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廷杖是特殊的刑法,官员在朝堂之上犯错误或是讲话冲撞了天子,皇帝就会于殿堂之中进行处罚。明太祖登基,将“重典吏治”作为基本国策,廷杖就是朱元璋针对官员的一种制度,但在当时明朝的律典之中,却没有对廷杖有相关的明文规定,属于皇帝的“私人家法”。

明朝时期有专门的刑部执掌律法,主要的职责便是掌管明朝律法,朝堂出现廷杖主要是统治者为了更好的掌控朝堂和权利,刑部无权参与关于廷杖的刑法,全程都是有皇帝一个人管辖,追究其出现的原因,无非就是为了更好的维护皇权,把朝堂控制在皇室手中。

一、廷杖的出现到结束

说起明代官场的制度,除了宦官的出现,廷杖制度的出现也引人注目。皇室为了统治自己的江山,巩固皇权,更好的约束官员,实施廷杖制度。因为刑法过于严厉,犯小错的官员不能交于刑部处理,于是就把廷杖制度和刑法并列,只是并未登记在册,这一制度的法令者只能是朝堂最高的统治者。

1.廷杖的出现

廷杖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曾有人考证说:“撞郎之事始于汉明”,可见历史中对官员实施廷杖之法的并不是寥寥几人。

隋文帝坐朝时期,常因心情不好而惩治官员,很多官员曾经加以劝解,效果甚微,这一切都始于隋文帝生性多疑所致。

唐玄宗时期,也曾出现过在朝堂之上责罚官员的场景。

元代时期,廷杖开始广泛地被使用,后宫开始出现廷杖责罚便是始于这个时期,廷杖的责罚也不再只针对官员,其他人也会被皇帝下令施于廷杖之刑。

2.廷杖制度的完善

为何会说廷杖制度始于明朝呢?虽然并未被当时的律法记录在册,但廷杖的制度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讲,更多的完善,形成了一种体系。

明太宗将廷杖制度搬至朝堂,第一次廷杖的刑法被记录在册。由于当时的明朝刚建立,百废待兴,明太宗使用廷杖的力度并不大。直到万历时期,廷杖制度再一次被搬至台面,由于统治者的懈怠,宦官开始参与朝政,只要谏言的内容惹怒皇帝,便会被处于廷杖之刑。

总之,明代中期的廷杖制度比之前更为严厉,被惩处官员的规模很大,所以比起其他朝代制度更为完善。

3.廷杖的结束

明朝后期,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大肆使用廷杖会给朝堂带来动荡,让很多官员有话不敢说出口,忠良为了免受责罚,不再直言进谏,于是对廷杖制度的使用逐渐减少。明代末期,皇帝开始不理朝政,甚至十几年都不过问朝堂之中的事务,对于直言进谏的官员更是不予理会,政治国事也不闻不问,这一制度逐渐没落,无人使用。

但这并不是廷杖这一刑法到此结束,后来廷杖之刑仍然被使用,使用次数减少,使用的对象不只是朝堂大臣,被廷杖责罚的人群更为广泛。

二、廷杖制度的作用

设立刑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社会制度,让明代时期的人都可以遵从当时社会的法律,那么皇帝为何又要制定廷杖惩罚呢?众所周知,刑部的刑法很多都是上不得台面的,而朝堂又是非常正式的议事场所,自然不可能用刑部的刑法来处罚官员,廷杖制度便应时而生。

1.当做“家法”处罚大臣

大臣做错事情或者说错话时,自然不能用刑部对付罪犯的刑法对待大臣,目的是为了处罚而不是为了逼供,既然是“家法”,那么皇帝对臣子的处罚,只会让更多的臣子觉得皇帝对子民爱戴有加,让大臣在被处罚的时候仍然对皇帝心怀感激。

第一位被处于“家法”的大臣,是刑部主事茹太素,他的奏章之中出现了一句话:“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腐俗率”。这一句话令明太祖龙颜大怒,身为统治者,自然不能容忍,贤良难寻,如果交于刑部,可能会损失一个忠良,所以明太祖便命人对其实施了廷杖,既能保住他的性命,也能够保住皇室的威严,从那之后,廷杖制度便成了皇帝的“家法”。

2.廷杖刑法并不经常出现

廷杖制度的出现,让当时明朝的法律一度达到了完整的体系,官僚犯下重大过失,一般都是交于刑部去进行清查,审问到判决。官员出现轻微过错,动用刑部,得不偿失,如果再专门设置一个针对官僚的部门,势必会让朝堂增加支出,更加得不偿失。

明代时期,廷杖出现屈指可数,并未形成常态,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统治者并不是一个滥用私刑之人,很多官员的谏言明太祖都会考量。每一次实施廷杖,不仅能够对文武官员形成一种震慑,还能够保证皇权的威严不被亵渎,让官员对下一次的谏言有更多的思虑。

