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资治通鉴》书中那些历史故事和帝王之术,如今读来,仍觉得意义深远。可以看到我们在历史书本中看不到的真实的历史故事,也可以让我们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让我们的人生路可以少遭受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而且读史可以明智,我们通过对史学故事的感悟,将在其中学习到的道理和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辩证的看待这些历史,学习其中蕴含的智慧,通过对历史得失的探讨来提升自己。
高手成事,从来不直接说自己要,而是“巧立名目”!
《资治通鉴》第11卷写到萧何为汉高帝修建华丽的未央宫,被汉高帝所训斥。但是通过萧何的一番言语,才是汉高帝接受如此华丽的未央宫。那么为何汉高帝刘邦转变了对于华丽的未央宫的态度。
众所周知,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就是因为秦二世昏庸无道,大兴土木,繁重的徭役和服役让人民苦不堪言。而从历史来看。虽然假设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看到如此华丽的未央宫也怕自己走秦朝的老路,自己的政权刚刚建立,这是需要休养生息巩固政权的时候,修建如此华丽的未央宫,难免会落人口舌,不利于政权的巩固。
没有一个皇帝是不喜欢华丽和富贵的东西的。刘邦大泽乡起义到建立汉朝,其中经历的坎坷和困难不足为外人道也,好不容易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时候更应该享受一下。但是考虑到自己的形象和巩固政权,刘邦不得不维持节俭。
而且它的节俭是被迫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谋士张良和樊哙的劝说,另一个原因就是繁华富丽的咸阳宫殿被项羽一把火烧没了。汉高帝刘邦也没有享受的地点和合适的理由。
而且萧何的劝谏给了他一个正当的理由,华丽的宫室更能体现他作为皇帝的威严,这样的理由让汉高帝刘邦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汉高帝刘邦何乐而不为呢。
萧何的这个举动。一方面是通过拉动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新建立王朝政权的巩固。作为一个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老臣来说,萧何对于刘邦很了解,将刘邦的未央宫修建得如此富丽堂皇,满足刘邦的欲望和需求,也可以讨好刘邦这个皇帝,有利于萧何自己地位的稳固。
最后一点是出于对国家的考虑,如此富丽堂皇的宫殿彰显主人公的厉害和权威,从侧面维护了刘邦这个帝王的颜面,而且更有利于巩固新兴的汉王朝。
萧何给汉高帝的台阶
未央宫已经建的建得差不多,事情已经成为定局。而且萧何修建未央宫的举动却逃不过汉高帝刘邦的眼睛,如果汉高帝刘邦真的觉得萧何这样修建未央宫不妥,为什么不提前制止。萧何的行为侧面的满足了汉高帝刘邦的需求。
萧何劝刘邦接受如此富丽的未央宫,讲这件事上升到国家和政权的高度,是为了彰显汉高帝刘邦的威严,更有利于巩固政权,汉高帝刘邦享受生活也有了正当的理由,这就是他转变态度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另一方面萧何此举更是为后世为他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汉高帝刘邦是开国皇帝,以后到任何一个皇帝和其他的大臣修建的宫殿住所都不能超过这个规格,更是彰显了汉高帝刘邦的贤能,为汉高帝刘邦树立了正面的形象。修建如此富丽的宫殿是为了大家的利益,这样也不会落人口舌,汉高帝刘邦何乐而不为呢。
这件事情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当我们要达成一定的目的,是要将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相结合在一起,这样更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刘邦的角度来看,在不损害自己形象的前提下,暗示下属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作为一个领导,这种方法很适用,这样不仅可以化解自己的风险,还有利用管理下属。
总结:从萧何的角度来看,给领导好处也要有智慧,合理合法的方式让领导接收到自己的心意,将心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与他人的切实利益点合在一起,从大局等方面考虑,这样不仅不损害公司的利益,也能“巧设明目”的讨好领导。
在现今社会中,想要拥有好的发展,那么必然需要强大的领导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然而我们受到出生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在这两种能力上不太可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曾国藩评价《资治通鉴》是一部经世之书,《资治通鉴》由司马光编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详细记载了一千多年的王朝更迭和人事兴废情况,此书中蕴藏着强大的帝王术。
因此阅读《资治通鉴》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和睿智的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磨难。同时《资治通鉴》也是集沟通力和领导力大成的一本书籍。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资治通鉴》就可以做到。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原是为了供皇帝预览,所以我们阅读《资治通鉴》便可以拥有不一样的格局,格局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这套《资治通鉴》仅仅需要99元,还不足一顿火锅的费用。但是它却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情商、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1.《吴丁讲史 资治通鉴:高手成事,从来不直接说自己要,而是“巧立名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吴丁讲史 资治通鉴:高手成事,从来不直接说自己要,而是“巧立名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2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