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明溪县古代科举情况

县学

明成化七年(1471年),巡道周谟、知县郭润在城关西清街明溪旧驿站前创建县学(又称儒学)。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县学迁至城东山川坛左,有正厅3间、东西廊6间,大门后塌毁。成化十八年(1482年)重建,后再废。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知县涂希禹将其迁至东门旧常坪仓,天启七年(1627年),巡道朱大典、知县庞景忠将县学迁于城北,后遭焚。崇祯十年(1637年),代理知县周谋重建,后又焚于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县学设于县东20里龙湖宋儒杨龟山宅址,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落成。建学龙湖后,因距城关较远,诸多不便,故仍将西清街旧校保留(俗称旧学)。雍正三年(1725年),知县周儿复重修县学,咸丰七年(1857年),正殿及两厩均焚毁。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明溪县学,屡毁屡修,足见重教之风。

县学课程,以“四书”、“五经”为主,八股文由教谕、训导教授考核,当时全县有廪膳生员20名,由官府发给膳食津贴。另收不享受廪膳待遇的增广生员20名,岁科两试每次各取附学生员15名,岁科并试取武生15名。清咸丰起,加军数额3名,遇朝廷恩赐年再加5~7名。考取的新生须向学官交纳“卯礼”(即“卯金”,每名缴银数百或数十两不等。武生交纳的“卯金”更高,贫家子弟即使有才学,苦于“卯金”过高也不敢应试)。光绪二十年(1894年),绅士揭螽振、揭枢振、冯翼等仿永安县办法禀请上宪批准,由县内各姓捐定“卯金”租谷,公举董事经收,按新考取生员数每名送学官“卯金”40元。自此,应试考生才能安心学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县学停办。

射圃设于学宫,是生员课余学习礼仪与习武的场所。县射圃初设于县旧学之后,后废。

书院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或读过经馆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均可入书院学习,书院主持人称山长,多由名儒充任,以研读儒家经书为主,也议论时政。采用教师集中讲授与学生自学,问答结合的教学方法。县内先后办有书院8所。

翠云岩书院 在县东80里的归下里(今三明市岩前镇)淳化寺侧。宋元丰元年(1078年),杨龟山与侍郎张驾、司谏陈瓘青年时读书于此。这是县内最早创办的书院。

文昌书院 在县城东白沙桥之右,后毁,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绅士萧微声,李珍等重建。

联飞书院 在县北温庄里曲岗,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温庄廪生李维恒倡导兴办。

正音书院 雍正七年(1729年),奉文将城内义学改设。

文兴书院 在城东登科坊前阁。民国11年(1922年)由地方捐款改建新式楼房,作为学务公所,后为国民党县党部借用。

龟山书院 在县东龙湖村杨龟山祠右后面,宋创建,“题名第”即该院旧址。

道南书院 在县南胡坊乡,创办于清末民初(1911~1912年)。民国26年后改为胡坊中心小学。

峨嵋书院 在县城北,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绅士黄虞夏等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办学堂。

社学县社学创建于明清时期,有民办公助性质,教育15岁以下少儿。除劝教农桑外,兼有教化蒙学任务。读《三字经》、《百家姓》、《人家日用》、《孝经》、《增广贤文》、《千字文》等;还教些朝廷文告,律令及冠、婚、丧、祭礼节。据《归化县志》记载,县内社学有城东社学、广济街社学、西门外宾饯亭社学、石珩乡社学、荐福寺社学。雍正二年(1724年),再设4所,即归上里社学、归下里社学、柳杨里社学、中和里社学。这几所社学由村民自筹经费、自聘教师,办学地点多借用祠堂庙宇。