在明太宗时期,廷杖制度有很明显积极的作用,到了明武宗时期,廷杖的实施规模大了很多,甚至出现了伤亡的事件。此次事件事出有因,明武宗想要南巡,官员极力谏言阻止,皇帝一怒之下,十一人血溅朝堂,这也是廷杖制度下伤亡最多的一次。

3.大臣以受过廷杖为荣

廷杖说白了就是打犯人的屁股,对于男子来说,这是一种侮辱,但是当时明朝的官员却以被执行廷杖为荣。

廷杖,那是当时明代朝堂之上才有的刑法,大臣们都是国家的官员,除了统治者之外,谁能够对他们实施处罚呢?所以说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讲,能够被打廷杖,也是无上的荣光。

这就和当时朝堂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官员在直谏时,言语措辞过于激烈,让皇帝生气,才会命人施于廷杖之罚,也说明了此人在皇帝眼中占有重要位置,不舍得交于刑部处罚,又不能平息心中怒火,故而朝堂之中才会出现:“把他拉出去重打多少大板。”

三、廷杖出现对明代政治的影响

廷杖的出现对当时明代的政治影响很深远,明太宗也并未想到,一开始实行廷杖制度,既能维护皇室威严,又能让一些直言进谏话术却让人难以接受的忠臣吃点苦头,到明朝中后期,廷杖制度带给政治的影响,很多都是不积极的,让人难以置信。

1.对政治的正面影响

明太宗刚建立明朝时期,农业,商业都等着皇帝下令去整修,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的意见更是层出不穷。很多官员在觐见之时,会抒发己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建议都可以采纳,有些官员的说的话更是让皇帝难以接受,导致龙颜大怒。

对忠臣又不能使用刑部的律法,故而会处以当众廷杖。久而久之,部分大臣被杖责之后,发现可以提高自己的官场的名声,得到其他同僚的仰慕,以被惩罚是以为荣,认为是皇帝对他们的厚爱,对皇帝更是忠心耿耿,有好的建议也会当着皇帝的面直接讲出,让统治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官员心中所想,对政治的稳定产生很多正面的影响。

这也成为了文武百官和统治者之间的粘合剂,在皇帝英明的带领下,百官谏言,统治者采纳,稳定朝堂,社稷兴旺,国泰民安。

2.对政治的负面影响

很明显,廷杖在明朝前期是属于积极的性质,但是到明代中后期时,给当时的政治带来了很恶劣的影响。

廷杖制度大大促进了皇权的膨胀,让统治者有了天下尽属于一人的错觉。皇帝利用廷杖带来的威势为所欲为,只要臣子的谏言不合心意,便会对其施以刑法,朝中大臣因此诚惶诚恐

是否处罚全凭皇帝的心情,根本没有一个确切的规章制度来实施这个制度,属于皇帝的私人“家法”,与当时刑部明文规定的律法相差甚远。

当统治者是一位暴戾的皇帝时,这一规章制度便不再有积极的作用,而是成为了一种真正的刑法,历史中被杖毙的官员不在少数,经历一次又一次廷杖处罚的实施,君臣之间开始丧失最起码的信任,士大夫与皇帝的隔阂越来越多,一种是对独权专制的不满,另一位则是对臣子的猜疑。

明代后期,士大夫们在这种皇权的威势下,有苦难言,很多好的建议也不敢当着皇帝的面提出,在强大的皇权面前,他们唯有选择屈服。因此士大夫的地位开始急剧下降,对朝堂的热情也不复以往,政治开始走向下坡路。

再加上后期皇帝不理政务,宦官专权,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通过很多下作的手段,借用廷杖制度产出异己,为宦官行事带来了诸多便利,加速了明朝的动乱。

总结

从一开始的“粘合剂”到后来君臣离心额“催化剂”,说到底,廷杖制度也不过是皇帝为了维护皇权的工具,在不同领导人的带领下,同一个制度带来的政治影响却是完全不同的,不管是哪一个方向,这其实都是一种刑罚。

历史的朝堂之中从来不缺少直言之士,唐朝时期的魏征,直言不讳,却甚得李世民的赏识;商朝时期的比干,却落得惨痛的下场,这便是不同的统治者在接受臣子建议时的不同处理方式。

廷杖之刑贯穿中国古史,被殃及之人数不胜数,从许多历史的野史中都能够找到廷杖刑罚的身影,对后世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

1.《一曲断琴弦 明代廷杖是皇帝的“私人家法”,大臣以受过廷杖为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曲断琴弦 明代廷杖是皇帝的“私人家法”,大臣以受过廷杖为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