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中午12:50的时候,在北面的日军指挥官日笠博被我军一枪打倒以后,日军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当时指挥二十三团三营的谭斌团长,立刻敏锐捕捉了这一战机,马上对北面的日军发起了迅猛有力的突击!
这些日军抵挡不住老八路的猛攻,迫不得已之下,他们对上级发出了“请求战斗指导”的求援要求。
一、日军求援的哀嚎——请求战斗指导
要说这日本人啊,可真不愧是什么事情都藏着掖着的民族。他们有个很奇怪的特性,就是说话经常是不直说的,而是要转弯抹角的表达,并且为此发明了不少含义晦涩难懂、但是自己人一听则明的独特词汇。这在战场上,也成了他们掩饰自己失败的一种手段。
比如说把撤退逃跑说成是“转进”,一般人都以为这是老蒋部队的专利。但是实际上“转进”这个词的原创者其实是人家日军。而同样的,当日军万般无奈之下需要求救时,他们才不会直白的说“看在党国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而是也发明了一个新名词,就是所谓的“请上级进行战斗指导”。
比如在万家岭战役中,一开始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和作战科长宫崎周一都大意了,他们以为松浦师团能够扛得住,因此并没有派援兵。可是到了10月8日,松浦师团却面临崩溃。当时随同第106师团行动的第11军情报主任参谋樱井镣三中佐,就亲自向第11军作战课长宫崎周一发出了求援电报:
“师团正面之敌,每到夜里仍然从各方面进行数次袭击,逐步将师团包围之势,虽要求急攻,但因地形错综复杂,部队行动易出错误,进展不能如意,若拖延时日,又恐师团形势不妙。谨此请求给师团以战斗指导。”
要知道这日军是非常讲求武士道精神的,战局不利时也不肯明说,陷入困境以后更是吞吞吐吐不肯说求救。这封电报里面能说出“请求给师团以战斗指导”,那就已经代表他们非常困难,在哀求上级的援兵了。
二、日军八中队援兵到达到来
当时在东西张岗村战斗中,在挡不住八路军的猛攻的时候,迫不得已的日军也对上级发出了求援的哀嚎。而当时负责在日军各部队之间进行联络的,就是以王大庆为首的特务队汉奸们。这些狗汉奸虽然战斗力不行,但是一直在兢兢业业地帮助鬼子进行侦察、搬运弹药、传递命令等工作,在此战中起到了极坏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汉奸王大庆不久之后就被我军便衣队击毙,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让我们书归正传,当时汉奸特务们十万火急地把求援的情报带到了日军指挥部,而接到求援令的日军也立即增派了援军!当时滨坂进中队长从其余两个方向都抽调了援兵,不仅东面的第二小队支援了过来,就连西面的第一小队和指挥班乘马队,也抽调了人手!
而更奇怪的是,这时候援兵中除了十一中队指挥班乘马队的太田上等兵、中本上等兵以外,还意外出现了第八中队的中队长!要知道这次参战的,是日军第十一中队、第九中队和机枪中队的一部分,从未有第八中队的部队出现。而这时候开战已经有三个多小时了,这里出现的八中队长,是否代表日军有八中队的新援兵到来,这里也需要和各位专家多多探讨。
至少从目前证据来看,到了下午一点多的时候,日军第八中队的番号也出现在了战场上,虽然参战的具体兵力不详,但是一个八中队长肯定是不可能光杆司令上战场的。因此这个时候我军的二十三团三营的四个缺编连,其实是面对着日军八、九、十一共三个中队加上重机枪中队的部分兵力。
这就是我军在大扫荡中面临的困局了:当时八路军虽然能够击退甚至击败面前的日伪军,但是敌人的援兵源源不断,会不断从四面八方涌过来,需要不停快速反应、一一分兵对付。而我军毕竟兵力和弹药有限,在敌人的陆续增援之下,久战是绝对不利的。
三、十多次冲锋突围
而日军这三个方面的援兵到达以后,这些战斗经验极其丰富的老鬼子们,立刻和八路军展开了血腥的拼杀!敌我双方进行了惨烈的对攻战!
当时我军的一大劣势,就是经过长时间的反扫荡战斗后,我们的弹药不足!其实在一开战的时候,我军23团三营是有三个掷弹筒的,老八路掷弹筒手命中率极高,本来遇到敌人的重机枪,或者要消灭北面的敌人指挥官的时候,并不需要费事冲锋,只需要掷弹筒打上几发,很容易就可以炸毁鬼子的重机枪。但是当时敌人的五一大扫荡已经进行了接近一个月,我军在无补给情况下打了一个月的苦战以后,到了5月28号的这一天弹药已经极度缺乏,全靠缴获的掷弹筒更是早就没有弹药了!我们能依靠的,就是在步机枪的掩护下,冲到40米的近距离投掷手榴弹!
