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东部有座高昌故城,是历史上高昌国所在地。其国王麴文泰与唐玄芙结义的故事,便是《西游记》开篇的原型。
麴文泰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想请玄奘留在高昌国,供养终生。见玄装不为所动,他便马上变脸道:“如法师不留在高昌,本王便送您回国,请您三思!“玄奘为求大法,您就算能留下我的身骨,也不能留住我的西去之志!"西行路上,玄奘已面对太多次这样的威胁。他哽咽地说出这番话,自此绝食明志。到了第四日,玄奘气息渐弱,麴文泰才终于放弃挽留。
前番的威胁,毕竟是出于麴文泰的爱才之心与对佛法的追慕。冰释前嫌之后,他在佛像前与玄奘结为兄弟,约定玄芙取经归来时,在高昌国停留3年;又准备了充足的路费、随从和马,并附上24封信及礼物给沿途国王,请他们善待玄奘。多年后,当玄奘完成取经大业,决定重返高昌履行承诺时,却在半途中得知大唐已攻破高昌,麴文泰受惊而死的消息。高昌之约,如流沙般悄悄淹没在塔克拉玛干的沙尘中。
高昌国早已化作一片废墟,唯有玄装的铜像坚实地立在景区门外。导游熟悉地驾驶区间车,在栈道上转来转去,带我们越过一截截土墙、可汗堡和佛寺。西南大佛寺保存较好,除了几列狭小的僧房,更有讲经堂残址、佛寺台基和空荡的佛龛。细看内壁,还能看出少量壁画。
游览途中忆起玄奘和麴文泰的故事,我想玄奘大师一生求仁得仁,眼前的这座空城或许就是他永远的遗憾吧。
远去的边塞烽烟
吐鲁番西部还有一座古城,同样在历史的大浪中搁浅,人去城空。交河故城拔起于30米高、壁立如削的黄土高台上,因两河在城下环绕而得名。车师先民在深壑间找到一片高士台,接着规划布局,再一寸寸向下挖掘空间,用挖出的生士筑墙围城。由于地势高耸,交河历来少受侵扰,且当地少雨,遗迹保存良好。
在观景平台上看,古城就如一个大沙盘,倾满了干姿百态的土墙,有如沙漠雅丹一般,非常壮观。唐人李颀的《古从军行》写边塞之苦:“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斜阳夕照下的交河,更显苍凉,仿佛是干年前塞上烽烟的无声回响。
1.《占哥哥行天下 吐鲁番高昌故城,远去的边塞烽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占哥哥行天下 吐鲁番高昌故城,远去的边塞烽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