导之事居家,再不涉政。想了解最真实的张良就要回到秦汉兴亡的大历史背景中,抽丝剥茧,这样才能抛却成见,还原真相。

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参考文献:《史记

1.《张少琦讲历史 张良为什么能取得刘邦信任?又因何功成身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张少琦讲历史 张良为什么能取得刘邦信任?又因何功成身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2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