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1657期)

陈毅之所以能在战将如云的共和国元勋中“突出重围”,最终跻身“十大元帅”,同赫赫有名的上海战役有重大关系;他之所以能成为新中国首任上海市长,也跟上海战役有大关系。

做为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的一位著名将领,陈毅一生战功无数,参与指挥了多场著名大战,最著名的有黄桥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河战役和上海战役等,这四大战役都很重要,不过最突出的还是上海战役。

相对来说,黄桥战役规模较小,敌我双方投入兵力才2万多人;而淮海战役尽管规模最大,双方兵力超过百万,但其有“集体”指挥的性质,至少包括“刘、邓”“陈、粟”和谭震林等五位重要指挥官,相对来说,刘伯承的责任更大;而孟良崮战役和上海战役相比,双方参战兵力上规模相当;孟良崮战役尽管难度很大,面对的是国民党王牌部队,“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但历时很短,仅有四天。

再来看上海战役,它同黄桥战役、孟良崮战役一样,都是由陈毅和粟裕两位老搭档指挥的,陈毅自然都是负首责。此战双方都投入了众多兵力,我方是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主力近30万人,敌方也投入了20多万兵力。最终,我军耗时15天(1949年5月12日到27日),歼敌15.3万人,取得辉煌胜利,但也付出了伤亡3万余人的沉痛代价。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伤亡是巨大的。因为上海战役是包含在渡江战役中的,而整个渡江战役,还包括解放南京、武汉,解放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福建等数省的大部分地区,这些战役基本上是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全部算下来才总共伤亡6万人,而仅上海战役就占一半!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上海战役的难度特别大。它不像其他战役,主要在野外进行,这是一次艰巨的“城市攻坚战”。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当时就有600万人口,还有不少外国侨民;也是最发达的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聚集了许多大工厂大企业,市内有许多高大而坚固的高楼大厦。所以不能像在人烟稀少的地方那样随便打,你必须保护数百万人口的生命,以及一座城的巨大的工商业财富。当时南京、北平都已解放,上海成了国民党军最后的希望,主要布防的是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的6个军,包括20个师的重兵。

此战由国民党总裁老蒋直接部署,企图利用上海的丰富资材,和长期构筑的牢固工事负隅顽抗,争取时间,掩护其进行战略撤退。早在1937年,上海被日军攻陷后,日本人就在上海构建了许多质量过硬的大型军事工程,打算长期把上海据为己有;后来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自然接管了这些工程,并重新加固布防。特别是进入1949年,老蒋感到大事不妙,便在上海加班赶工,又加建了三道防御工事,他们以水泥地堡为核心,市区内外还埋下两万多颗地雷。

上海即便是广大的郊区,也是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村镇稠密。如此大面积的强大防御体系,对善打游击战的解放军野战军来说,当然是很大的考验。当时汤恩伯还狂妄地对外宣称,上海的防御能力比二战中斯大林格勒还要强大,是绝对攻不破的!

但是,解放上海,已箭在弦上,没有任何退路。当时中央军委发出指令,要求既要坚决地歼灭守军,又要完整地接管上海,以便将来更好地发展。这样就有一个硬性要求,就是解放军不能动用重型火炮等毁坏性太强的武器。但敌军可不管这些,他们要做困兽之斗,哪怕拼个鱼死网破也在所不惜。

这样,双方在不对等的情况下进行战斗,我方要想取胜难度就大了许多。就像两个武林高手对决,一个只能用拳头,另一个可以用刀剑;而用拳头的必须要狠狠地教训对方,必须胜之,但还必须要手下留情,悠着点。这就要求赤手空拳者必须有比对方强大得多的“内功”,和更高的智慧。

这实在是个艰难的任务。就连毛泽东同志都说:“进入上海,中国革命要过一大难关。”

因此,熟读兵书具有儒将风度的陈毅将军,把这一仗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叫做“瓷器店里打老鼠”。对老鼠要狠打,但对店里的瓷器还不能损坏!对打上海,陈毅非常慎重。在我军准备发动总攻势时,陈毅便向中央提出推迟进攻的要求,说“尽可能推迟半月到一月入上海为好”。因为他要提前做好战争前的各种详尽准备,以及大军进入上海后的各种善后工作,丝毫不能大意。

