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一人,经常以深明大义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她长得美丽动人,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有“落雁”之称。她听说汉朝将要与匈奴求和联姻,于是主动请缨去遥远的漠北,以维护边疆的和平。在匈奴境内,她帮助老百姓生产和放牧,给匈奴人的文明开化带来了启迪。王昭君似乎是一个政治家,一个为了国家敢于只身踏险的巾帼英雄。

历史中的王昭君真的是这样吗?现代考古学家根据文献,援引相应的事例,还原王昭君的容貌,结果让大家难以置信。图中的王昭君根本不像诗词中描述的那样美艳,别说“落雁”了,连正常的现代审美标准都没有达到。难道我们都被历史骗了吗?此事还要从王昭君的历史记载中说起。

《汉书·元帝记》中曾经写道:“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这段话是写,汉元帝的时候,匈奴的呼韩邪被自己弟弟打败了,为了夺回领地,于是不得已就来归降强大的汉朝,希望凭借汉朝之手铲除自己弟弟的势力。汉元帝答应了他之后,由于呼韩邪为匈奴和汉朝的和平做出了贡献,于是汉元帝决定联姻来奖励他。

其实有关于王昭君的记载,汉朝的正史上只有简简单单的这几句话,并没有描述其容貌,也没有写过王昭君自愿出塞之事。至于为何王昭君会被后世美化,其实与朝代更迭和人们心境的变化有关。

除了汉朝这边关于王昭君的记载,还有匈奴那边的记载,除去差不多的内容外,还额外增添了王昭君改嫁的故事。《汉书·匈奴传》中写道:“呼韩邪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单于……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王昭君原本的夫君呼韩邪死了,死后他儿子即位,匈奴有儿子继承自己父亲妻子的传统,于是王昭君名义上的儿子把她又给娶了。

这在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汉朝人看来简直是荒唐混乱,别说是古代的汉朝了,现在人也无法理解这种习俗。王昭君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侮辱,就上书请求回汉朝,但是汉朝那边连朝廷都易主给汉成帝了,汉成帝可不像原先的汉元帝一样,他糊涂得很,让王昭君遵从匈奴的习俗照办。王昭君改嫁后,郁郁寡欢,没过几年就香消玉殒了。

后来,王昭君的故事慢慢传遍,到了东晋的时候,有个道士葛洪对历代的奇人趣事很感兴趣,看了汉代的短篇小说之后决定把它们整理成册,也就是后来的《西京杂记》,这本书上很多传说都流传至今,如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凿壁借光等等。

有关于昭君出塞,葛洪在原本的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很多民间坊闻。在里面,他将王昭君描写成一位貌美非凡的女子,她初入宫时,因没有钱贿赂画师,于是画师毛延寿把她画得很丑,汉元帝看到了她的画像,一直对她没兴趣,直到匈奴来和亲,皇帝把她许配给匈奴单于,后来临到王昭君出行,才看到她惊为天人的容貌,后悔也为时已晚,最后汉元帝把毛延寿在内的许多画师处死了。

可能是毛延寿的故事经葛洪的大力宣传后,流传甚广,在南朝宋时期范晔居然把这段野史编进了后汉书,而且还一改之前史料中所写,将王昭君写成是一个得不到恩宠后赌气出使的形象。后汉书作为一部行文严谨的史料,在编写中参考了小说内容,而且还增添了个人情感,只能说写的不太敬业。由于后汉书比较权威,从此毛延寿便成了诗人笔下口诛笔伐的小人,王昭君也被刻画成深明大义的女子。

直到宋代嘉祐四年(1060年),王安石写了两首《明妃曲》:“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枉杀”二字像是在为毛延寿洗白。但是要知道,王安石是当时的政治家,他很多诗词中都带有浓郁的政治倾向,比如这首明妃曲。历代那么多词人都在贬低毛延寿,但是只有他流露出了可惜的意味,结合当时王安石在官场中的失意就会发现,他其实是在指桑骂槐。他对宋仁宗的统治心存不满,借汉元帝来讽刺宋仁宗不辨是非,不分忠奸。

无论是葛洪编的小说,还是王安石吟出的《明妃曲》,他们都或多或少地给王昭君戴上了象征着不同时期的帽子,无论这顶帽子是不是符合真实的历史,王昭君都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奉命远嫁的宫女,而是逐渐变成了具有积极向上的形象,对于以史为鉴的我们来说,这或许不是坏事。

1.《兔大圣公社 王昭君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她有多美?快来看看她的容貌复原图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兔大圣公社 王昭君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她有多美?快来看看她的容貌复原图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5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