部分人物简介

杨时  

杨时,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北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即今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龙湖者,龟山公所生之处也”。《宏农杨氏族谱》、《房谱》,日本上野图书馆万历《归化县志》和台湾国立图书馆清《归化县志》载:“龙湖旧隶将乐县,明成化六年析创归化县(明溪),杨时亦为归化人。”龙湖有龟山,时自号龟山,学者称他“龟山先生”。杨时4岁入村学,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明溪龙湖凤凰岩有杨时读书处。杨8岁善写诗文,人称神童。15岁离家赴邵武读书。21岁在将乐含云寺讲学。常与张驾、陈瓘和杨希旦等研讨,长进快。24岁中徐铎榜进士。25岁授汀州司户参军,以疾不赴任。元丰四年(1081年)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在河南洛阳讲学,颇负盛名。这时,29岁授为徐州司法的杨时,却与同学建阳人游酢到颖昌拜程颢为师。后来,成为程氏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拜别程颢南归以后,仍与程经常保持书信往来,深入探讨哲学问题。  元丰六年(1083年),杨时赴徐州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程颢逝世,杨时除在徐州设灵位哭悼外,同时还向各处学友发讣告,极尽师生情谊。  元佑八年(1093年),杨时为湖南浏阳知县。他与游酢绕道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颐。不巧程颐正在打瞌睡,为了不惊动老师,两人站在门廊外等候,此时天正下大雪,待程颐醒来,见门外两人站立,且地面积雪一尺多厚。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被传为尊师的千古美谈。  杨时历任司法、推官、判官、教授、知县、工部侍郎等官职47年。他勤政爱民,不畏权势,公正不阿,德望日重。四方之士多向他求学。  绍圣二年(1095年),浏阳适逢灾害深重,农业歉收,作为知县,他深知民间疾苦,一面上书反映灾情,请求减免积欠,拨米赈饥,一面组织当地殷实户出米施粥,以救饥民。后因被朝廷派驻潭州(今长沙),漕师胡师文颠倒是非,以“不催积欠罪”免了官职。  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在余杭县任知县。当朝太师蔡京听信风水先生的胡言,以“便民”为借口,要在余杭其母墓前开塘蓄水,民怨载道。杨时深入实地调查勘察,证实“便民”是假。冒风险为民上书,奏准取消这一工程,县民十分感激。  政和二年(1112年),杨时在萧山任知县,适逢旱灾。他亲自实地勘察,听取长者的意见,决定筑湖蓄水灌溉农田,根治旱害。湖建成后,可灌9个乡的农田,受益面积14万亩。今日萧山的“湘湖”,农田仍受其惠。  宣和六年(1124年)十月,在理学界声望日重已72岁的杨时奉召入京任秘书郎,后历任著作郎、国子祭酒、给事中、直学士、工部侍郎等官职。他力主抗金救国,反对投降议和,多次呈奏抗金方略。他说:“今日事势,如积薪已燃,当奋励以竦观听,若示以怯弱,则事去矣!要害之地当严为守备,近边州军宜坚壁清野,勿与之战,使之自困。若攻城略地,当遣援兵追袭,使之腹背受敌,则可制胜。”由于昏庸的皇帝为奸臣所惑,这些铮铮忠言未被采用。  杨时是理学中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中介人物。他曾在今镇江、常州、无锡、余杭等地著书讲学,各地学者慕名而至。杨时的闽学“其上接濂洛之传,下开罗(豫章)、李(延平)、朱(考亭)之绪,”使理学有较大的发展,并由中原传播到八闽和东南亚各地。因此,被后人尊称为“闽学鼻祖”。在当时的高丽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都享有一定的声誉。  杨时的哲学思想源于程颢、程颐,以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为核心,吸取佛、道两家的部分主张,是儒、道、佛合流的产物。杨在自然哲学方面是唯物论者;在精神哲学方面却是唯心论者。  他的哲学主张主要是:“致知必先于格物。”他对程氏“理一分殊”也有所发挥。他说:“天下万物,理一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权其分之轻重无铢分之差则精矣。”他主张共同抗御外侮,以巩固大宋江山。他也主张道德教化与刑政法治并施来管理国家。  建炎二年(1128年),杨时已76岁,他以年老多病告老还乡。高宗授他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赐对衣、金带、紫金鱼袋、官绢200匹、白银300两以养余年。杨时坚辞不受,只恳求:“乞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闽人十分感激他。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二十四日,杨时逝世,十月二十二日葬于将乐县城水南。享年82岁。  杨时逝世后,宋高宗赐他为左太中大夫、太师。谥号文靖。绍兴十二年(1142年)追封为吴国公。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在龙湖建有“德星坊”、“杨龟山先生故里”石雕牌坊(石牌坊字刻,今珍藏县博物馆);孝宗赐为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庭。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杨龟山先生集》42卷、《龟山语录》、《二程粹言》、《春秋孟子义校正》、《曾肇行述》等。  萧登仕    萧登仕,号廷光,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五月初九日生于夏阳。幼年聪敏,读书过目成诵,并能理解其义。7岁时,与长辈对对子应答如流,令人惊叹。年少时锐意求学,博览群书。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随宋端宗赵日正由南剑州(今南平)赴汀州募兵,路经夏阳时,因穷乡僻壤,食宿困难,萧登仕出面迎驾;慷慨献粮物犒劳军队。皇帝见他犒军有功且学识渊博,品貌英俊,封他为尚书令。御赐紫袍金带,享二品俸禄,并准建府第。  萧登仕身居显官,对平民百姓却热情有礼。为地方兴利除弊,赈济灾民,在家乡致力办学,深受民众敬仰爱戴。  元朝延佑元年(1314年)十一月十七日萧登仕逝世,终年70岁。

