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生大起大落,充满传奇色彩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一生大起大落,充满传奇色彩。韩信的死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追溯韩信的发迹经历、个人性格、人际关系的处理来探究韩信的死因。韩信之死不仅是其个人原因,更与当时西汉加强皇权密不可分。韩信出身贫贱,早年过着食不果腹,寄人篱下的生活,《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同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1](卷92《淮阴侯列传》P.2609)亭长的妻子不为韩信具食时,韩信的情绪是“怒”,史书中没有记载韩信是如何辩解,抑或如何动手,而是“绝去”,离开这个可以蹭吃蹭喝的地方。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的韩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还记载“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从漂母赐予韩信饭食这里可以看出,韩信十分感激漂母,而漂母的一番话讲韩信为“大丈夫”、“王孙之后”落魄至此,故而哀之。漂母对韩信是肯定的,比南昌亭长家里更了解、更尊重韩信的人格,故而韩信的反映是“喜”,并且表达了一片感激报答之情。“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在这里,我们看到韩信的忍辱。韩信在渴望被人认可的同时也知人,对于瞧不起我的人,我也不多加辩解,离去就是。

壮志难酬,不被委以重用

韩信投身楚军,却依旧壮志难酬,不被委以重用。“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投楚不得志,故“亡汉”。我认为这种寻求“知遇”而不得的“亡去”,同对亭长夫妻的“绝去”类似。韩信不轻易对人大声辩解,而是一旦不投机便拔腿就走。他对滕公高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这次响亮的发声,使得滕公保全韩信的性命,并且完成了他由楚到汉的阵营转变。总结韩信事业起步前的,多次有“绝去”、“亡去”等离去之语。一方面体现了他不愿与人辩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个人情商不算太高,与人交往不积极,渴望被赏识,又不善于对别人展露自己的优点。一味地追求被厚待而又不讲求方法,这些何尝不算是他晚年悲剧的一个性格伏笔。

刘邦不信任韩信

首先,楚汉战争时,刘邦对韩信由犹豫到信任再到不满。刘邦在刚得到韩信之时,对韩信的实力是不了解的。《史记》中记载言:“上未之奇也”。韩信早年欲从汉军中亡去之时,萧何去追韩信,刘邦误以为萧何要离开汉军,忧心忡忡。韩信跑了,刘邦完全不知,或者说至少没有反应;而萧何的离开却让刘邦大为震动,说明在刘邦的心里,萧何远远比韩信要重要。而后萧何向刘邦表明去追韩信时,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依然十分不屑一顾,说道:“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听后,极力劝说刘邦改变观点,对韩信给予了极高的肯定,但刘邦对韩信的任命还是抱有一丝犹疑。

汉初三杰之一

刘邦对韩信的任命多得益于萧何的高度肯定,韩信的才华得到舞台展现,才有了后来的汉中献策,逐鹿中原的兴国之路。我们可以发现,刘邦对韩信的评价由汉中献策时开始的,到后来认为韩信是可以和张良、萧何同列的汉初三杰之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第一次封王请求

“汉中献策”后,韩信的一番言论直接决定了汉的军事行动方针,正式开始了与楚争霸的四年楚汉战争。出陈仓,定三秦,出关,收魏,河南,汉军节节胜利。背水一战韩信使用疑兵之计,出奇兵两千占领赵城。韩信的军事才能在楚汉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此时的风光无限,却有着一丝隐忧,这要从两次封王的请求说起。第一次封王的请求是立张尔为赵王,“汉王许之 , 乃立张耳为赵王。”这次封王的请求虽不是为自己,但是这个“代立”二字便显得不是很稳妥,有学者认为,韩信名为张耳,实为后来自请为王开先例。这样一来,这次封王请求就是不合为臣之道的“越权请命”。

第二次封王请求

第二次封王的请求是自请。韩信击溃齐军之后,派人传信给正处于包围之中的刘邦,请求汉王刘邦立其为齐王。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当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处于被包围状态的刘邦作为汉王,韩信的主公,心头当务之急是解决眼前的军事危机,以保性命无忧。在刘邦眼里,韩信的第一要务是来救他,而韩信书中的请求竟是要求封赏。刘邦生性多疑,此时怎能不认为韩信是在威胁他?而且先前汉中献策时,韩信曾当面将刘邦与项羽相对比:“‘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刘邦对韩信的不满

韩信竟敢在刘邦面前,直说刘邦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不如项羽。虽然在这之后,他又对刘邦说了很多项羽的缺点弱点,但是一句“汉王默然良久”,就足以显示刘邦的不悦。先是被看低,后是被威胁,刘邦心里当然非常恼怒,故而大骂。张良、陈平保持冷静劝说刘邦,韩信是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重要助力。才有了刘邦后来装腔作势的一派说辞:“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这句骂,明着看起来是刘邦对韩信的肯定与封赏。但实际上是一种迫于形势的妥协和不满,也为后来刘邦对韩信的种种打压埋下伏笔。

结语

韩信一死,刘邦解决了心头大患;又叹息韩信的才华,权力中心的斗争不能避免流血。更奇怪的是,刘邦在蒯通的一番辩解之后并没有治他的罪,反而赦免了他。这就更能说明,皇帝杀心早起,也只是想找借口除掉韩信,韩信是西汉皇权不断加强下的牺牲品。

1.《大珊珊讲历史 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韩信》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珊珊讲历史 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韩信》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5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