当时,陈毅司令员的老搭档粟裕就提出了攻打上海的几种方案:第一种是攻打长春的模式,围而不打,耗尽敌人的物资和耐心,让对方不战自降。但这种方式首先对几百万上海市民不利,困住了守军,也让老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第二种是攻打天津的模式,以武促降。选择敌人防御薄弱的区域猛攻,快速推进战争进程。但这个也很冒险,一是万一遭到顽强抵抗,也会受阻,并且猛攻也会对城市造成伤害;还有就是没有把握上海守军会像傅作义那样投诚。

第三种方案是把攻击重点放在吴淞镇,此地位于市区北部,距市中心18公里,尽量在郊区完成大部分战斗。并且吴淞地处黄浦江入长江口,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最终三野选择了第三种方案作战。

1949年5月12日(这个日子很特别啊),我军在进行了各种充分的准备之后,陈毅一声令下,上海战役终于打响了。三野的第9第10两个兵团同时出击,采取钳形攻势,从浦东、浦西两翼迂回包抄吴淞口,先断敌海上退路,然后再围攻市区。

只许胜,不许败。全体指战员都斗志昂扬。但由于自渡江战役以来,人民解放军一路凯歌,“见神杀神,见佛灭佛”,打得太顺利了,使战士们一度有轻敌情绪,开始还是出现了相当的困局。

开战当天凌晨,在没有进行充分侦查的情况下,10兵团的一个营冒险突进,误入敌军的碉堡群。这无疑如羊入虎口,他们被狡猾而凶残的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深陷包围的一营兵力几乎伤亡殆尽。

此时天公也不作美,5月中旬的上海郊区是细雨蒙蒙。前进的战士们不仅脚下打滑,行军不便,而且雨中视线不好,很难辨清敌军隐蔽在庄稼地中、树林中和土堆里的碉堡、电网等,战士们屡屡陷入敌军的陷阱之中,伤亡不小。

战斗中,战士们只能采用一般的爆破技术,炸毁敌人的一个个碉堡,艰难地突破着敌人的防线。10兵团第29军87师259团团长胡文杰,在5月15日进攻宝山时,他身先士卒,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但战士们毫不退缩,踏着烈士的血迹,继续前进。经过10天激战,除了被敌军占据的吴淞口外,上海的所有陆上通道全被我军封锁。

上海郊区被拿下后,接下来就开始进攻市区了。真正的考验开始了。上面有令,一切重武器全部禁用,只能靠步枪和手榴弹来同防御坚固的敌人硬拼。

后来,人们把上海战役称为一场战争奇迹,殊不知这样的奇迹其实是用无数先烈的热血铸就的。因为这是一场不公平不对等的战役。我们不是没有先进武器,但不能用。像在辽沈战役的锦州之战中,我军数百门大炮齐轰的壮观场面再也见不到了。战士们只能靠笨重的武器同敌人对决,而且敌人大多在坚固的碉堡里,在暗处,而我军在明处。

但战士们毫不怯懦,勇往直前。那些久经沙场的勇士,那些曾在惨烈的华东、华北战场上被鲜血洗礼过的将士,什么风浪没有见过,但好多都倒在了上海战役之中,倒在了那传说中美丽繁华的苏州河畔。本来他们怀着美丽的梦想,准备在战争胜利后尽情地领略一下传说中风情万种的上海滩呢,可是……

面对敌人从坚固堡垒中窜出的火舌,从那高大的钢筋水泥建筑中飞出的子弹,我们却不能动用火炮摧毁之;面对一排排倒下去的血肉之躯,将士们的心在流血!

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一个人破了例。他是235团的一个营长,他实在不忍心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于是顶着压力动用山炮轰击了敌人的碉堡。但他十分小心,精心设计了炮弹的线路,不至于造成对周围建筑物的破坏。但是一枚炮弹还是出现了偏差,击中了上海邮政总局的大楼,在大楼上留下了一道弹痕,所幸没有造成更重的伤害。这也成了整个上海战役中唯一的违规事件。事后这位营长受到了上海战役的第三指挥官聂凤智将军的严厉批评。

自此,将士们严守纪律,再没有出现炮轰事件,硬是用一个个血肉之躯拿下了一座座钢铁工事,用轻武器与敌人展开逐街逐巷的争夺。最终在5月27日,三野战士们用了15天时间,付出了伤亡3万人(其中牺牲7600余人)的巨大代价,终于拿下了上海这座“坚硬之城”!

