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做饭或者腌制食物中,一日三餐我们总不能缺少的便是盐,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盐早已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并且逐渐演变为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资源。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很多盐商依靠贩卖盐起家,积累起了巨大的财富。那么这一颗颗小小的盐粒子究竟是怎么让国家高度重视,让人们对其趋之若鹜呢?

古代制盐过程

古代盐的用途与政府的态度

首先,作为一个在古代被国家高度重视的商品,盐具有很多用途。早在黄帝时期,人们就已经学会煮盐。而后靠近临海地区的人也学会如何把海水煎成盐。但早期制盐工艺十分费时,并且消耗了大量燃料后产出的盐十分稀少,因此导致盐价十分昂贵。

于是从周朝开始政府就开始设立专门的官员管理贩卖盐的事务,从此盐便成为封建阶级征收大量财富的手段,同时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那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但作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人肯定会自己制私盐。

对于这种情况,政府也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打击私盐行业。比如《史记》当中就记载了周朝的一种措施:谁敢私自制盐贩盐,就把这人的左脚趾割掉。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只要这个国家产出盐,这个国家就一定十分富有。

春秋时期的吴国地理位置

春秋时期的吴国依托地利,靠海煮盐,国家十分富有。而在山东一带的齐国因为管仲变法,盐铁官营的政策,以官方机构煮盐卖盐,依靠鱼和盐成功富强起来。除了作为商品贩卖,盐在古代个人卫生和医用以及运输领域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红楼梦》中对于贾宝玉的描写中有他每天早上起来都是用盐来刷牙。同时一些记录也表明古人普遍使用盐来清洁口腔卫生,一方面是盐具有清凉,消火,解毒的作用,另一方面盐也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而在医用价值方面最普遍的就是防治青鱼病,古人对于捕捞上来的鱼经常采用将它们泡入到盐水的方法,以此来去除鱼体内的各种寄生虫,防止他们通过食用的方式进入到人体中,就算不幸食用了带寄生虫的鱼,也可以通过用盐来当作药来治疗。

最后在运输领域,古代没有发达的交通网络,更没有冰箱和电,因此很多食物在漫长的运输过程中就会逐渐腐烂。比如肉类和鱼类这些根本没办法以最新鲜的状态运到这里。

但采用盐腌制后的腌肉和腌鱼,则保存时间能在数年以上,因此在面临长时间偏离人类定居点的活动中,比如远洋航行,行军打仗。

水手和士兵很长时间的菜谱中都有腌肉。并且腌制的鱼从沿海运到内陆,也可以让一些从来没见过鱼的城市尝到鱼肉。这样就促进了贸易的交流与发展。综合上述这些观点,盐对于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是十分重要的。

汉武帝

因此自汉武帝盐铁官营之后,盐商便成为了国家贩盐的代言人,同时他们也是商人之中最容易暴富的一个群体。即使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中国,他们也是富甲一方的存在。“陶朱,猗顿之富”中的猗顿,便是依靠盐成功成为富豪的。

之后的岁月里,历朝历代对于盐铁官营的政策都是大体不变的,而到了明清时期才开始有一些转变。

明清的盐商

明清之际的盐商

到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产生,市场经济具备了一个雏形,而制盐贩盐也因为成本的降低而逐渐扩散开来。

明政府采取的灶工制度让这些制盐工名义上属于雇佣,实质则是工奴,而这些灶工因为明中后期政治黑暗、经济下降还有政府强行将他们手中的余盐充公等原因不愿意出售私盐。

广大贫苦灶工渴望将这些余盐自行出售交易,以此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而作为商家的商人也希望采购这些余盐以备不时之需,两者在共同利益下走到一起,促成了大量黑市交易。

政府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但一系列的打击之后黑市交易仍然屡见不鲜。最后明政府被迫进行了改革,放开了对于余盐的贩卖管制,同时这一次变法直接导致了官场制盐的衰败,由个体商人为代表的新兴制盐业开始崛起,同时也因为地域差异分散为各个商帮。

清朝盐商与官府

虽然名义归政府管辖,但他们依靠庞大的财富逐渐开始摆脱国家的束缚。到了清朝,盐商更是权倾一时,依靠着庞大财富和名义上归于内务府的名声也是风风火火了一阵子,但之后却逐渐陷入危机,我们来看看一个典型的清朝盐商家族—长芦王惠民。

当时内务府的盐商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前就任职内务府的盐商,另一类则是被从商人中招进来的散商,王惠民属于前者。而之后的兴衰过程,也是许多清朝卖盐世家的典型例子。

王惠民家族在成为了内务府之后,便开始依靠内务府的广阔人脉进行扩张,首先便是跟地主土地兼并相似的大规模扩大自己的贩盐专卖区,又称引地。

先是收购了大量被朝廷以各种理由革职的盐商之地,再加上之前自己拥有的引地,销售额激增,那这样是不是王惠民家族马上就可富可敌国呢?

