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曾经都有一个穿越梦,大部分的男生都曾幻想自己回古代当皇帝,九五之尊,坐拥江山美人。君临天下,纵享快意人生。但是当皇帝可不是一件快活的事,大到天下兴亡,小到后宫争宠,每一件事情都要你处理。朱元璋曾经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感慨自己起早贪黑,过得不如江南富商,当然这也与他废除丞相制度,自己勤政有关。明成祖朱棣虽然设立了内阁制度,但为被逼无奈,一次次的御驾亲征,让他没有办法真正的总揽政务。但是就算是建立了内阁之后,朱棣在位期间基本也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左右。虽然明朝之后的修仙皇帝过得就潇洒多了,但是后世之名都不佳。勤政皇帝没时间享受,快活皇帝又要被骂,当皇帝确实是太难了。并且皇帝虽然有后宫佳丽三千,但是只有小孩才说全都要,大人都知道受不了。更离谱的是在清朝的时候还有敬事房,皇帝行房时会有太监督促,妃子不可在行房时发出声音,并且为防止皇帝沉迷女色有伤龙体,太监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提醒皇帝时间到了,如果提醒三次皇帝并未回应甚至会冲到房中带走妃子。你能想象在行房时公鸭嗓的太监在门外吆喝:“陛下。一刻钟了,保重龙体啊。”

那如果穿越回古代当什么官最合适呢?我认为成为皇室宗亲裂土封王是最合适的。各朝各代的异姓王基本没有善终,毕竟皇帝不可能长久地允许异姓之人在藩地拥兵自重。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兄弟在皇帝登基后就可以去封地就藩,成为藩王之后,土地真正就属于自己了,即你封地内税收,除了每年的上贡外,其他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而且诸侯王可以在国内自认官员,出来丞相需要由中央指派外,其他所有官员的任免都是你说了算。诸侯王国内的军队有诸侯王统领,而且军队不受大汉中央朝廷的调遣。养门客死士都是随你所愿,汉朝初期诸侯王权力大得惊人,汉高祖刘邦在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之后又迅速将异姓诸侯王消灭,而大封其宗室为王,就算如此之后的皇帝也无时不刻害怕自己的宗亲夺权,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之后在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刘彻即位后,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在元朔二年(前127),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这个时期最有意思的一位藩王就是刘彻同父异母的兄长刘胜,汉武帝即位后,刘胜便把官吏侵夺欺凌诸侯王之事,全部奏报汉武帝。汉武帝听其建议增加诸侯王的礼遇,对诸侯王施行优待亲属的恩惠。刘胜喜好酒色,胸无大志,不佐天子拊循百姓,生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所以刘彻对他非常放心。刘胜有一个儿子叫刘屈氂,刘屈氂在武帝后期官至宰相,因牵扯进巫蛊之案,被游街腰斩。刘彭祖评价刘胜“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由此看来刘胜算得上是“独善其身”不失为一种聪明做法。

刘皇叔自称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其实难以考证。刘胜儿女众多,加之王莽篡汉时损毁了大量刘氏族谱,到了刘备这一代到底是不是刘胜的后代根本无从得知。在老刘家封王裂土,虽然后代会被推恩,但是诸侯王的长子,次子,三子可共同继承管辖封地。

至于魏晋南北朝,还有隋朝,国家存在时间太短,并且暴乱频发,就算当上藩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国家就灭亡了。到了唐朝,藩王制度不像汉、晋两朝。唐朝的藩王是可以入朝为官参与政事,如李世民没当皇帝前是秦王、尚书令、天策上将。不在朝为官也可以领一州大都督,或为一州刺史。

唐朝的皇兄弟,皇子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嗣封国为郡王,亲王嫡子继位为嗣王,其他子嗣降爵袭封为郡王。唐朝亲王官爵正一品,嗣王郡王为从一品,国公也为从一品。至于食邑万户、五千户等等其实俱为虚名,是一种荣誉性加衔,比如食邑两千户可能实际只有四百户。亲王是正一品,俸禄81.6两,俸料650石,职田1200亩,仆役240两,收入约合现在170余万。二品爵开国郡公收入约合现在130余万。唐朝官员的工资也是相当可观的,当然无法与宋朝官员的工资相比,唐朝官员1年的收入几乎仅相等于宋朝官员1个月的收入。不过这都是俸禄,作为有封地的藩王,主要收入还是税收,除了每年的进贡,其他所有收入都归藩王所有。在老李家当藩王,后世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世袭罔替,但是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严重的威胁到了你的处境,甚至可以说唐朝的灭亡主要就是因为节度使制度的存在。安史之乱后因为战争的影响,藩镇割据,并且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最后还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你如果只是个当了一辈子皇子,想享受享受的藩王,

