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是古代的一个符号,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后天而得,也就是对国家或民族有贡献的大臣,比如说韩信。这种只是极少数,大部分是第二种,也就是皇子、皇帝的兄弟。若说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地主,那么王爷就像是大地主手下的小地主,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他们的生活条件很好,只要王朝不灭,过的都是贵族的日子。

然而皇权之下无血亲,王爷们是否有生出不该有的心思,他们自己心里知道。皇帝却不知道,皇帝是天底下猜忌心最重的人,即使王爷们没表现出异心也会多加猜忌。为避免出现叛逆篡位的事,各朝各代那都是想尽了办法,明清在这点上可谓是有截然不同的做法。明朝统治者不准王爷进京,清朝统治者不准王爷离京,那么谁的做法更高明呢?

明朝对待王爷前后有两种做法,这两种做法的分界线是靖难之役,前期的待遇是十分好的。朱元璋从小吃足了苦头,建立明朝后,便下令他的子孙都由国家包养起来。简单来说就是他的子孙,一生下来,就可以吃喝不愁。如此之举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便是明代后期,有几十万从不从事生产只靠国家供养的朱家子孙。

当然这是后话了,从这便可看出朱元璋对子孙那是极好的,自然给予的权利也就比较多。明代早期的亲王既管军政又管经济,手下都配有文武二相,王府亲兵多达一万五六。权利给的太大,继朱元璋后上位的皇帝朱允炆不乐意了,怕他的这些叔叔们起来造反。想要削藩,操之过急,反而把燕王朱棣给逼急了。

朱棣颇有军事指挥才能,也运气够好,竟然成了唯一以藩王之身篡位成功的皇帝。他以亲王身份夺得天下,明白亲王手里握有兵权的威胁性,于是发布一系列命令剥夺亲王的军政权。永乐之后,亲王没有参政权利,王府所在的城市就是亲王的一大监狱。甚至没有朝廷的允许,亲王连出城扫墓都不行,唯一有的便是吃喝不愁。

清朝与明朝做法不同,他们要求王爷们不准出京,只安置在京城之中。采用隔代降爵的方式,除去十二位铁帽子王之外,其余王爷的爵位到子孙手里会不断下降等级。这相当于减轻了财政负担,但由于王爷们都在京城,清朝前期立储制度又公开化。导致了诸王之间相互斗争,爆发九子夺嫡,堪称历史上最惨烈的夺嫡事件。

历经此事的雍正心寒不已,为了避免在京城的王爷再度争权夺利,遂改善秘密立储制度。这才避免了皇子之间为夺取皇位而发生残酷争斗,对稳定政局具有一定作用,那么明清对王爷的做法谁更高明一些呢?从中央政权稳定的角度来看,还是清朝的做法更加聪明一些,且清廷的做法本身就是基于明朝教训上总结出来的。

明朝虽然在永乐之后对诸王多有限制,乃至人身自由,可王爷们到底不在天子眼皮子底下。有自己的一片小领域,还是能造反的,朱棣就不说了。明武宗年间的宁王朱宸濠、安化王朱寘鐇,虽然时间不长久,但都发动过叛乱。可见将诸王分封至各地不准入京城,这个做法本身是不太安全的,若是再养出个朱棣哭都来不及。

当然这一举动有一个好处,那便是明朝灭亡后,各地的王室血脉还可另立延续。比如说崇祯自缢后,明朝各地的宗室便建立了南明政权,续了数十年命。可惜的是南明的诸王谁都不服谁,清军在前还起内讧,结果是明朝彻底灭亡。

反观清朝,实施这一制度,两百余年间从未受过皇室内乱的困扰。对清廷造成威胁的,大多来自外部威胁,比如说吴三桂叛乱和太平天国起义,临到头逼迫清帝退位的袁世凯也算是个外人。清皇室内部在这些年中,面对危机,还显得比较团结。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1.《有知社 明朝皇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离京,你觉得哪种做法高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有知社 明朝皇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离京,你觉得哪种做法高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0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