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宰相这一职位,虽然多次变更名称,但实际上,都是存在的。

秦朝和汉朝,文官之长是丞相;隋唐时,三省长官中的尚书令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宋代摇身一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了宰相;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废除了宰相制度,但是后来的“内阁大学士”实际拥有了相权;清代时,“军机处大臣”中的“领班大臣”是大臣中的一把手。

这两千年的宰相演变简史,看起来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但其实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不过“制衡”二字而已。

比如,尚书一开始是一个很小的官职,是给皇帝管理书籍的“小书童”,秦代和汉代其实有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与尚书,分别是替皇帝管理帽子、衣服、饮食、沐浴、家具、书籍等一些小事的,是级别很低做日常琐事的小官员、“服务员”。

但是渐渐地,皇帝觉得宰相权力太大了,于是便想搞制约和分权,开始提拔尚书,让他发表意见,尚书虽然级别很低,但是因为接近最高统治者,所以地位很高,渐渐权力也就大了起来。

到了唐朝,皇帝又感觉“尚书令”的权力太大了,于是,搞三省六部制,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相互制衡,这样似乎就万事大吉了,可是,三省中的尚书省一把手又一家独大。于是为了分权,到了宋朝,皇帝搞了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或平章),但权力渐大之后,又演变为新的宰相。

明朝初建,因为丞相胡惟庸之案,朱元璋索性来了个大清算,废除宰相制度,将皇权增加到最大,哪怕每天要批阅无数奏折,辛苦异常。但后来的皇帝,不像朱元璋那么吃苦耐劳,顶不住了,于是提拔大学士,让大学士先给个意见,然后再朱批敲定。大学士都是正五品,是小官,可就像最初的尚书一样,小官只要接近了皇权核心,也变成了拥有宰相权力的大官。

所以明代后来,虽然名义上没有宰相,但是像严嵩、张居正那样的大学士,却又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乃至权相,因为他们实际权力毕竟太大了。

清朝,雍正帝又建立了一个新的秘书班子,叫“军机处”,用这样一个临时机构,来架空内阁大学士,于是渐渐地军机处又成了新的宰相机构,军机大臣成为大臣群体之首,一直到清朝末年,几乎都是如此。

秦朝以法家为主,法家以集权作为指导方向,秦始皇更是搞集权的第一人,但他也知道,什么的都抓,太累了,所以搞了个“三权分立”。但秦始皇的三权分立,不是西方的那种,西方的三权分立是为了制约最高权力,而秦始皇的三权分立,是为了保护最高权力不受挑战。

汉代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骨子里,却是融合了法家的儒家,是主张最高权力皇权一家独大的儒家,而历代的皇帝,也都学习秦始皇,搞制衡和防范,因此两千年的封建宰相史,说白了,不过都是在修修补补秦始皇的那一套而已。

1.《读书分享与推荐 1000字简说中国宰相更迭史:为什么宰相总是换名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读书分享与推荐 1000字简说中国宰相更迭史:为什么宰相总是换名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8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