那么注定被各节度使压得抬不起头,毕竟双方手中的实权天差地别。

到了宋朝,爵位制度与前朝大有不同,首先是“非赵式氏不可封王”,然后是皇子不直接封王。虽然皇子最后必定封王,但是都是初封以较低爵位或官职,然后转迁。并且亲王的承嫡者不封嗣王,虽然宋朝设立了嗣王一爵,但是形同虚设。王爵止于亲王本生身,其子孙不论嫡庶,最年长一人封为公爵,其他子嗣承荫入仕,不过不能领兵,而且不能出任宰相,其实别说宰相,出任高官都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到北宋中期“宗姓几无一王”,为此宋任仁宗做出了改变,下诏封十王,不过十王封的都是宋太祖和的兄弟和子嗣,和宋太宗的子嗣。当时按照十王子封郡王,孙封国公的原则,封了郡王6人、国公3人以及郡公1人,仍无嗣王。直到宋神宗将其叔父赵宗晖封为嗣濮王并规定世袭。加上后代帝王封的3个嗣王,整个宋代只有四个嗣王,并且他们都是皇帝生父或养父的后代。在宋朝亲王长期序位宰相之下,宰相的俸禄一个月就有130万,注意是月薪130万!

这相当于汉朝二品郡公一年的俸禄。北宋初期和南宋时期国家经济情况并不乐观,困难时甚至发不出工资,但是高官任享厚禄,而低级官吏甚至无禄。在老赵家当王爷,岁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纱罗、绢、冬夏布加起来数不胜数,并且宋朝中期国家经济非常发达,封地税收数目也惊人,在宋朝封王经济实力绝对在所有朝代中数一数二。但是对后代就不是那么友好了,子嗣没办法世袭王爵,并且只有长子降爵世袭,其他子嗣只能入仕看历任年深,排资历才能迁转。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虽然元朝存在时间不到一百年,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蒙古汗国时期,沿袭了游牧民族的传统的家产分配习俗,受封诸王世代拥有千户部民及私属,能够擅自发布政令,自铸虎符,任命属官和将领,还有数量众多的的投下军队。诸王自行管理投下站赤,征收领民差发以及属地税收。他们享有高度自主的军政财权,其封地宛如独立王国,巨大的军政权较之汉初的分封制度更甚。等到忽必烈即位建立的元朝,是与中原封建经济大体适应,同时又保留蒙古贵族利益的专制政权。对蒙古分封制进行调整,将其限制在不威胁朝廷的范围之内,成为忽必烈建设元朝政权的迫切任务,随着形势的变化,皇权与藩权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就趋势而言,为了集中皇权,忽必烈不得不实行由温和到强硬的削藩策略。,忽必烈接受大臣的建议,相继分封诸皇子为王,出镇西北、西南等地,因为元朝疆域广阔,多为异族,终年叛乱不断,宗王出镇是为了让皇子代表朝廷统兵镇守一方,以平定各地叛乱。然而,元代朝廷集权与旧有的宗藩分封制度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几年后,各地藩王连续出现问题。云南王忽哥赤被杀,北平王那木罕被抓,安息王忙哥剌去世后,其王妃又杀害王相赵炳。

因此忽必烈对包括皇子在内的诸王普遍削弱实权,进而演变为一种藩权很不完整,封藩而不治藩,重在军事镇守的特殊分封形式——宗王出镇。在孛儿只斤家当藩王,加上蒙古汗国时期一百五十年左右,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不是被杀,就是被抓,到忽必烈削藩后,又变成军事镇守的工具人,手上还没什么实权。而且元朝确实是很动荡,过不了两代国家就灭亡了。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而他的藩王制度也是历史上独特一份,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世袭罔替。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明代皇族子孙享有特权,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诸王的府第、服饰和军骑,下天子一等,爵位世袭罔替,公侯大臣见了都要“伏而拜谒”,无需交税,甚至可以在地方收税、鱼课、盐店。明太祖对子孙厚待,制定的丰厚俸禄标准,洪武九年亲王禄米岁支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后来有所削减。为了让宗室们充分享受幸福,朱元璋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

