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楚国由最初的“不与中国之号谥”逐步向“观中国之政”转变。楚国自楚武王之时起,由丹淅水流域进入江汉之间;自楚文王之时开始,楚国再从汉水流域北上通过方城进入中原争霸。整体看来,楚国在春秋时期的发展似乎一直处于不断对外扩张之中。但是实际上看来,楚国在春秋之时的对外扩张并不是铁板一块,其中包含有地域性的分野和时段性的分野。从地域性上来看,楚国的对外扩张中包含着对地理状况的充分利用以及对地缘形势的充分考量。

楚武王之初,楚国在丹淅水流域的群山之中,向东进入南阳盆地的道路被周王室所置的申、吕之师所阻挡。楚国需要找到一块较为平坦肥沃的土地作为立国之本,于是楚武王深入江汉之间进行开拓。且江汉之间各方国的规模与实力均不及中原各国,因此楚国进入江汉之间更容易获得立足。在江汉之间扎根之后,北上进中原就成为了下一目标。面对实力较强的中原各国,拥有一条可以进退自如的通道便成为了对外扩张的基础,方城道正与之符合。

中原各国尤其是齐国、晋国的争霸

楚国并未能完全占据优势,且多次在方城外受阻。因此,新的扩张线路便随之而生。楚国自淮水上游而下,以淮水和大别山北麓为依托进入江淮下游与吴国争霸。从时段性上来看,楚武王时期楚国致力于在江汉之间开拓;楚文王至楚康王时期楚国致力于在方城外的经营;楚成王至楚康王时期,楚国致力于淮水流域与长江下游的开拓。后两个时间段有重合的部分,其重合的时间部分也是方城路线与淮水路线的互补时期。

此外,后两个时间段均包含部分汉水流域的扩张线路,以及楚国西陲与秦国、周王室的路线。整体看来,楚国扩张线路的地域性与时段性特征也符合春秋形势的不断变化。楚武王开拓江汉之时,中原处于郑国小霸时期。楚文王出方城进中原之后,前赴后继的齐、晋包括短暂的宋分别称霸,楚国与之不断冲突。而至春秋后斯楚国在淮水流域与吴国争霸之时,中原各国也没有一国独霸,春秋战争的重点转向了江淮流域的楚吴争霸直至吴越相争,春秋时期也随之结束。

楚国在春秋时期扩张线路的研宄有如下意义:

1.借助楚国在这一时期对外扩张线路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反映春秋时期列国关系与形势的演进过程;2.对楚国对外战争和扩张线路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更深入地认识春秋时期楚国在地缘政治之下对外扩张策略的形成与变化,帮助我们正确勾勒楚国发展的全貌;3.通过对楚国这一时期对外战争中扩张线路和地名考辨的研宄,丰富并完善春秋时期楚国地理和楚国史的研宄;4.通过研究地形地貌对楚国扩张线路的影响,有助于分析地理因素在历史学研宄中的角色定位。

研究方法

1.对传世文献中的楚国有关部分进行编年整理,并详细分析,把握春秋时期楚国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线,解读楚国史中的重大事件,有利于把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特点。2.充分运用出土材料,去伪存真,对传世文献的内容进行补充与考订,运用到论文中。3.运用《左传》的各个版本对于地名的注释,和《水经注》、《汉书地理志》等后世地理文献对春秋时期楚国史事中的地名进行进一步的考辨。4.对现实中所涉及的楚国活动区域的地形地貌进行考察,并将其与文献中的地名和交通路线相结合,提出基于现实地貌的扩张线路的新观点。5.本学位论文中出现的地图以腾讯地图中的地形图为基础底稿,并根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对河流和其他各个地点进行绘制。

楚武王之前的楚国史

熊绎始封之前的楚国史楚国作为南方大国,虽然僻居江汉之地,距中原地区甚远,然而楚国先祖与中原并非毫无关联。可以明确地是,将楚国的历史上溯至祝融是毫无疑问的。《史记楚世家》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藜,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包山楚简中也有:“举祷楚先老僮、祝融、鬻熊各一胖“的说法。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也称:“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楚国因封国夔国不祭祀祝融和鬻熊而责备之,并在随后起兵灭夔国。由此可见,祝融在楚国人心目中是一位地位崇高且不可冒犯的先祖,楚国甚至可以以祭祀祝融之事为借口行征伐之实。《国语郑语》也云:“(楚)且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由此可见,祝融为楚之先祖是没有疑问的。祝融后代陆钟生子六人,“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其中第六子为季连,芈姓,乃是楚国的直系先祖。

祝融其后有八姓

“已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坛姓邬、郐、路、倡阳,曹姓邹、莒,皆为釆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闽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当涂说自汉代以来一直备受质疑,且当涂距离西周活动中心较远,也与楚人在西周时期的各项活动的地点相距甚远,基本已被学界所抛弃。而秭归说随着建国以来考古探索的不断进步也被抛弃。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秭归县以东约5公里的鲢鱼山一带发现了一处商周遗址。考古工作者一开始认为秭归县鲢鱼山就是楚都丹阳,但是随着更为详尽细致的考古工作的进行,秭归县以东的鲢鱼山遗址逐渐被认为是商代至西周时期鄂西地区一种与巴蜀文化关系密切的文化遗址,而不是楚都丹阳。

结语:

目前,丹淅说和枝江说都成为了丹阳地望的主流说法。石泉先生经过细致的考证,认为西周早中期的丹阳应该在丹江上游的今商县盆地,西周晚期迁徙到丹、淅一带。最后,鬻熊之时在丹淅,熊绎之时则迁至雎山和荆山之间的今湖北省南漳县附近。枝江说也被黄盛瑋先生逐步锁定在枝江与当阳一代的季家湖古城遗址。俞伟超先生也认同枝江说,并认为“熊绎辟在荆山”的“荆山”应该是当阳至枝江一代的平原地区。近年来,随着简牍研宄的深入丹淅说越来越被更多地人所接受。当然,楚都丹阳地望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更多新材料的出现。

1.《菲雯说历史 楚国之初,汉水流域的扩张线路如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菲雯说历史 楚国之初,汉水流域的扩张线路如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8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