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长期不出仕,还是因为符合要求的辅佐对象迟迟没到位,这种躬耕并不是真的像农民一样要天天劳作,更像是一种默默的守候。

退一步也是作为一种派遣或者主动的生活体验,然而即使是种体验,没有一副好身体,也无法长期坚持,因此一直到这个阶段,诸葛亮都是个健康的青年,至于跟了大耳公后,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直到秋风五丈原,除了是因为累死的,几乎想不到别的理由,这活脱脱的就是一个三国时期的焦裕禄。

诸葛亮过于冷静理智了,为了推行法治以身作则把私人感情都压到第二,为了维持标杆的形象从不在人前大喜大悲。人哪是能没有七情六欲的?

看起来没有只是没表现出来而已。现在的人都知道科学养生有情绪就要发泄出来,诸葛亮这样憋哪能不把自己憋坏了。

关于子午谷奇谋,我有不同的看法。三国志·魏延传原话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魏略加上了子午谷奇谋的详细部分,但是我觉得很难采信——至少,魏延每次北伐都会有分兵的想法,子午谷奇谋顶多算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的建议。

主力走褒斜道,自己走子午道,直接在关中开战——但是只有第一次北伐可以这样操作,因为除了第一北伐,后面几次魏国都在关中屯有重兵,再这么干就是傻子了。

魏延的至少还有一个战略是,主力走祁山道经略雍凉,自己带人抢先拿下陈仓,把陈仓作为据点,威胁关中,让魏军不能从容上陇。等诸葛亮搞定了凉州的事儿,大家合兵一处打关中。

蜀汉除了一伐让赵云在褒斜道做过疑兵,从来没做过分兵的事儿,因为牌少,输不起。但也因此限制了北伐的可能性,主要被敌人堵住就会进退失据,粮尽而退……

魏延和诸葛亮都活着的时候,还可以试试分兵,后期姜维光杆司令一个,分兵就完全没可能了三峡的出口宜都、夷陵都己经是东吴的地盘了,再从这里出兵几乎不可能,还会导致吴蜀再次反目;另一条通往荆州的方向就是循汉水出上庸,袭取魏国的房陵、魏兴,然后攻襄阳。

蒋琬当政时考虑过这条路线,但这条路线要经过大巴山脉,陆路极其艰难,著名的神农架就在此地。所以蜀军只能依靠水路进军,无法水陆并进。

一旦水路被魏军卡死,水军顺流而下,易下难上,很难进行撤退,极有可能导致当年刘备兵败猇亭的悲剧。所以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反对,理由就是“如不克捷,还路甚难”。

还有个政治上的理由很难说,就是荆州已经被蜀汉确认让给了东吴,蜀汉不再对荆州有领土要求,这是东吴和蜀汉和解的最重要前提。如果蜀军再次东出荆州,难免会引起东吴的警惕与疑虑,这对于吴蜀联盟是不利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全都是在消解两汉以来的地方豪强势力,重树中央集权的权威这一命题。即使是隋唐时代,这,这些世家大族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最后,唐末混乱和五代十国才把这些历史尾巴清理干净。

1.《王婷聊读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都是在消解两汉的地方势力,重树中央集权的权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婷聊读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都是在消解两汉的地方势力,重树中央集权的权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3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