汤恩伯付出了15万余人伤亡的代价,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

上海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城,此时一个震动世界的画面出现了……

在整个解放上海的战斗期间,上海没有停电,没有停水,电话局都在正常运营,老百姓生活整体上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当时解放军攻打邮政大楼的情景还被苏联的战地摄影师拍到了,他们后来在新闻媒体上如此说:“战争已经打起来了,可这栋大楼没有丢失一封邮件,没有遗落一份档案,这可真是战争的奇迹!”

老百姓为解放军的举动而感动,但真正令他们惊讶的却是这一幕——

1949年5月27日,在连续响了多日令人胆战心惊的枪炮声后,整个上海滩终于归于沉寂,上海市民终于迎来了一个宁静的早晨。当他们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出家门的时候,却意想不到地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在马路两旁的人行道上和屋檐下,整整齐齐地睡着一排一排的士兵。

当时刚下完一场小雨,地上很湿。但战士们都毫不在意,就这样和衣躺在泥泞、潮湿的地上,顶多在身下垫一片麻袋或者油纸。他们就这样睡着了,睡得十分香甜,十分安详。是啊,他们太累了,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斗后率先进城的一批战士,他们睡的这条路就是赫赫有名的上海“南京路”。

这样的场景令上海市民倍感意外,他们的眼睛湿润了……

据说当时的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厂长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看来,国民党军再也回不来了!”在整个战役期间,他的发电厂完好无损,照常为整个城区供电。

这一幕,也让时年33岁,担任上海申新集团董事长的荣毅仁深受触动。本来他正准备从上海搬家到香港,可当他亲眼看到解放军睡在马路上的情景时,大为触动,便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然地留在了上海,后来为新中国的经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还在1990年代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多年以后,上海工商界知名人士刘靖基也如此回忆道:“几十年来,上海驻扎过北洋军阀,也驻扎过国民党,但像共产党这样的军队,我第一次见到,实在是出乎意料。”

这一幕不仅令上海百姓感动不已,还受到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关注。一时间,《申报》、美国合众社等各大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纷纷表示:中共军队军纪优良,行止有节,礼貌周到,不愧是胜利之师、仁义之师!

英国著名军事将领蒙哥马利看到这些报道之后,也非常震惊,感叹道:“我终于明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打败美国扶植老蒋的上百万军队了。”

事实上,陈毅在上海战役开始之前就制定了《入城三大公约和十大守则》,陈毅在对三军将士的整训中,特别强调了两条。第一,不能随意私闯民宅;第二,不能使用重武器。对于第二条战士们能够理解,但对第一条,有的将士们是有意见的。

有位战士提出说:“过去咱们打仗哪次不是住在老百姓家?我们住老百姓家里,还能帮他们上门板、捆稻草,或者挑水、扫地、喂猪等,甚至卫生队还能给他们看病,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啊,难道这上海不是中国的地盘了?”还有个战士说:“要是有伤员,正好遇到雨天,这可咋整?”

可陈毅义正言辞地说道:“不行就是不行,即便是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行!”他强调,入城纪律必须牢记心中,这是解放军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要是搞不好,是要被赶出来的。野战军到了城里不准“野”了,“不入民宅”必须无条件执行。这份《入城纪律》还被贴在了每一名入城战士的背包上。

当时毛泽东得知陈毅制定的入城纪律后就放心了,特别是对“不入民宅”这条十分赞赏,他连说了八个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本来在上海战役之前,1949年3月的西柏坡会议上,中央就对将来接管上海的问题进行过讨论。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论调,说用“小米加步枪”打天下的共产党管不好大上海。有人建议请经验丰富的苏联老大哥帮助管理。但会议上,曾留学法国、有着“诗人将军”之称的陈毅,却态度坚决地表示:我的意见是,困难再大,疑虑再多,管理城市必须也只能靠自己。

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对陈毅的气魄非常欣赏,就决定让陈毅担任将来的上海第一任市长了。不过一切还有变数。当毛泽东得知陈毅制定的上海入城纪律后,陈毅的上海市长一职就板上钉钉了。

本来蒋介石要求汤恩伯指挥20多万军队坚守上海六个月,结果陈毅只用了15天便解决了对方的15万人,顺利解放了上海。然后陈大将军直接出任上海市长。他当之无愧!

参考资料:《陈毅传》《战上海》等。

(文/说历史的女人·花无去)

1.《说历史的女人 陈毅率军15天歼敌15万解放上海,宣布《入城纪律》,贴于战士背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说历史的女人 陈毅率军15天歼敌15万解放上海,宣布《入城纪律》,贴于战士背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