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一个象征着繁华却又结束的朝代。我们通过历史书见证着明代的潮起潮落,见证着它的政治、经济、文化,见证着重大的变革以及人物的消逝与出现……无论如何,明朝是一个有着历史韵味的朝代,更是拥有着无比珍贵的“宝藏”,后人通过研究发现了其中蕴藏着的真相。

学者们通过这些“宝藏”揭开了掩盖明朝的那一层面纱,我们也从中了解到了明朝的诸多现实,尤其是明代的经济结构,有着与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独特一面。

一、白银化的货币

1.货币的价值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有着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回顾历史,最为重要的货币有三种,分别是自然形态的货币(金、银、帛等)、由国家制造的金属制币(铜钱)、由国家发行的纸币(交子、宝钞等),在明代以前,最常使用的便是铜钱、纸币、白银。而白银是在宋之后逐渐流通起来的。

明代白银化呈现阶段性。从刚开始的以铜钱作为法定货币,到之后严禁用金钱与宝物进行交易,宝钞作为法定的货币,然后就是放开状态,也就是说并不限制货币的样式,铜钱、白银、宝钞兼用。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兼用的状态会出现混乱的,由于铜钱私下泛滥,导致铜钱地位下降,尽管政府做出挽救的措施,但是效果微乎其微。

因此最后时期也就是明朝末期的银两制时期,作为辅助货币的白银便成为了唯一具有货币功能的货币,同样这也是货币白银化的过程。

2.白银的正统性

货币白银化的过程是与政府密切相关,首先是禁止白银流通后明代朝廷发现了这样做的后果,使得当时作为货币的宝钞失去应有的经济价值,众人便倾向于白银作为货币,明政府在了解到白银给宋朝带来的便利之后,成为了白银的最大的追求者。另外国外白银的流入为明政府提供了充足的白银的资源。

其实白银化的货币是在吸取前人教训之后,并且在之后的“实验”中得出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不仅仅解决那时的纸币泛滥的情况,也使得这种货币的直接变化反映出了明朝的经济本质以及政府的真实情况。

二、变化的赋役体制

赋役体制与明朝的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赋役体制也随之进行调整。上面聊到的货币白银化也会在赋役体制中有所显现,这种情况最为明显的便是赋役征收的大量货币化,而另一方面则是以土地为基础的赋役对象,以人口与土地作为作为主要的标准。

1.赋役的演变

在嘉靖末年实行一条鞭法之后,也存在其他的赋役,比如说一些军户还是直接采用力役形态的赋税,以及一些工匠与灶户也无法摆脱力役形态的赋税。然而其中货币化现象还是明显的,明代东南地区就以货币代替了实物。甚至除了力役、田赋等必须的赋役之外,苏、松、常等地区提供白粮之外,其他的都要以白银进行代替。

这种货币化的现象也是在显示商品货币关系的增强,因为白银作为这种商品交换的媒介也逐渐成为赋税的不可代替物,同时也将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拉到一张网中,这也正使得之前的以小农经济为主到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的萌芽。

2.赋役制度的不足

这种赋役制度的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对那些商品经济不达的地区来说。他们还是以粮食作为主要的供给,如果无法缴粮,并且他们粮食供应不多,白银来的也少,他们根本就不能有充足的白银来交税。当时白银在那时流动较少,或是被储藏,或是被政府用到了军事上。

另外没有成型的金融货币制度,手中的白银也只会是无法定价的白银,白银的越多越好,从而忽视了整个经济体系的平衡,这样的情况必然会使得政府与百姓产生矛盾,最终矛盾也会越激越烈。

三、货币财政体制的形成

正如上文所述,货币白银化贯穿于各个方面,甚至是体制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明代由实物财政体制向货币财政体制转化的重要缘由,也就是说从实物为主的收支到以白银货币为主的收支物。

