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国和西周国虽然祖上穿同一条裤子,而且还是邻居,可邻里关系并不和睦,时不时就要闹出点幺蛾子。看看其他的远邻,比如西边的虎狼之秦,东边的强齐,南边的大楚,人家打仗时候什么气魄,就总让人觉得东西周的摩擦有点小家子气。

有一年,东周想要种稻子,但西周把控着河的上游,不肯放水。别说稻子,没水的话,当时的主食梁、菽、粟、黍、稷、麦、禾、麻,什么都种不了,难道要去种仙人掌吗?

这个事情就像两个村子因为农田放水而发生了摩擦。一个村民跑过来说:村长,那混账西周村把着河,不肯给咱们放水啊;东周村村长马上用广播大喇叭喊:西周村欺人太甚,那个谁,姬老三,姬老四,姬老五……姬老二百八十七,拿上锄头,跟我走!不把他打个满脸桃花开,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然后第二天新闻报道说:东周村和西周村因为农田放水发生争执,双方多名村民发生互殴。过一段时间还变成了考公题目:两个村子为了争水集体斗殴,有人打电话反应,你是值班人员,你怎么办?

有个叫苏子的东周村“值班人员”是这么回答的。他先去西周村劝说:村长,啊不,西周君啊,你这件事做得不对啊。现在不放水,这是在帮助东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啊。

“东周现在都种麦子,也没有种别的。倒不如放一下水,破坏一下他们的种植计划。你一放水,他们就会重新改成种稻子;然后等他们改种完了,你再断水。这样东周老百姓的生计不就握在你手里了吗?”

西周君一听好像是这么个道理,于是大手一挥:“放水!”苏子解决了当前问题后,从东西周两家都拿到了好处,西周觉得自己在战略层面上高瞻远瞩,东周觉得总算解了燃眉之急。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于农业发展以及战争兼并的需要,各国不仅兴修水利工程保证农业灌溉,而且大型水利工程还可以成为战争利器,甚至像用于防涝减害的堤防工程、农田水利工程也附带有一定军事功能。

各诸侯国之间利用黄河堤防保护和发展农业,也利用其攻防守御。战国末魏国降秦就是因为秦将王贲掘开了黄河大堤,水淹国都大梁,最终大梁城破。像秦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楚国的芍陂,魏国的漳水十二渠等,在修成后大大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为军事斗争提供了物资储备。所以从战争层面上讲,西周这一手是十分狠辣的,它依靠着洛水,真正扼住了东周的喉咙,有如今日一些国家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坝等水利工程,一旦在战时就有了军事意义。

至于苏子说的种麦子改成种稻子,有着一定历史背景。人们常说“北麦南稻”,这种饮食结构自古就有。稻是先民在长江流域培育出来的最早的谷物品种,从西周到春秋中叶这一段,在黄河流域的种植范围不大。后来进入战国,稻米的种植范围扩大了,河洛之水下游的东周洛阳地区,也成为了产稻区,所以《战国策》里说“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

麦是北方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小麦虽然是旱作植物,但生长期的需水量较高,对水分的有效利用率比较低。由于先秦灌溉水利的不发达,加之春小麦收割时多为夏季多雨之际,所以会影响收成;而在黄河流域的少雨季节,降水量较小,冬小麦容易因干旱而减产。在其他谷类没成熟的时候,各诸侯国经常因为缺粮而发生抢麦子的行为。

不管是稻子还是麦子,都是需要水的。只要不放水,东周就种不了粮食,不要说百姓饿肚子,就算打仗也没有战争补给。想通了这一点,西周担心的就不是兴师的东周军队,而是逃荒的东周难民了。

1.《饮冰轩文化 《战国策》之四:村长,啊不,周君,对面不肯给咱放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饮冰轩文化 《战国策》之四:村长,啊不,周君,对面不肯给咱放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2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