谢英辅  

谢英辅,又称瑛辅,下觉里沂州(今夏坊乡李沂村)人。生于元皇庆元年(1312年),幼时广读诗书,尤其喜读兵书。元统元年(1333年)中癸酉科进士。  元顺帝(惠宗)时,被诏升为谏垣。他心直口快,对当时政事议论很多,同事对他产生忌惮。同门友好余阙怕他惹祸,举荐他转入兵曹。后升至枢密副使,因遭谗言陷害,弃官回原籍沂州闲居。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陈有定为福建行省左丞时,知英辅很有才学,请他出山辅助。  由于元朝腐败,江南农民起义军各据一方,大都与福建的交通已经断绝,福建向大都纳岁贡已中断数年。英辅提出打通海上航道(由海坛经山东莱州转大都)的方案,方恢复向大都交纳岁贡。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邓克明围建宁路(今建阳),也是英辅献策才得以解围,并夺回崇安、浦城、邵武。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派胡廷美率大军分水陆袭闽。因福州守将投降明军,谢英辅原驻福州南台,他与赖正、孙通、邓益退至延平,与陈有定共守延平。明军分4路围困延平城,10多天后,陈有定部军心涣散,城被攻破,有定饮药自杀(未遂)。英辅为表“忠”于元朝,遂自缢身亡,死时56岁。  陈有定    陈有定,又名友定,字永卿,一字安国,生于元泰定到至顺年间(1324~1332年)。有定祖藉福清市,幼年清苦,随父辈移居明溪镇归上里,即今明溪县瀚仙镇大焦村,10岁在镇盐店当学徒,15岁到罗家牧鹅。  有定自幼聪明伶俐,遇事沉着,有勇善变,爱好习武骑射,喜交明友,重义气。20岁时,村内有一王姓户招他为入赘女婿,资助他经商,经营失利后到明溪寨当兵牌。  元朝末年,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日益加剧,农民生活困苦,纷纷爆发起义。至正十二年(1352年)宁化曹坊农民起义军曹柳顺拥众万余人,声势浩大,震惊邻县。一日派先锋88人到明溪寨索马,明溪地小,兵马不多,众人不知所措。陈有定镇静出谋:置好酒肉招待,醉后将曹部杀尽。曹柳顺闻讯,亲率千余人赶来,声言要踏平明溪寨。曹柳顺在途中遭陈有定的伏击,伤亡惨重。陈有定与义兄弟赖政等率众追击,将曹柳顺擒获,一时名震乡里。  陈有定的军事才能,被当时在县募兵的汀洲判官蔡公安看中,凭他擒获曹柳顺的功劳荐升为明溪寨巡检。后来,陈有定跟随佥都元帅吴按摊不花转战于清流、宁化、建宁和邵武,镇压各路的农民起义军,凭军功升为清流县尉、县尹,至正十八年(1358年)擢升为延平路总管。  至正十九年(1359年)以后,他先后击败江西入闽的陈友谅部、浙江入闽的方国珍部等起义军,收复汀州、连城、建阳、崇安、浦城、邵武诸县,解清流、建宁二地之围。因陈有定屡次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再擢升为福建行省参知政事。  闽西北社会秩序稳定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福建行省平章政事调陈有定南下,平定泉州、兴化一带阿巫那的夷兵叛乱。八月,元顺帝提升他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陈有定采纳谢英辅的建议:到海坛(今平潭)扫除海匪,开通海坛至山东莱州、登州的海上运输线,将中断的岁贡数十万石粮食运达大都,受到元顺帝下诏褒美。陈有定在内地开凿清流至永安的九龙滩石,通舟楫运粮。在险要地修关隘,增强治安措施。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十月,派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美为南征将军,向福建进军,在发兵之前派使者到延平招谕陈有定归降。陈有定杀了来使,并沥血酒中与众将共饮,以表誓死效忠元朝。朱元璋再加派中书平章政事汤和、廖永忠率水师从明州(今宁波)取海道攻陷福州,浙江行省平章李永忠攻陷浦城;广信卫指挥沭英攻陷崇安,胡廷美破杉关攻陷光泽,四路大军俱捷,合围延平。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十一月,延平城陷,有定见大势已去,入内堂服毒自杀未遂,与其子陈宗海一同被明军解送南京,后被杀死于南京。

