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曾经学习过“孔融让梨”这则故事,孔融父亲的朋友送了他们一盘梨,父亲将这些梨分给这些孩子。在选梨的过程中,孔融直接拿起了最小的梨,将剩下的梨按年龄的大小分给自己的兄弟。当时孔融表示,自己小因此拿的梨也小,而哥哥们年纪大,所以需要拿大一点的梨。他的父亲对他自己拿最小的梨表示不理解。他却道,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需要谦让比自己年龄更小的弟弟。
长期以来,这则故事一直教育我们要懂得谦让,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也普遍赞扬着孔融的行为。在国人的眼中,孔融的行为是一种美德,但是,西方人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孔融的行为是绝对的反面教材,这是为什么呢?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其实在西方,“孔融让梨”这则故事同样出名,最经典的一个例子就是哈佛的一个教授曾经让自己的学生就“孔融让梨”这个行为表述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大部分的眼中,孔融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并非如他所说是为了谦让,实际上他就是为了讨得自己父亲的欢心,才会有这样一场表演。
为什么相同的行为,在不同的眼里有这完全不一样的动机呢?西方的人认为孔融这样的行为是一种竞争中的“阴招”,他们并不喜欢这样的做法,更不建议别人去学习孔融的做法。
而在国人看来,孔融这样的行为却是谦让,尊重自己的兄长,爱护自己的弟弟,这样的行为值得我们去学习。那么,哪一种观点才是正确的呢?
认真想来,西方的观点追究的是孔融让梨这个行为背后的目的,但是这个目的显然孔融是不会说出口的。而我们看到的确实孔融的行为,不论孔融的目的是什么,但是他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谦让行为,这是无须否认的。而此时的孔融是一名四岁的小童,能够忍住自己心中的欲望,本身就已经是一件非常厉害的事情了。
孔融在“作秀”?
为什么美国的学生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呢?在他们的眼中,谦让或许是一件好事,但是一个四岁的小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这样,是否会过于讨好别人,而让自己失去了个性呢?
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在他们看来孔融的行为就是一场作秀。哪怕孔融只是一个四岁的小孩子,但是作为一个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的小孩子,却这样圆滑的处理人际交往的事情,这与主流的价值观念并不相符。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更加倾向于展示自我,以自己的实力去赢得自己想要的一切,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也就是所谓的“丛林法则”。在他们看来,该出手的时候就应该出手,该表现的时候就应该表现。
这其实跟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倡导的儒家思想是有很大差异的。
论迹不轮心
古人说:论迹不论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对于一个人的评判标准。
很多事情本该就是这样的,谁能保证一定能够看得出某个人的内心想的是阳穿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行为判断这个人是不是一个好人。纵使一个人的内心拥有再多的欲望和邪恶,但是终其一生都未曾做过一件坏事,一直都是行善积德,那么还能说这个人是坏人么?
常有人说“只是好心办了坏事”,但是对于那些被坏了事的人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恶行”,然而为了所谓的好心,他需要笑嘻嘻的忍下自己的怒意,原谅犯了错的人,甚至还要感谢他的帮忙。
古代那么多的昏君、暴君,难到他们的初衷就是为了成为昏君或者是暴君吗?可定有很多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就以隋炀帝杨广为例,他的行为在后世看来确实意义深远,但是真能改变他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就是暴君的事实吗?难道杨广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亡国吗?他为了成为帝王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相信他的抱负一定是巨大的,但是他的行为对于当朝的百姓,就是一种灾难。
孔融的初心是什么并不重要,他确实言行如一,说到做到,这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至于孔融的行为是发自内心还是“作秀”其实并不重要。毕竟孔融一直为我们夸赞、倡导的“谦让”是一种行为,而非是内心的一种想法。
结语
中国更加注重“集体”和“团结”,而西方则更加讲究“个人主义”,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对孔融让梨的行为有这样两极分化的评价。
西方人之所以无法理解这种内涵,或许只是因为他们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儒家文化并不了解,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相信也许在未来某一日,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可以影响到全世界。
1.《观史不语 象征中国美德的“孔融让梨”,在西方竟是反面教材,原因为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观史不语 象征中国美德的“孔融让梨”,在西方竟是反面教材,原因为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5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