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历史中,一开始迎战蜀汉北伐军的并不是司马懿,而是曹真、张颌。为此,王歆还曾专门评价道:祁山之役,悍拒诸葛,皆颌、真之功。
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率领增援部队赶赴陇西,还没抵达战场,诸葛亮就下令撤退了。
魏太和五年、汉建兴九年(231),此时的魏大司马曹真已死,面对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魏廷这才让司马懿挂帅主持雍凉战局。
这一年诸葛亮五十岁,司马懿五十二岁。
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蓄力,两大高手终于在战场碰面,一场巅峰对决即将展开。
司马懿率军抵达祁山后就立即制定了作战方案。
即兵分两路:小部队驻守上邽、主力与蜀军决战。
对此,张颌在战术上提出了异议,他建议平分部队为前后两军,前军迎战诸葛亮、后军驻守雍城。
张颌的战术比较稳,依托城池、两军协同。
但是司马懿想要打一波,所以才集束优势兵力想打一个歼灭战。
在这里,司马懿对比张颌还是差了一点。差在他是第一次和诸葛亮交战,在与蜀军的实际交战经验上还稍逊色于张颌。
懿军略,或在颌下。
我们不管谁的方案更好或更坏,至少说明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第一想法就是想一把吃掉他。而并不像题目中所说的那样(始终不主动出战!)
第一波就是司马懿主动开的团,但是诸葛亮根本不接招。
当司马懿率军来到诸葛亮的祁山大营时,诸葛亮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奔赴上邽去了。
上邽当时只有四千守军,是断断守不住的,但是司马懿断定诸葛亮不会攻城,于是下令全军卸下辎重,轻装赶赴上邽。
《晋书.宣帝纪》卷甲晨夜赴之。
司马懿这波操作算是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成功保住了上邽。
诸葛亮这里也是一顿下饭操作。
蜀军抵达上邽后,诸葛亮并没有下令攻城,我们可以理解为诸葛亮想围城打援。但是诸葛亮也没有设伏。他在干什么?他在搞建设,安营扎寨。
对于诸葛亮这波操作,赵玉平的评价是:优点是谨慎,缺点是太谨慎。
如果蜀军攻城定能拿下上邽;如果设伏定能擒杀司马懿。
只可惜诸葛亮选择了扎营筑防御工事耽误了时间。
诸葛亮的意思是先筑防御工事以保证大军的安全,继而再依险设伏,只不过他没想到司马懿敢轻装上阵。
这里就暴露了诸葛亮的特点(稳),也暴露的司马懿的特点(快)。
事后的司马懿也是有些许后怕的,因此他也见识到了诸葛亮的厉害之处和作战特点。
由于蜀汉的积弱,诸葛亮没有浪的资本、也承受不起强攻城池所带来的消耗(也就可以理解诸葛亮为什么这么稳了)。诸葛亮意在打要打歼灭战,攻敌所必救,以围城打援的方式把司马懿引出来,然后在运动战中歼灭对手。
陈寿曾评价诸葛亮道: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诸葛亮确实不善奇谋,他的操作都是阳谋。
奇谋的意思就是:你不知道我的意图,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弄你一下。
阳谋的意思就是:意图明确,你很清楚我要干什么,但就是挡不住我。
奇谋主要是打一个措手不及和意想不到;阳谋就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奇谋更秀、阳谋更刚。
再一个就是“治戎为长”,诸葛亮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军。诸葛亮训练出来的部队,你以为仅仅只是军容整齐吗?
诸葛亮治下的蜀军有着超强的战斗力,尤其善于山地作战,蜀军在雍凉虽然是客场作战,但是当地复杂的山地地形却很利于蜀军作战。
在接下来第二阶段的交战中,司马懿吃到了苦头。
于是在第三阶段,司马懿就进入了防御模式。
说了那么多,总结就是:司马懿也曾主动出击,更妄想将诸葛亮一击毙命。奈何确实打不赢,才不得已采取防御战打消耗。
1.《防守打法啊 三国时期,为何司马懿面对北伐的诸葛亮却始终不主动出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防守打法啊 三国时期,为何司马懿面对北伐的诸葛亮却始终不主动出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3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