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堪称分水岭之役。同时也是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经典战例。这场战争,无论兵力规模还是国力都占据极大优势的明朝,却出人意料的遭遇惨败,令人扼腕长叹。

由此之后,后金不仅在心理上获得能够以小博大的自信,而且整个八旗军战斗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士气大振,凝聚力也空前旺盛。

萨尔浒之战

明军惨败的背后,有着各种极为复杂的成因。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年—1600年)间,明神宗因边患和镇压叛乱,发动了万历三大征,耗费了大量国库帑银。尤其是应朝鲜国王之请,出兵援朝抗倭,历时七年,虽然在战争中达到了战略目的,日本最后因丰臣秀吉之死而撤军,但明朝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努尔哈赤祖父生父在明军镇压叛乱之役中误伤致死,朝廷虽给努尔哈赤赔偿抚慰,却并没有浇灭他心中的复仇之火。他以13幅铠甲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在血与火的战争中锤炼出了一只能征善战的精兵。

羽翼渐丰之后,努尔哈赤开始向明朝发起了挑战。这就是萨尔浒之战的时代背景。

形势图

从中可以看出,明朝表面强大,但在内忧外患的消耗下,已经徒有其表,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兵力虽和明军有较大差距,但无论在军队素质与战斗意志上,都是一支胜过明军的劲旅。

在这样的态势下,只有集中兵力,才可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充分利用自己在兵力上的优势,迎击努尔哈赤的虎狼之师,若如此,胜利的天平就将会向明军倾斜。

但令人遗憾的是,明军将领中缺乏一位具有过人韬略,总揽全局,有充分的权威调动整个军队的灵魂人物,协调部署全军作战计划。竟然在杨镐等庸碌之辈轻率倡议下,兵分四路,各自为战。

明朝并非没有有识之士,著名的明朝官员科学家明徐光启就指出:“四路进兵,此法大谬”,并预言努尔哈赤一定“并兵以应一路,当之者必杜将军矣”。事实果如徐光启所料,努尔哈赤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首先迎战杜松,以自身兵员精素质强的优势,在局部战役当中成为强者。

残酷的战争

如此一来,明军兵力多的优势,被自身丧失,八旗军得以逐个攻破。

如果徐光启的意见被重视,在战略上重视对手,采取孙子兵法当中集中兵力的要略,历史将在很大可能上改写。毕竟,当时尚未成气候的努尔哈赤,根本无法经受失败的打击,很可能会在这场事关重大的决战后一蹶不振。

可惜当时的明廷,宦官当权,吏治腐败,庙堂之上,昏庸无道者秉政,明见卓识难以上达天听。

在对弈的棋局上,还有悔棋的机会,但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历史不会给那些草率从事的无能之辈以任何反悔的时机,这些惨痛的教训,是那些全军覆没的边关将士用殷红的鲜血书写的,并且由此给后来的清军入关后惨绝人寰的清军大屠杀埋下伏笔。

1.《摆起龙门阵说文史 若萨尔浒之战明军没有兵分四路,而是集中兵力,历史能否改写》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摆起龙门阵说文史 若萨尔浒之战明军没有兵分四路,而是集中兵力,历史能否改写》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0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