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东北地区以其丰饶的土地资源孕育了众多强大的少数族群。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入主中原建立正统王朝的少数族群,其中大部分竟然都来源于东北各族系,十六国时期建立前燕后燕的慕容鲜卑、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开创辽国的契丹、脱胎于室韦并建立强盛元朝的蒙古族,皆隶属于东胡族系;而建立金朝的女真族、以及建立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满族,则隶属于肃慎族系。除此之外,还有盛极一时的扶余国、高句丽、渤海国。以东北一隅之地诞生出这般多的强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同样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隋唐时期对于上述盛极一时的东北族群,似乎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沉寂期”。

其前代的鲜卑、后世的辽金都有与汉族政权分庭抗礼的经历,而隋唐时期的各族群看起来却并没有建立煊赫的强大政权,而是选择在隋唐中前期以内附和助讨的形式与唐朝保持一种良好合作的关系。过去的学者研究东北史也多以经济文化交流史和单纯的东北地方研究作为切入点。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隋唐时期东北族群的助讨行为做一番细致梳理和深入研究,为中国东北史和唐代民族关系史从另一个侧面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而分析隋唐王朝对东北地区的经略政策,以及分析东北族群在这段所谓的“沉寂期”是否是一种通过助讨完成的韬光养晦。

助讨的历史溯源

助讨也被称为“助国讨伐”,引用自《册府元龟》中的卷九百七十三“外臣部·助国讨伐”,在汉族士大夫眼中,少数族群长于战事,对于中原王朝统治者而言,要利用少数族群善战的特点使其内部陷入攻伐,从而来维护自己作为宗主国的稳固地位。 对《册府元龟·外臣部·助国讨伐》进行梳理,该卷记录了从武王伐纣至后晋天福年间共 88 次少数族群给予中原王朝军事援助的历史事件,当然历史上实际上的帮助次数远远不止于此。《册府元龟》中对助讨现象的记载虽然是从西周开始,但在西汉前的记载仅有牧野之战一例,大规模的记载是从汉高祖刘邦受封汉王后进军关中开始的,在对这些事件的归类中,可以分析得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助讨的类型,依笔者愚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合作型和内附型。 合作型为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即参与助讨的族群有着自己的政治独立性,和中原王朝的关系处于一种半依附或不依附的状态,多为中原王朝的藩属,邻国,其领土并不纳入中原王朝疆土范围内。双方出于利益进行合作,少数族群派遣军队配合中原王朝进行军事行动。其中南匈奴属于汉朝派遣匈奴中郎将进行监护,半依附于汉朝。扶余与汉朝只有朝贡关系并无从属关系,不依附与汉朝。内附型指参与助讨的少数族群曾由于避难或被吞并等因素,处于中原王朝的行政管理之下,政治上不独立。

其居所在中原王朝所属的州郡县内,但仍保持了族群的独立性和组织性。对中原王朝负有经济和军事上的义务,这类族群参与助讨往往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其中氐族人居住在汉朝境内的武都郡,护羌校尉驻凉州,负责镇压治下羌族叛乱,可见氐、羌二族在当时皆臣属于东汉。助讨时由本族豪强组织,配合中原王朝军队的军事行动,无论是主动出兵或被动征调,这些内附族群的助讨都是带有一定的义务性质的。 其次,少数族群助讨所服务的对象通常是大一统王朝。在唐代及之前的记录中,少数族群对非统一王朝的助讨仅有四例。

曹魏一例,刘宋一例,北魏两例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原王朝在统一情况下所获得的少数族群的军事援助,要远多于分裂状态下地方政权所获得的。如果说单单是宋人认为只有大一统王朝的助讨势力有资格被记入《册府元龟》的话,或可备一说,但笔者翻阅《魏书》《北史》《北齐书》等作品,其中对少数族群的军事援助记录少之又少,反观两唐书对少数族群助讨的记载,可谓数不胜数。 最后,助讨这件事的作用,除一方面是为了得到切实的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则是要是维持中原王朝作为宗主国或华夏正统的尊崇地位。因此,少数族群有时只需做出恭顺的姿态,亦被视为“助讨”。

由此可见助讨往往是一个双向获利的交易,中原王朝在获得少数族群军事援助的同时也相当于获得了这些族群对于自己正统地位的认可,少数族群在给予援助时同时也能够受到中原王朝的重视,青睐或嘉奖,而这些来自于所谓上国的嘉奖可以转化成政治资本,以便未来之用。 本节对《册府元龟》中隋唐及前代的助国讨伐事例做了梳理和分析归类。在此基础上,能够对隋唐时期东北族群的助讨现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分析。

隋唐时期东北少数族群

东北史学家金毓黼在其著作《东北通史》中提出了东北四大族系的概念,即汉族,肃慎族系,东胡族系和秽貊族系,其中肃慎,东胡和秽貊都为非汉族群,自春秋战国以来便在东北地区繁衍发展,其中肃慎族系居于较北方地区,气候苦寒,是渔猎民族,东胡族系居于东北西部的草原地带,以游牧经济为主,秽貊族系占据了南部较为温暖的丘陵平原地带,是半农耕民族,从东汉开始的五百多年间,几大族群不断变化发展,到隋朝建立,在中国东北地区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几大势力,分别是高句丽,契丹-奚和靺鞨。同时在东北地区周边,还有蒙古高原上的突厥以及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对东北局势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句丽是自西汉便于辽东地区建立政权的古老民族。关于高句丽的族源目前学界较具信服力的有秽貊说和东夷说。高句丽建国之后便迅速走向了武力扩张的道路,从西汉至隋朝,高句丽由辽东一隅发展为地跨朝鲜半岛、吉林、辽东半岛的庞大国家,并高度吸收汉文化,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强国。在隋唐两代的历史上,成为了中原王朝的重要对手,期间多次出兵干预中原王朝事务,如北魏讨伐北燕时劫救走冯弘、隋朝建立后又支持营州的高宝宁割据自立。这些举动背后显露的是作为东北地区大国与中原王朝难以调和的政治矛盾,并且这种矛盾贯穿了隋唐两代,又因此引发了许多其他的政治民族问题。

结语:

靺鞨,根据史料记载,其先世是肃慎,后演化为挹娄、勿吉至隋唐时期称为靺鞨再到宋代的女真一脉相承下来。靺鞨并不是单一的族群,隋唐时期靺鞨共分七部,即粟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黑水部、白山部。散布于从吉林到黑龙江以北的广袤土地,在七部中,粟末部,黑水部和白山部与中原王朝的交往甚密,也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 粟末部靺鞨自勿吉演化而来,位于今松花江流域。到隋代时,粟末靺鞨拥兵数千,常与相邻的高句丽交战,是靺鞨族群中较为强悍的一部,但粟末部并不是一个内部稳固的部族,其下又可继续分为各小部落。唐朝建立后粟末酋长突地稽率部内附屡立战功,其子李谨行继任燕国公,率麾下靺鞨兵东征西讨。营州契丹之乱时随酋长乞四比羽趁机东归,并与大祚荣部联合于东牟山建立渤海国。

1.《份额说历史 隋唐时期东北少数族群,包括哪些人群?》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份额说历史 隋唐时期东北少数族群,包括哪些人群?》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