谢赐荣  谢赐荣,号古峰,元泰定元年(1324年)生于下觉里(今夏坊乡)沂州。性刚毅、臂力超人。少时从伯兄习兵法,精通军事韬略。  朱元璋在江南期间,地方豪杰归心,百姓拥护。谢赐荣率领数十骑到江苏投奔朱元璋部,并献《太平十策》。朱元璋十分欣赏此策,召见对话时发现他很有军事才能,倍加器重,遂命他为典宿卫。  谢赐荣跟随朱元璋攻打常州、宁国、马驼沙,后来又取池州、金华等地,因作战智勇兼备,战功卓著,提升为指挥同知。继而北拔安庆、江州,破陈友谅部,夺取武昌后,以军功再升为指挥使。后来跟从副将军常遇春取赣州、南雄、南安;跟随大将军徐达攻战张士诚部。因屡建军功,被擢升为游击将军左翼都督。  洪武元年(1368年),他被封为镇国上将军兼枢密院事。北伐结束,辽东初定,明太祖命他到辽东与辽东镇军刘江协力安抚辽东军民,解除辽东人民的不安,使辽东人民臣服明朝,与朝廷和睦相处。同时,他又在辽东发起屯垦,开荒种粮,免去从中原运输军粮之累。  朱元璋见辽东局势安定,全国太平统一,遂召谢赐荣回京领原职。  明太祖性颇猜忌,不放心习武之人,表露出“开国功臣鲜得全者”迹象。谢赐荣心有疑虑,遂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请求回乡省亲扫墓。翌年病逝于家,终年54岁。陈 仁    陈仁,又名觅吾,字体元,瀚仙乡洋龙村人,生卒年不详。明嘉靖元年(1522年)岁贡。曾任云南、广西府通判。代理广西府知府时,该府原交通闭塞,文化落后,陈仁到任后,积极兴办教育,革除陋俗,使读书人日多,地方文风兴起,百姓由衷感激。  陈仁归里后,在家教子孙勤读诗书,教诲族人和睦相爱,并亲自主持修《陈氏族谱》。  嘉靖四十年(1561年),县城被匪寇围困,城中贫民生活困难,他关心乡里疾苦,拿出米来施粥;寇攻城,他率壮丁协助官兵守城;族中子侄外出做官,族人送行时说:“愿尔宦成满橐而归!”陈仁立即纠正说:“此言误矣,不曰愿作好官,垂芳青史乎?!”由此可见他的为人。  归化县原设县丞,陈仁以县小官多建议省去县丞编制,此说得以采纳,从而减轻县民负担。  晚年陈仁在福州教书讲学,四方之士崇仰他学识高深,德行高尚,不远数百里赴榕从学。  揭春藻    揭春藻,字元玉,龟山乡(今瀚仙龙湖村)人,生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少年时,才华横溢,为县内最受崇敬的秀才。  崇祯元年(1628年),揭春藻以恩贡资格赴京会试,不幸落第,适遇驸马王丙,被聘为西席(家庭教师),在京城王府执教5年。在此期间,他常与黄道周、曹能始、余希之兄弟、李元仲、董其昌等名流吟诗作赋,著有《香玉斋诗集》,名噪一时。后参加会试,再次落第,只获做县丞的资格,他原想弃职,再奋力攻读续考,其恩师淮河总制朱未孩劝说:“功名不在科第,而在节操。”经勉励,他勉强赴任。崇祯十四年(1641年),揭春藻到吏部听选,出任浙江长兴县丞。  揭春藻生性刚正,不善奉承。他到浙江参见湖州郡守时,只作楫不行跪礼,陆郡守对此耿耿于怀,但又不得不承认春藻的才能。因此在考绩时对他说:“你的才能堪担重任,现有解送皇上贡品——白米、茶叶、药材等,任务急迫,交你去完成,已给你申报司院了。”他只好勉强赴任。同年十月间,揭春藻经淮南,适逢史可法督淮,史深知他的才学,召见他说:“国家多事,正需人才,本院向皇上推荐你,你先干好现职,耐心等待。”  春藻率子揭栋、婿萧先亮、侄士棋及差役一行10多人护送贡品北上。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十四日,他们到达山东临清县,翌日清兵突袭临清,县陷。揭春藻被俘,清兵逼降,受尽酷刑,他坚贞不降,自缢以抗,时年51岁。遗绝命诗一首:“北阙君恩重,家乡归梦遥。钱塘轰晚汐,碧血涌江潮。”子、婿抱尸痛哭,皆被清兵杀害。唯侄儿士棋中箭后潜伏在土窖内,才免于难,后辗转到浙江长兴,述揭春藻等殉难经过,家人才知其详。  同年十二月,《邸报》(刊登官吏升迁的京报)到浙江,方知揭春藻已被擢升为定陶县令,可惜他已殉难。原文锡    原文锡,字伯躬,号简庵,城关乡下汴原厝坑人;生卒年无考。幼年聪颖超群,人们称他“神童。”  他12岁父亲去世,事母40多年,孝敬如一日,对族中困难户,无不尽力支持。与人交往尤重信义。  原文锡身居农村,对全县应兴应革的事,甚为关切。建义仓、立社仓、造南北水关等都由他发起倡议。而最突出的是迁县学和改革纳粮总责制。旧学原在北门外,环境不适合于办学,县内多年科场未出人才,原文锡为此忧虑,建议得到县令黄易采纳后,康熙十一年(1672年)县学迁至宋儒杨时出生地龙湖;县内当时有一大弊政,即为纳粮总责制。总负责者,既赔工又赔粮,更有甚者家贫破产,原文锡联合其他县绅吁清王县令改总责为“立单分比”完纳,从此杜绝赔累之苦。  康熙十九年(1680年),原文锡中举。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他受任广东琼州感恩县知县,一到县即深入了解民间疾苦,修造学宫、鼓励开垦、招抚流落在外百姓回县,革除弊陋。他的卓著政绩受到上级表彰,被升任崖州代理知府兼任陵水县知县。在任期间,法规制度严肃执行,政声日著。由于操劳过度,病逝于陵水官署,灵柩运回归化县城,全县士绅、耆老痛哭流涕,沉痛哀悼,高度评价原文锡的德行。

