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是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王昆、郭兰英等演唱过的红色歌曲。
2015年8月,该曲入选 “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1939年2月,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支持长期抗战和减轻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的负担,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主席亲自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担负保卫党中央任务的八路军第一二零师三五九旅,奉命进驻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方圆上百里的南泥湾,开荒屯田。
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克服重重困难,用三年的时间,将南泥湾彻底改变了模样。至1943年秋,不但实现了“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的生产目标,还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上交了万石公粮,名震边区,成了大生产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
这年末,延安军民精心筹办了慰问品,并计划带上文艺节目到南泥湾去慰劳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在负责准备文艺节目时,准备排练一个和第三五九旅有关联的文艺节目。编创人员经过了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插曲在台上表演,插曲歌词的最后一段名叫《南泥湾》。诗人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酿后,一气呵成地写出了歌词,并由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了曲。
秧歌舞《挑花篮》在南泥湾慰问演出中,极受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的欢迎。王震旅长还高兴地走上舞台,与该节目的演员一一握手,并与她们合影留念。
后来,随着《挑花篮》在陕甘宁边区的巡回演出,其中的插曲《南泥湾》也越传越广,特别是由王昆、郭兰英演唱之后,这首歌迅速在边区走红,并传遍了全国。
《南泥湾》的歌词简洁质朴,积极欢快。描写了南泥湾由“处处是荒山”变成“陕北好江南”的天翻地覆变化,反映了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的辉煌成果,赞颂了以三五九旅为代表的八路军战士 ,讴歌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歌曲的音乐在陕北民歌的基础上灵活地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旋律柔美委婉,曲调欢快跳跃,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使其“感动人、激励人”的主题得到了优异的呈现。
2003年9月,与李老师去拜访革命圣地延安时途经南泥湾,旅行社计划是“车游南泥湾”,原只能凭窗遥望今日陕北江南的景色,却因车辆的意外抛锚而惊喜地踏入了当年三五九旅开垦的稻田,得偿心愿于手抚稻菽千重浪,遥思屯垦五千年……
歌词:
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呀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呀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
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呀般
如呀今的南泥湾
与呀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儿开满山
开呀满山
学习那南泥湾
处处是江南
是江呀南
又战斗来又生产
三五九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
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
1.《踏歌行之随笔 歌曲《南泥湾》背后的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踏歌行之随笔 歌曲《南泥湾》背后的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6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