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清朝建国之初,满洲的人口数量有限,即使军中将士都能兵善战,但是因为清朝管控范围广,还是难免会有照料不到的地方。所以朝廷选择栽培一些类似吴三桂一样的汉族人,命其为南方边境地区的王爵,从此三藩就这样诞生了。

吴三桂的军力是清军的2倍,且已经饮马长江,为何在湖广裹足不前?

清朝朝廷在北方,但是三藩都在南方的边境,广东有尚可喜做平南王,福建有耿精忠做靖南王,云南有吴三桂做平西王。在三藩中属平西王吴三桂的权势最高,吴三桂于康熙十二年时曾举兵起义,并且在起义过程中陆续得到了平南王和靖南王的支持。

除了另外两位藩王的支持,还有孙延龄以及陕甘、贵州等地将士的积极呼应。此次起义不仅参与人数众多,而且吴三桂对于时间的掌控也是极其迅速,继云南和贵州相继被攻占后,他从四川入手,紧接着就是进入湖南。

吴三桂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相继攻占了湖南大部分地区,另外四川方面也由巡抚、提督宣布投降后正式被收服。在吴三桂行动之后,边境的将士以及其他的藩王都开始了自己的谋划部署,其中王辅臣更是于康熙十三年时杀掉了陕西经略莫洛。

清朝朝廷时刻处于危机四伏的状态中,康熙认为,擒贼先擒王,只有先在和吴三桂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清王朝才能免于此次变动,康熙甚至想要亲自上战场厮杀。那么吴三桂明明有优势,又为何不继续进攻反而在衡阳附近停留,致使他与成功失之交臂呢?

一、清王朝在全国内的布防严控

康熙宣布反叛的消息时隔一个月才终于到了京城,而吴三桂则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大范围进攻,做好了原始的积累。在这段时间里,吴三桂趁着康熙的不备,迅速进攻,占领了很多地方,但是时间一过,康熙也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并制定了应对吴三桂的举措。

首先是缓兵之计,从另外两位藩王入手,康熙宣布暂缓撤藩,这样另外两位藩王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迫感而去出兵了,这条政策对尚可喜是非常有效果的。其次康熙宣布原本的云南提督和云南总督都留在湖南充作地方力量,一起对抗吴三桂。

另外康熙让瓦尔喀带兵前往四川住手,为吴三桂从四川进入做准备,但是瓦尔喀在收到命令之前就意外死亡了,所以这个想法并没有被实现。康熙又从吴三桂的内部人心考虑,宣布这次吴三桂的行为只是其个人行为,和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即使在吴三桂手下当差,也不会因此受到牵连,这大大地动摇了吴三桂的军心。

二、分别铲除了吴三桂的个人势力

首先是孙延龄的问题,孙延龄是因为自己夫人的关系才能拥有藩地,但是夫人并不同意他出兵,在夫人的坚持下,孙延龄果然开始犹豫不决了。本就想将广西收入囊中的吴三桂见状不仅将孙延龄父子都杀了,还将广西巡抚一并铲除,彻底攻占广西。

其次是郑经和偷袭耿精忠的问题,两人分别处于福建和台湾,两人过去常有战争,在这次反清的起义中本说共同抵御外敌,但郑经和却在耿精忠在外谋划部署时偷袭了福建,这让耿精忠倍受打击,直接向清朝朝廷宣布投降。

三、吴三桂率先离世动摇军心

康熙十五年时,随着王辅臣的失败,很多原本支持吴三桂的人都变得犹豫不决了,随后耿精忠宣布投降,紧接着尚之信也宣布投降。这样一来,之前被吴三桂攻占的很多地方就又都被清朝收回了。这个时候朝廷属于优势方,但是康熙却并没有乘胜追击。

湖广的主战场依然处于僵持的状态,这对康熙来讲是万万没想到的,吴三桂在此时做出了一个影响整个战争的决定,他选择在衡阳建都称帝,这个决定使他失去了湖南北部以及湖北,使得朝廷所收复的失地越来越多。而且这个时候吴三桂突然病逝,使得起义军大受打击,康熙趁此机会一举进攻,夺回失地。

总结:

吴三桂出兵初期抢占了先机,大范围进攻,占领了很多地区,但是后期的战场被拖住,导致先机尽失。原本选择一方面坚持进攻就能走向胜利的,可惜吴三桂做出了错误决定,想要面面俱到,导致兵力分散,将自己陷入困境。

1.《东方历史杂谈 吴三桂的军力是清军的2倍,且已经饮马长江,为何在湖广裹足不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东方历史杂谈 吴三桂的军力是清军的2倍,且已经饮马长江,为何在湖广裹足不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