每一个皇族后代,所有消费需要都由国家承担,这种无微不至的“爱护”,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明朝皇子授亲王,亲王嫡子袭王爵,世袭罔替,亲王庶子授郡王,郡王嫡子世袭,庶子授镇国将军。依次类推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至奉国中尉后不再降爵,明朝宗室到此与平民隔开,永世为贵族。在此种政策的刺激下,皇族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一个人生数十乃至数百儿子。甚至出现了这样尴尬的场面:“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每次节庆家庭聚餐,同胞兄弟们见面,都要先由人介绍一番,否则彼此都不认识。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经繁衍至一百多万。光是郡王就有近千人,将军中尉更是数不胜数,这导致宗室领取的俸饷总数目巨大,禄米拨给的总数远超出国家各地一年的岁供京师的粮食,因此国家要不断增加赋税,而各地藩王又不交税,这导致赋税的重任全部积压在百姓身上,又遇上灾害,百姓造反是必然发生的。当老朱家的子孙福利待遇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独一份,回到明朝当王爷那实在是令人向往,明朝虽然不是裂土,等于是圈地,但是宗室不必从事任何职业,并且任何消费国家还“报销”。这样的一生确实是枯燥啊!以至于明人不禁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作为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吸取了所有前朝的经验,分封制是最完善的,并且出现了考封制度。清朝宗室爵位由上至下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此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皇子的最低封爵。再往下为镇国公、辅国公、同奉恩镇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同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公爵以上为超品,八分为八种标帜,表示显赫的身份。然后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为散闲宗室,视为四品官待遇。除了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皇室宗亲,和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的四位宗亲,一共12位铁帽子王享有世袭罔替权力外,其他所有宗亲降等世袭。即亲王的世子降等继承为郡王,郡王的长子降等继承为镇国公。世子和长子是清朝特有的爵位,但是很多亲王郡王的嫡承者并未获得世子长子的册封,所以在乾隆时期世子和长子基本就被废除了。同时,降袭还有一个底限。如亲王降到奉恩镇国公之后便不再降袭,郡王降到奉恩辅国公之后便不再降袭。奉恩将军承袭三次之后自动取消。

除了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外,其他所有子嗣最高只能袭爵不入八分的爵位。并且袭爵需要经过考封,考封的宗室,根据其父亲的爵位以及其母亲的地位,有一个“基准“。在考封的时候,无论一个宗室考试如何好,一般不能超过这个“基准”。宗室考封的考试内容,为翻译、马箭、步箭三项。每项考试结果有优、平、劣三个等级,三项都考了“优”,考封给他典制上应有的爵位,即基准值。两优一平,降一等;一优二平者、二优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优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清代宗室达到20岁可以参加考封,如果当届考封没有得到爵位,可以再参加下一届的考试。也有不少清代宗室一直考到四五十岁都没有获得爵位。

例如宗室A是一位亲王的儿子,亲王的位置被他哥哥继承了,于是他的基准就是不入八分辅国公,A参加了考封,考了一优两平,降二等袭爵,降一等为镇国将军,降二等为二等镇国将军,于是A被册封为二等镇国将军。清朝的降爵制度和宗室的考封制度使清代宗室里有爵位的人的比例压缩到了6.3%,而93.7%的皇族后裔,都是无爵的“闲散宗室”。这保证了清代宗藩不会如明代宗藩一样成为经济上的累赘。爱新觉罗家的子弟需要降等袭爵,还要进行考封, 并且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这样的俸禄虽然不低,但是清朝亲王需要留在京城,没有藩地,所以清朝亲王不能称藩王。最重要的是儿子们需要考试才能袭爵,成绩不好的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如果有机会能够穿越,你希望回到什么时候呢?

1.《小邹侃侃 穿越指南,裂土封王哪家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邹侃侃 穿越指南,裂土封王哪家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