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长平之战,那些你不知道的因果,让“纸上谈兵”黯然失色!

如果你真实目睹赵括打的那一仗,你还会吐槽“纸上谈兵”吗?

我们通常提到“纸上谈兵”,都是讥讽那些理论头头是道,实践一无是处的人,然而我们回过头再次审视“纸上谈兵”的男一号赵括,以及让他“成名”的长平之战,却会有惊人的发现。

赵括在长平之战折损40万赵军,留下了“无能之辈”的形象和“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再看他的对手白起。

白起被后世评价为“战神”,这个头衔也算恰如其分。他担任秦国主将30年,攻破70座城池,斩杀过不少的名将,但最出名的还是初出茅庐的赵括。

可以说是赵括成就了白起,因为白起主将30年,攻城70座,让普通大众印象深刻的,只有长平之战。

让我们回到长平之战的现场。以上帝视角全面解析长平之战。

这一战白起“大获全胜”,然而却是个“惨胜”,战后白起说了这么一句话:“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半数矣!”

可见秦军打赵军并非摧枯拉朽,而是步履维艰。

能让性格豪横的白起对赵括如此评价,足见赵括绝非无能之辈。

赵括是名将赵奢之子,算名将之后。很多人因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认为他是纨绔子弟,事实恰好相反。

他从小就苦读兵法,十二岁就参军,跟着父亲打仗,他从基层做起,父亲死后他便回家守孝,离开了军队。

他虽然没有统领过大军,但绝对有实战经验,并非后世“纸上谈兵”所阐述的那样不堪。

赵括可能在排兵布阵方面不如白起,但绝对不是庸碌无能之辈。

战场上,赵括虽然被围困,但依旧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突围,屡败屡战,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做到了“逢敌必亮剑”,面对命运的宰割,他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们再看秦军。按白起“伤亡过半”的感叹,长平之战中,秦国投入了约60万人,伤亡半数也就是应该是损失30多万人。

赵国45万人全军覆没,虽然秦国、赵国相差了15万人之多,但赵括对秦军造成了重创。

秦国在这一战受损严重,也让秦国暂时失去了灭赵能力,白起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一直不愿参与邯郸之战,结果被赐自杀,比起赵括战死沙场,白起也没能得到善终。

若是给赵括一定的成长时间让他离开新手村打怪升级换装备,他一定能够成为赵国的一员名将,可惜死在了长平之战,只留下了一个“纸上谈兵”的典故让后人鄙视吐槽。

我们再看长平之战的前因。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上党郡的归属。

上党郡原属于韩国,当时秦国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以攻打魏国的名义威胁上党,上党郡守不愿降秦,就依附了赵国。

赵孝成王召见了平原君赵胜,他们两人建议接收上党,还预测出了白起会作为主将,并提出了应对之法“以守为攻”。应该说赵国在长平之战前已有充分准备和既定方略,所以说无论是前期的主将廉颇,还是后期的主将赵括,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人事安排。

再往前上溯。

赵国的最强盛期是赵武灵王执政期,他引入了胡服骑射,虽然传到赵孝成王时军力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赵国的军队依旧有着强大的野战机动能力,加上地理优势以逸待劳的话,从正面拿到优势强势御敌不无可能。

首发主将廉颇领兵进入上党后,筑起了围墙,以守为攻,打算利用位置优势来拖垮秦军。无论是攻坚战还是防守战,后勤补给都至关重要。拿破仑和希特勒兵败沙俄和苏联的原因就是后勤补给问题。

长平之战也是。

当时双方的粮草问题决定了战局的优劣。若是粮草补给匮乏,必定战败,廉颇之所以要打防守战,拼的就是谁先消耗粮草的节奏。

然而廉颇缺乏大局观。

须知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大大增加,他们据有关中平原,又攻占蜀地,等于同时拥有了关中和四川盆地两大粮仓。为了战争时期的可持续扩张,秦国先后制定了《仓律》《厩苑律》《徭律》等多种律法保障“珍惜每一粒粮食”,人家是真的依法治国,以法治国。

然而赵国这边,自赵孝成王继位以来,国内就发生了很多自然灾难,粮食供应非常紧张,筹粮肯定比不过秦国,如果单单靠防守战,赵军最终必定会粮草供应不继。

廉颇只守不战,终于引发了赵孝成王的不满,就撤下了廉颇,换上了赵括,而赵括急于出兵与秦军死磕,也绝对是“按既定方针办事”。

但现在我们很多人,只知道“纸上谈兵”,这还真是纸上谈兵!

可惜了一个好苗子了。

关注另类文史,感味五千年后的五味杂陈-_-||

1.《另类文史 真实的长平之战,那些你不知道的因果,让“纸上谈兵”黯然失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另类文史 真实的长平之战,那些你不知道的因果,让“纸上谈兵”黯然失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4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