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浩瀚无垠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百多个不同的民族,正是这些民族的融合,才有了今天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其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民族就是匈奴,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匈奴一族的起源,存在着许多的提法,文史不假个人倾向于认同超级史学家司马迁的观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随着夏朝的灭亡,夏桀的一部分后裔逃往了北中国避难。不过,由于《史记》对一千多年前的记载非常模糊,更缺乏有力的佐证,导致后世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一些史学家认为,东周之前北方异族的名称非常旁杂,也非常混乱,不能笼统的称为匈奴族或者其旁支,更不能认定为华夏一脉。

到了唐宋时期,越来越多的史学家都趋于认同匈奴族属于是华夏的一脉。据《史记索隐》记载:

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他们认为,殷商初期夏桀的儿子淳维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和奴仆,一路避居北野并且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山戎、猃狁和鬼方等。

到了近代,王国维更是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他认为,商朝的鬼方、混夷等,周朝的猃狁、戎狄等,都属于是后世所谓的匈奴族。

春秋时期,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很多,比如狄、戎、鬼夷等,活动的范围大致包括了阴山一带。而到了战国时期,这些少数民族借着诸侯内战之际乘机南下,逐渐与秦国、赵国和燕国接壤,开始在漠南长城一带建立起自己的政权。

在《战国策·燕策》中,第一次出现了“匈奴”的称谓。当时,秦国的叛将樊於期逃至燕国避难,燕国太子丹欲以谋秦,太傅鞠武曰:

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

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尽管匈奴与东周诸国之间也时有战争,但从来都没有成为被打击的重点对象。相反,匈奴还从东周诸侯混战中赚得盆满钵满,赢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和军事实力都不断提升。于是,跟随着东周各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匈奴也实现了由原始制向奴隶制的转变。

到了战国末期,秦国的统一之势已经无可阻挡,匈奴也成为了打击目标。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头曼不胜秦,北徙。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叛秦,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

被秦国击败后,匈奴只得开始进行战略收缩,再也不敢与秦为敌。不过,秦始皇的大一统局面非常短暂,仅仅传承到秦二世胡亥就开始动乱不止。在以刘邦和项羽为首的农民起义中,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而在随后的楚汉争霸中,北方的匈奴也悄然迎来了自己的一代英主冒顿单于,他趁机扩充实力和疆域。向东,消灭东胡占据了大兴安岭的广袤土地;向西,驱逐月氏后征服了楼兰、乌孙等西域诸国;向南,吞并了白羊并占领黄河以南的小部分地区;向北,一直扩张到了贝加尔湖一带。

终于,匈奴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奴隶制国家,基本统一了北中国。而与此同时,南中国刚刚结束了战乱进入到西汉初年,国力非常的凋敝。

为了提防匈奴的崛起,汉高祖刘邦还是决心举全国之力征讨匈奴。不过,由于太过自信而大举冒进,汉军被冒顿单于率领的匈奴大军围困长达七天七夜,刘邦几乎全军覆没后铩羽而归,史称“白登之围”。

从此以后,西汉彻底改变了对匈奴的攻势,转而开始了屈辱的“和亲政策”,再也没有大规模向匈奴用兵。而受此影响,匈奴也终于进入到了全盛时期,无论疆域面积还是军事实力都非常的恐怖。

经过了“文景之治”,西汉的国力得到了恢复。到汉武帝刘彻登基时,汉朝已经走过了六十年的积累,军事实力终于可以与匈奴一较高下了,开始对匈奴采取了主动的攻势。

公元前133年,以“马邑之战”作为标志,汉匈之间拉开了数十年的全面战争。期间,虽然汉朝损失巨大,汉武帝甚至颁布了“轮台罪己诏”,但凭借综合国力的优势,还是将匈奴击垮,或者说拖垮。

无奈之下,匈奴只得重新退回到了大漠。而由于连年的败仗,大单于在匈奴内部的权威也迅速下降,使得暗藏的各种矛盾趋于表面化,上层贵族在围绕新单于的选择问题上展开激烈的争斗。

公元前60年,匈奴虚闾权渠单于过世,内部竟然出现了五大单于并立的混乱局面。经过内斗,郅支单于勉强胜出,但呼韩邪单于却率领部族归附了汉朝,造成了匈奴的第一次大分裂。据《汉书·匈奴传》记载:

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朝三年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

在汉朝和呼韩邪单于的联合打击下,郅支单于只得继续西迁,在打败大宛等国后才在西域站稳了脚跟。不过,他依然对于汉朝虎视眈眈,总是在边境地区不断挑衅。

为了彻底消除这个隐患,汉元帝在公元前36年派遣甘延寿和陈汤出使西域各国,希望联合消灭匈奴,进而真正打通丝绸之路。

汉朝使团发现,郅支单于太过残暴不仁,西域各国都对他敢怒不敢言。在强汉的挑头下,各国都愿意联合出兵剿灭匈奴,豪横的陈汤竟然只调集了汉军的屯田部队并联络了车师等国出兵,就一举击败了匈奴并砍下了郅支单于的脑袋。

又一次遭受了重创,匈奴终于意识到自己不是汉朝的对手,转而开始主动求和。不过,经历了王莽篡权和农民起义,西汉也变成了东汉,匈奴的反汉势力再一次抬头,直到91年被东汉彻底击败。

此时,匈奴已经无法再立足于漠北,只得选择继续向西迁徙,逐渐退出了中国的疆域。就这样,与两汉交战一百多年的匈奴族淡出了中国,据《后汉书》记载:

匈奴不知所踪。

在匈奴主力退出中国疆域后,仍然有一些匈奴部族留了下来臣服于东汉。到了东汉末年,趁着三国分立的局面,这部分匈奴人也想自立称霸。不过,他们很快被雄居北方的曹操击败了,划分成了分散的五部。

到了西晋的八王之乱后,匈奴五部的都督刘渊起兵反叛,成功占领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还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也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国”。不过,由于那段时期政权更迭异常频繁,这部分匈奴人在一次次的战争中逐渐被其他民族所融合了。

而之前被东汉击败后迁出中国的匈奴主力,则进入到了中亚地区生存。生性野蛮好战的匈奴人,竟然在中亚地区混得风生水起,四处欺凌别国,就好像“外来物种入侵”一样,彻底打乱了中亚原有的“生态格局”。

惹不起,只得躲!原先的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无奈向西南渡过了多瑙河,迁入到罗马帝国进行避难。

但匈奴人显然没有停止征伐的脚步,他们一面渡过多瑙河继续袭扰哥特人,甚至连罗马人也不放过;一面又分兵进攻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爱德沙城,还占据了南俄罗斯的大片土地和人口。看来,号称“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也打不过匈奴人。

等到大单于阿提拉独自掌权后,匈奴的对外侵略战争达到了最巅峰,搅得整个欧洲都在颤抖。终于,他建立起了东至里海,西至莱茵河,北至北海,南至阿尔卑斯山的庞大匈奴帝国。

大单于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大单于之位而产生了严重的内讧。乘此良机,被匈奴长期压迫的各国纷纷出兵反抗,匈奴帝国终于土崩瓦解了。

现如今,匈奴族虽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后裔依然还有很多,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上,中国、匈牙利、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都生活着大量的匈奴后裔。

1.《文史不假 曾被汉武大帝一直硬杠的匈奴人最后去哪儿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史不假 曾被汉武大帝一直硬杠的匈奴人最后去哪儿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0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