据当地老百姓的回忆,当时有一位八路军指挥员身穿羊皮坎肩,手持一挺轻机枪,带队反复冲杀在第一线,那真的是威风凛凛勇冠三军,不亚于长坂坡上七进七出的赵子龙。当地有人认为,这很可能就是谭斌团长本人。但是其实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这并不太可能。
战斗时团级指挥员应该在后面指挥全局,是不会轻易带队冲锋的。当时看到的这位勇士,应该是一位营连级军官,很可能是三营长傅保才、教导员纪芝荣(一为纪芝棠)、副营长郎德化、特派员刘武林、九连连长王斌、指导员丁济民、十连连长刘文志、十一连连长徐凤傅、指导员常钖臣、十二连连长郑金山、指导员吕丙银,等等这些指挥员中的一位。
因为时间过去太久,英雄的具体身份我们已经不可考证,但是从战场表现来看,当时三营的战士们那是非常英勇顽强的,指挥员更是骁勇善战,亲自带队冲杀在第一线,彻底贯彻了我军“跟我上”的优良传统!
但是我军虽然士气高昂,毕竟物质条件不足。在战斗到下午接近一点钟的时候,因为连续三个多小时的高强度战斗,我们一线战斗步兵手里的子弹,几乎打光了!
当时的八路军可是被称为“三枪八路”的。意思就是在一般的战斗中,一个战士一般只有一个桥夹的5发子弹。打了三枪以后,基本上就要进行白刃战,在白刃战以前,趁着日军关保险的时候,我们再打一发子弹,而最后的第5发子弹是保枪用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使用。而23团三营作为主力部队,虽然配备的弹药会多一点,但是每人的基数也不过是二三十发。这一个月的苦战下来,本已消耗大半。在东西张岗村又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苦战,一线战士已经基本上没有子弹了!
这个时候,英勇的八路军的战士们根本就毫无二话,他们立刻就挺起了刺刀,向敌人发起了血性的白刃冲锋。
四、白刃战中的刺刀阵对冲
当时的白刃战,可并不是像后世的电影一样,双方面对面一对一,然后拿着刺刀和大刀不停的对刺或者劈砍。真实的刺刀战其实是像骑兵那样,双方先结成阵势,排成密集的刺刀阵,然后所有人齐刷刷一声呐喊,几十上百人就挺着明晃晃的刺刀向敌人直冲过去。你面前的不是一把两把,而是对面的几十上百把雪亮的刺刀丛!
而这时候你只需要握紧手里的枪刺,紧盯住面前的敌人猛扑,在双方接近以后,同时向敌方对刺过去。如果刺中了,那就要立刻狠狠搅一下,让敌人马上失去反抗能力。而经验丰富的老兵紧接着还会压腕拔刀,就是左手往上抬,右手往下压,这样在拔刀的同时,刺刀尖会把对方的肚子挑开一个一尺长的大口子,到时候对手就是肠流腹破,很快就会失去生命体征。
而如果没有刺中,那就要在两人错身而过的时候,用刺刀尖朝敌人划一下,或者是用枪托砸一下,想办法快速和对方脱离。然后在冲到对面以后,再像古代大将决斗马打盘旋一样回过头来,双方再次结阵形成对峙,然后同时一声呐喊,再发起新一轮的刺刀拼杀。这样的刺刀阵冲锋,在精锐部队中甚至会发起多次,直到一方阵型被彻底冲乱,才会进入影视剧中的乱战模式。
而据日方战报记载,当时从下午不到1:00一直到将近1:30,中日两军在北埝头附近的战场上,连续进行了多次的白刃战,也就是说,敌我两军基本上就是每十几分钟就有一次刚烈的刺刀对冲!这是什么样的作战意志啊,这是如何的钢铁强军!
敌我两军都是悍勇的最精锐轻步兵,连打多次刺刀对冲,居然谁也压不住对方!当时的战场之上一时之间什么声音都没有,就是敌我两军的喊杀声!刺刀扎入人体、枪托互相碰撞、刺刀打弯了枪托砸碎了,那就用头撞、用牙咬!一时之间,两军全都杀红了眼!
据日方战报记载,当时北面的日军损失不小,三小队中山一等兵,但见上等兵,坂本肇二等兵等多人相继倒下。日军中队长迫于无奈,从四处的包围圈都都抽调了援兵,就连身边的乘马指挥班、和新到来的八中队也都派了上去,才和北面的八路军打了个旗鼓相当!
但是如此一来,本来严丝合缝的日军四面包围网,终于出现了漏洞!在抽调了大部分兵力赶往北面的时候,他们南面的防线就非常薄弱了!
我军真正的突围机会,在指战员们坚持不懈的奋战之下,终于出现了!
本文主要资料由北埝魏江涛先生搜集整理,并参考了冉二林、穆立新、齐更臣、刘年等诸位先生的考证成果,小编陈天刑执笔记录。
参考资料见前文
1.《陈天刑 东西张岗十:八路军十多次冲锋突围,中日两军连打多次白刃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陈天刑 东西张岗十:八路军十多次冲锋突围,中日两军连打多次白刃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6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