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张飞

在小说和戏曲这两种通俗文艺的广泛传播中,三国故事深入人心,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对三国的主要人物能如数家珍,张飞就是众多三国名人当中最受大家喜爱的一个。然而张飞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却十分简单:鲁莽、暴躁、勇猛。除此之外似乎并无多少可圈可点之处。那么,张飞作为历史名人的真实面目是否如此,这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三国志》中没有对张飞性格的明确记载,这也是史传的传统。历史一般不会直接关注人物的性格,它的焦点是历史事件,因此历史人物的性格也只能通过他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张飞的言行可以用“威猛”来概括,他的威猛行动,首先当然是体现在两军对阵之时。

张飞的形象

张飞圆睁双目,独骑横矛,气势雄浑逼人,言辞刚绝,其形其声,似有形物,触手可及。张飞流芳千古的战将风采,在这一喝之中也被历史定格,成为勇、猛的象征,成为人们久久追思的神来之形。《三国志》对张飞的记述当是最能令我们信服的,寥寥几字尽显张飞的英雄精神。除了张飞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外,我们也可从蜀汉集团的对立面看他们对张飞的评价。魏程昱说:“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吴周瑜言:“刘备以枭雄之姿,而兼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曹魏集团大多数谋士认为刘备逃奔荆州时必被孙权杀害,只有程昱通过对天下形势及刘关张三人能力的准确把握,才使他发出上述言论。

熊虎之将

他对关、张二人的勇武做了很高的评价,称他们为“万人敌”。周瑜称二人为“熊虎之将”,也是对关张二人勇武的肯定。从对手口中得到的评价,应当不会有虚夸的成分,张飞和关羽的勇猛是据实可靠的。另外,《傅子》说:“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敌……”。这也可作为一个旁证参考。又,刘备创业之始兵力缺乏,手下可以依靠的大将仅关羽、张飞二人,后来才有了赵云、马超、黄忠等。刘备以此二人和天下各路诸侯相抗衡,并能保持实力慢慢发展,最终夺得一席之地,其间更能显出关、张的英勇,这也是《三国志》评价他们为“雄壮威猛”、“万人敌”的基本依据。

张飞的勇猛

综合史料,可以看出张飞的勇猛不是一般的勇猛,而是超群的,因此为当时各方所公认,独断长阪坡可作为“万人敌”的注脚。张飞的勇猛虽和当时纷乱的战争环境有关,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其自身勇猛性格的一种外在表现。与此相联系的是他性格中的另一个侧面:简单暴躁。“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挞健儿,而令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这段记载很明确,张飞把“刑杀”当作家常便饭,鞭挞属下的行为时时出现。他这种对待属下的态度和行为应当是他处理事情的主要方式。从张飞最后被刺来看,刘备对他的劝诫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

《三国志·魏书》中的张飞

除此之外,《三国志·魏书》卷三注引《献帝传》谓:“飞劝(秦)宜禄从之,宜禄从之数里,悔,欲还,飞杀之。”张飞劝秦宜禄加入自己的军事集团,这在战争时期可以扩大己方的实力。但对方是否愿意跟从,应由其本人来决定。秦宜禄跟从与脱离刘备集团的行为,皆是他个人的选择。张飞却不能接受这种行为,直接处死了对方。与张飞本传中先主劝诫他的言语相对应,我们可以得知,张飞是一个行事简单、粗暴,心胸狭窄的人物。在他的性格特征中,突显出来的是他的暴躁。伐吴之时,张飞遭到帐下张达、范强的杀害,亦是他这种性格对属下暴苛无恩的结果。

“私义”

作为“私义”的刘关张“桃园结义”,虽是三国文学的创造,但却有一定的历史真实为根据。他们所处的三国时代,继承了前代积累的各种思想又继续·95·发展着这些思想。这个时期“义”的内涵也是广泛发展且十分复杂和细微,在张飞身上有着具体体现。张飞与刘备、关羽之间的聚合就是儒家关于“义”的标准的完美体现,兄良、弟恭,宁死也不肯负“义”。除了这方面的基本要求之外,他们作为从下层阶级中成长起来的团体,又带有很明显的下层社会的思想。一诺千金的信义,成为他们信守的原则和紧密团结的向心力。三人的聚合,情同手足,追求的是平等互利、不分贫贱,代表着下层小生产者的朴素愿望。

张飞的忠义

在这种“义”的要求下,关、张二人自起兵之初就对刘备誓死相随,从无二心。即使有一时的失利,也不能改变他们共同的心意。如建安五年,曹操东征,擒获关羽,致使张飞下落不明,刘备投奔袁绍。在三人重新会合之前,张飞此段时期的经历在正史中没有记载。张飞这段经历的空白,使得后人在张飞故事的传播中有了更自由的创造空间,也就有了后世戏曲小说中的著名故事———古城聚义。从正史的各项记载中,我们知道张飞除此之外,其余时间一直都追随着刘备。张飞如此,关羽也是如此。关羽被困曹营时,曹操待他甚厚。

张飞的“义”

然而关羽却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虽受曹操大恩,他却不会违背“义”而离开刘备。三人所做的一切决定和行动都有他们共同的原则,这就是“义”。“义”是联结和约束他们的纽带。在义的约束下,他们从分到合,三位一体,个人的表现共同构成了他们这个小的集团。张飞的“义”在这个方面也就融进了这个小集团的“义”,小集团内部共同的“义”就成了张飞的“义”。

刘备对张飞更加关心

刘备对张飞可能更加关心,经常规劝他不可“刑杀过差”和鞭挞士卒,但正如上文所说张飞根本就没有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及张飞被其属下所害,刘备本来就要为关羽报仇的决心更加坚定,虽有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谏和明知有碍“联吴抗曹”的国家发展大计也不能够改变他的心意。三人之间的个人情感之义已有凌驾于国家大义之实。刘备与关、张二人的亲密关系,尚有一旁证。诸葛亮的介入,使三人之间亲密的情感关系产生了波动,引起了关羽和张飞的不满。刘备为了政治理想而采取一种接纳外人的行为,对关、张二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结语

关、张对诸葛亮的态度就可以完全说明他们三人的情感联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但这并没有改变他们之间的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而诸葛亮也并没有完全融入他们的小集团当中。刘备东征孙权欲为关羽报仇,不料却大败而归。诸葛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诸葛亮此语,有对法正的追思,有对起兵失利的惋惜。我们从他的话语中也可知道,他肯定有过劝诫先主不可东征的经历,从中可知诸葛亮对刘备的影响力远不如关羽、张飞二人。正因为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情感因素的投入,使“义”在这里表现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依赖。这种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团结关系在人们的心灵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后世出现了“桃园三结义”的美丽传说,有了人们对这种团结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1.《小珊珊讲历史 三国乱世之,历史人物张飞的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小珊珊讲历史 三国乱世之,历史人物张飞的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9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