起初,实物为主是因为当时的分散性的私有制经济,甚至加上劳役。可以说并没有标准的计算,在明朝初期也是实物为主,多为盐、粮食等,也正是这样需要劳务的支出,因此也会有一些力役。

而货币财政体制,以征收白银为主,明朝还设置了太仓,收录能够折合成白银的实物,这之后设置了银库作为贮银的仓库。然而当时有一部门名为内库,收录皇室以及政府的藏银,多个部门的设立导致皇室与政府之间存在分歧,同时两方系统逐渐独立,一条鞭法施行后也扩大了其中白银货币所占比例。

在明中叶,雇佣劳动的出现意味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生产关系发生改变,人们通过个体经营赚取属于自己的白银,同时使用这种货币不必再需要繁重的交易,也不会时刻随着实物的多寡而使供求关系发生大幅度的变动,这样保证了财政运转的速率,遵守着一定的价值规律。

货币财政体制也会存在一定的弊端,白银作为衡量的工具相比于之前的实物的衡量更加清晰,同时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实物的价值,相比皇室也看到了白银的重要性,想要打破自己与社会的平衡,简单来说,想要凸显皇室的特权。

于是白银就成为了皇室凸显特权的工具,贵族开始贮藏白银,还将白银强制纳入内库,甚至这之后强制性的派人搜刮,这样的举动使得皇室与社会的矛盾更加激化。在这之后货币财政体制的单一也使得政府出现雇佣兵式的财政困难,虽然有户部进行白银的供给,然而白银的收入与支出出现了失衡,甚至会无法支撑这昂贵的军饷。更不必说如果产生战争急需军需,互不开支会更大。这是政府要加以关注的。

四、国内与国际市场体系的发展

1.国内市场

明初有着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明朝政府也严格管控着自己的海外贸易,甚至不与外国进行往来,明代商业商场较为狭小。这并不代表一直就是这样的现状,直至明中叶,商业活动繁荣,手工制造业如纺织业、瓷器制造、冶铁等产业繁荣,不仅如此制造的产品还被传往了国外,逐渐形成了发达的国际市场。同时集市与市镇大量兴起,还出现了佛山镇、汉口镇、景德镇、朱仙镇“天下四大镇”。

因此明朝政府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已不合时宜,商人阶级已经拥有着巨大的能力。各个地方还出现了一些商业性的会馆与公所,漕运也成为了商人往来的重要工具,许多农民也被卷入了国内与国际市场体系。面对这样的境况,明政府虽有意要抑制商业,由于这一决策自身的弊端,因此朝廷遭到了反对,因为当时的商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地位。

2.国际市场

海禁政策也不适合当时的情况,东南沿海贸易使得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一些私人的发展势力以及海上贸易集团出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与外界的贸易更加频繁,许多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产品流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变化,也在另一种程度上推动中国的发展。

五、人口大幅度增长

我们在之前也看到了明代经济的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也看到了其中明朝的体制还有市场体系,还有最后一点便是人口大幅度增长,这也是一项明显的变化。

许多学者进行研究也证实了明清时代人口发生大增长的事实,同样《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了一些全国人口数量的变化,这种推测性的研究也在表明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并且并没有出现回落。

另外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需要条件的,比如明朝相对平静的社会环境,长久的战守状态,使得百姓处在了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农业技术的改进与农耕面积的增大也是重要原因,人口增长与粮食产量成正比关系。同时与明朝当时的商品经济关系脱不了干系。并且这种农业经济方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农业只是在横向发展,而没有向更高层发展,只是这样的情况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货币的白银化现象、赋役体制的变化、货币财政体制、国内与国际市场体系形成、人口增长对明代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到明代经济本质的变化,还了解到了一些体制、市场体系的变化。明代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联系,这其中的内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清风笑春雨 明朝是一个“宝藏”,拥有着特殊的经济结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清风笑春雨 明朝是一个“宝藏”,拥有着特殊的经济结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