大清盐商剧照图

事实并不然,清朝对盐商采取了严厉的高压政策,除了传统的重农抑商套用之外,各路官员对于盐商也私下增加税务,比如到达这个官员的辖区就得给他们交关税,这个官员上任就得交钱,官员卸任了还得为他们准备过路费。

而盐商为了避免被官员欺压,于是他们开始选择讨好皇上,每当有灾情出现时便踊跃捐款,动辄十多万银两。同时当有公共设施修建时,盐商也大力出款。

以乾隆时期为例,当时广东工赈,各路商人便捐了百万两白银,而在国家战事吃紧时,他们也会捐赠军饷,缓解国家财政困难。

乾隆

而且在平日里他也大量修建救济粮仓,等到灾荒之年,他们就开仓给百姓放粮,虽然他们本身做这件事是出于私心来做的,但从积极方面看,他们这个举动缓解了社会矛盾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威望。

最后则是皇帝逢年过节办“国宴”的时候,钱财很多都是盐商捐赠的,当然有些皇帝派去考察的官员也会趁此收受钱财,但盐商为了在皇帝那里留下好印象,总是心甘情愿地上交这些礼金,希望他们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

最后便是进京送礼,每当皇帝过生日时,很多商人便进京送礼。康熙帝时有一次大寿,曾下令:为了维持京城秩序,不许商人进京,但旨意还没下来,一堆商人便赶来希望向康熙帝进献礼物,以此表达自己对皇帝的忠诚。而皇帝也因此运用自己的特权给盐商开后路。

清朝政府

而王惠民在上交上述钱财之后,还得向朝廷支付巨额的利息,虽然不是必须一次性还清,但分期还款还是让他们每年赚得的利润十分稀少。在跟朝廷相依相生无法暴富的情况下,王家开始动歪脑筋—私盐。

当时清朝延续明朝的制度,允许盐商在有余盐的情况下贩卖余盐。但必须登记在案,而没有登记,私自贩卖的便是私盐。

贩卖私盐要缴纳巨量的银两,可以直接让一个盐商家族在一夜间衰落。但王家仍然决定铤而走险。相比巨量罚金,暴利更具有吸引力。

大清盐商剧照

随后在贩卖一段时间的私盐后,之前有一个被抢了银地的革职盐商听说了这件事,马上上报了朝廷,但王家用大量钱款贿赂官员将此事压了下来。

过了几年又有人举报他们贩卖私盐,最后王家因为自身原因,再加上当时物价上涨等因素,最终无法偿还朝廷银两而被革去了盐商的资格。这也是清时很多盐商破产的过程。

古代食盐

个人观点

纵观历史,盐商的崛起总是与朝廷相依为生,大量的盐商依靠着钱财上交给朝廷,缓解国家财政压力。而朝廷则给盐商开后门,由此清朝盐商在一段时间是十分风生水起的,但随着朝廷需求的增加,盐商的开支也逐渐增加,大量的钱财被献给国家。

而他们自身越来越赚不到钱,因此利益平衡被打破,最终开始走向朝廷的底线—私盐。由此朝廷对一大堆贩卖私盐的盐商进行了打压,导致清朝呈现出盐商在表面上十分赚钱,但其实却存在着入不敷出的风险。

朝廷虽然明面上重农抑商,但暗地里却给商人开各种后门,实际上便是盐商为朝廷创造了利益,而当盐商无法创造利益之后,便是朝廷对这个群体打压的时候。毕竟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仅仅是永远的利益。

1.《二一画生 清朝时期,盐商这么富,为什么还有入不敷出的风险?》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二一画生 清朝时期,盐商这么富,为什么还有入不敷出的风险?》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6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