李际隆  

李际隆,字于赓,别号鲁传,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盖洋镇温庄村人。天资聪异,文章在县内超群,但乡试落第。他毅然到江西继续攻读,学有长进,于乾隆丙辰(1736年)及丁巳(1737年)两科相继中举人、进士。乾隆十年(1745年)到湖南任永安司马。此后,历任江华、安福、武陵、龙阳(今汉寿)、桃源等县代理知县、知县。所到之处,政声卓著,对民间诉讼,无不听断详审。尤其以武陵、龙阳百姓互争中心湖一案,历任悬而未决,相争达百年之久,曾3次告上京城,4次酿成人命。上峰委托李际隆勘查审理,他亲赴现场勘察,认真了解查证,结果只花8天时间便圆满结案,龙阳、武陵两县几代结怨从此消除。当地老百姓立碑颂扬他的政绩。乾隆十九年(1754年)荐升为广东南雄府知府,后调任廉州府。他一如既往,勤政爱民。南雄、廉州士民对他公正廉明、关心民间疾苦的精神,十分敬服,并广为传颂。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因举发一个有受贿行为的盐官,遭报复革职。从此,抑郁成疾,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病逝廉州。时年53岁。  揭凤喈    揭凤喈,字叶雄,号桐冈。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生于兴善里(今瀚仙镇)瀚溪村。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进士。  揭凤喈青年时在县学读书,目睹官绅朋比为奸,欺压百姓,他曾仗义执言,被县令邓谦拘留定罪,后经老师斡旋才获释。从此,他发奋读书,中进士后,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出任湖南新田县知县。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揭凤喈初到新田,受理第一桩罗氏人命案时,他细心审理,明察案情,准确量刑。士民见他年轻精明,十分佩服。  新田县地处偏僻、贫困,读书人少,该县是瑶族聚居区,揭凤喈一改过去历任县官歧视瑶民政策,处处为瑶民着想,促进了民族团结。他捐俸银,带头集资建书院,鼓励少数民族青年读书上进。数年后,该县秀才张荣组终中举出任内阁中书。  揭在新田任职8年,欲调任他县时,新田县长者、名绅联名上书要求他留任,未获准。离任时,新田乡民、官绅为揭饯行,相送十余华里才依依相别。  道光四年(1824年)揭凤喈调任柳州宜章知县,任中他细心察访查证,处理许多盗窃悬案,并能惩首恶以教育胁从,使盗窃之风渐息。他还兴学重教,使文风日盛,获科第者日众。道光七年(1827年),揭凤喈60寿庆,不但宜章士民为他祝寿,新田县士民也派代表不远数百里前来祝贺,他们对宜章人说:“揭知县,吾辈贤父母也,贵县有福而得之耶。”  揭凤喈文才很好,评议文章很有见地。戌寅、己卯、壬午、乙酉年的乡试都是他任帘官。湖南许多名士出自他门下,在湖南享有盛誉。  道光八年(1828年),揭辞官归里。宜章人为表示怀念崇敬之情,报请获准将凤喈禄位奉祀于名宦祠。  揭凤喈乐于助人。他的同年学友陈祝龄在京会试时染疾,揭出钱延医精心调理,代洗衣被,以自己衣裤相送换用。