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来最大的危机,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耻辱,而洗刷这个耻辱的过程,却成了唐朝崛起的起点。

公元626年6月4日长安城内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顺利夺得太子之位,同年8月9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为帝。

玄武门之变插图

得知玄武门之变的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立马率军进攻长安地区。8月28日,约20万突厥主力和几万唐军对峙在渭水的两岸,大唐的都城长安有颠覆的危险。

此时的局面对李世民来说可谓是内忧外患。一方面原太子李建成的政治势力还大量存在,如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驻军在泾州的燕郡王罗艺等。另一方面比李建成残余势力威胁更大的突厥人却已杀向了长安。其实这不是突厥人第一次南下抢劫了,确切地说,是突厥人的第八次南下抢劫。

颉利可汗在此时选择大军进攻,并非偶然,而是他听闻唐朝内部发生了武力夺权,因此便想趁此机会,从中渔利。

唐太宗李世民插图

面对外患内忧唐太宗虽然十分震惊,但是又无法用军事力量击退突厥人,于是亲自到渭水桥边求和。

关于这段历史《旧唐书》的描述显得有些轻描淡写:唐太宗在长安附近虚张声势,突厥也不敢进一步孤军深入。双方在渭水河边杀白马为盟,订立了友好盟约,唐太宗送给了突厥人一定的财物,然后突厥人就老老实实撤退了。

事实上,不难想象,突厥人一定是以骄横的态度,勒索了唐太宗大量的财物,并且得到了唐朝的称臣态度或者卑微求和。而唐太宗也是以相当卑微或者低调的态度,才换取了突厥的全军撤退。作为堂堂的天子,不得不低声下气向突厥的首领求和,这本身就是非常耻辱的事。

因此渭水之盟后的几年里,除了“玩命练兵”外,唐太宗也一直在缜密布局。

大唐的国力民生百废待兴是事实,但对东突厥的仗不但要打,也必须以最高的效率打——太原等战略要地,早早就兴建了大量屯田,常年依附东突厥屠戮边民的梁师都,也终于被唐军剪灭。他昔日盘踞的夏州,变成了大唐北进的桥头堡。东突厥治下的薛延陀、回纥等部落,甚至东突厥“柱石”突利可汗,也统统被大唐争取过来。对东突厥的“战略合围”,已然形成。

公元630年,李世民趁着东突厥内部突利可汗与颉利可汗内战的关键机会,派李靖带领十万大军前往东突厥,一举将其拿下,630年3月,颉利可汗在逃亡途中被俘,东突厥彻底失败。李世民也报了渭水之盟的奇耻大辱。

结语:

对于刚刚继位的李世民来说,渭水之盟虽然是屈辱,但是它却让李世民和唐朝得到了修整发展的时间,才会有后来的翻盘和贞观之治。假如李世民当时没忍住,带着长安几万人去硬拼,那么后果或许就是亡国灭朝,也就没有后来的事情了,可见,能忍屈辱者终成大事。

1.《海川观史 渭水之盟,李世民在位期间的奇耻大辱?专家:大唐崛起的开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海川观史 渭水之盟,李世民在位期间的奇耻大辱?专家:大唐崛起的开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7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