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建国不过四年,隋文帝下令开凿一条专门运输粮食维系京城物资的广通渠,这条航道是改造刘汉时期所建造的一条沟渠而完成的,这一段运河连接了长安与洛阳。开皇七年为了伐陈,凿江淮之间的山阳渎,大业元年杨广在山阳渎的基础上发动淮民开凿邗沟。隋代以前沟通中原与东南地区的古汴水航线迂回,航路艰险,大业元年开通通济渠,避开了古汴水,沟通了洛阳与江淮地区。三年之后为了一雪父亲在东北战败和谈的耻辱,皇帝又开凿了向北延伸的永济渠。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太湖南岸的江南亦得以相连。唐代在隋代南北大运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一是对关中平原上的运河大兴改建和扩展,而在华北平原上的运河虽然并未改变其航道,但是官方却组织人员,消耗财力对其进行了维护。

一、运河与隋唐两个王朝的昌盛

隋朝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是其对于南方地区的控制依旧很薄弱,南方盘踞的士族在陈朝灭亡后发动了多次叛乱,在东北方,高句丽对中央亦非真正的心悦诚服;隋定都大兴,关中虽然号称沃野,但发展到隋朝时,已不足以满足京畿地区的需求。运河的开凿与东都洛阳的营建加强了中原王朝与南方与北方的联系,加强了新生王朝在南方的统治基础。

到了唐代,运河的漕运功能依旧是王朝的命脉,南方平原地区的粮食、赋税得以通过运河运往北方,维持以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为中心的繁华。长安因为运河囊括了天下的财富,城内的经济繁荣,吸引了全球的商人,因而长安也成为了当时海陆丝绸之路的起点。因为运粮至长安的广通渠在隋末淤废,渭水多沙,所以乘运河之便经济发达的洛阳在唐初恢复了其“天下之中”的地位,唐朝多位皇帝因此常年居住洛阳,洛阳的政治地位得以提升。同时运河沿途的扬州、汴州、睢阳、定陶等城市也因为运河得以兴起。

除漕运之外,运河为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支持。如上文所说,运河沿岸出现了多座繁华的都市,淮南一带的经济大大的开发量,江淮之间成为全国财富的中心区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开发,人口大大的增加。

运河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沟通南北,同时对于南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除了全国士人之间的交游变得容易频繁,直接推动南北交流之外,南方的茶叶、橘子等土特产,以官方上贡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通过运河北上,潜移默化地将两地的生活方式进行融合。

《新唐书》记载:“自江淮茗橘珍甘,常与本道分贡,竞欲先至。”

在运河的支持下,出现了开元盛世这样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繁荣时期。甚至在安史之乱后,因为运河沟通关中与江淮,在边镇割据土地兼并的情况下,江淮的粮食税收亦维持着唐朝的统治。

二、运河对王朝的慢性蚕食

隋炀帝的开凿大运河消耗了过多的人力,繁重的赋役使得隋朝的统治基础薄弱,最终亡于农民起义。到了唐朝,由于运河的修凿人为地改变了水路,东部平原的水患明显加剧,海河在唐朝平均每逢三十一点五年闹一次水灾。

运河通航和农业灌溉也造成了冲突,在唐代,这种矛盾主要是体现在粮食运输用水与灌溉用水之间,每年冰期结束,需要进行农业灌溉的时候,也是冬天北方的粮食消耗完,需要补充以南方物资的时候,若要引水灌溉,便无法成功的运输。

政府对运河漕运功能的过度依赖,也导致了政权的脆弱性。每当叛军扼住几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控制住几段重要航道,政府便陷于巨大的危机之中。同时为了维系运河的运作,常年需要花大量的人力、财力来确保运河边的治安,保持运河的畅通。

结语

过往人们形容大运河,总喜欢将其连通南北维持了王朝的繁盛和为了修建运河导致隋王朝倾覆这两件事分开来看待,但是事实证明是,运河的优点与缺点是同时存在的,且同时影响着中国的,王朝的兴与衰,都与它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新唐书》

1.《茹钧历史 大运河:隋唐王朝的盛衰变换的生命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茹钧历史 大运河:隋唐王朝的盛衰变换的生命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6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