陈祝龄病故后,揭凤喈出资收殓,运送其灵柩返乡;揭凤喈的舅父家贫,他出资为表弟完婚。  揭凤喈为官清廉,自奉节俭。破旧外衣补缀后作内衣。他不置产业,所积薪俸除留少数自用,其余全分赠叔伯兄弟中的贫困者。他严格教育子侄,勉励他们坚强自立。  道光年间,揭凤喈受孙制军之邀参加纂修省志。他看到《归化县志》百余年断编修,回县后即邀同辈人自费采访收集编修《归化县志》。  道光二十年(1840年),揭凤喈因病在家逝世,享年72岁。  罗联棠    罗联棠,字木晋恩,号竹淑,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殁于咸丰元年(1851年),享年63岁。盖洋镇桂林村大洋窠人。他从小聪明,记忆力超群。经史子集、百家诸书无不熟读,人称他为“罗书橱”。  学生时代,他喜开玩笑,一日与同学到一家染坊闲游,同学戏问:“你读书过目不忘,帐目也能背诵吗?”罗联棠接过帐本看一遍,若无其事地说“只要请一桌酒菜,原帐本保证重写出来。”同学同意照办。席间,取来笔墨,不到一小时,百余家帐主姓名、数目他全部能默写出,与原来丝毫不差,旁观者惊叹不已。  清嘉庆九年(1804年),罗联棠乡试中举人。福建省某总督知他学识渊博,聘他任省城福州鳌峰书院掌教。当时省中知名绅士不服,认为举人掌教省城最高学府不够资格。一时议论纷纷,他们建议以考试成绩择优录用。于是,广招榕城有才学的人士参与考试,联棠不但天文地理、经史典籍无所不通,甚至连佛经内容也全能解答,独占鳌头。主考和参加考者均十分诚服,最终由他出任鳌峰书院掌教。  道光八年(1828年),他参加重修《福建通志》,是17个编辑之一,为省志编纂作出贡献。  李世光    李世光,字绍前,号近亭。盖洋镇人,生卒年无考。世光幼年聪明好学,文章冠于同辈。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优等第一选拔会试,为相国董蔗林所器重,由董荐至京都在《四库全书》馆任誊录职7年。交游皆京城名士。  世光性至孝,笔墨所得,除留自己的膳食费外,其余寄回乡作赡养父母之需。  《四库全书》告成后,中丞孙永清知他书法、文章均好,留他为幕府,掌管奏章文牍工作。  当时战事多,世光随孙制府出征,在随军期间,他卧不解带,踞坐帐中,一切文书章奏,提笔立就。有时帐外多人立等,他仍心不乱,手不停书,笔笔无误,孙制府非常赞赏他的才干。  由于他不适应军旅生活,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弃军从政。历任江苏赣榆县知县,江宁府同知、海州州同、广西全州州同、来宾县知县、东蔺知县等职。赣榆县历来有人狡猾好讼,颠倒是非,以强欺弱。世光到任后,明察暗访,澄清事实,秉公处理了一桩桩久涉不清的悬案、冤案,狱囚人数渐减少,狡徒也慑而敛迹。好讼风气渐渐平息,老百姓得以安居,赣榆人均称颂世光功德。

1.《梅江夜话 福建省明溪县古代科举情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梅江夜话 福建省明溪县古代科举情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7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