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句韩非子的名言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他是根据春秋战国时期频发的刺客现象融合自己的法家思想所提出的论断,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四大刺客,他们分别是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吴王阖闾的上位离不开要离和专诸的舍身刺杀庆忌,聂政是为了报答严遂的知遇之恩刺杀了韩相国侠累,荆轲的事迹要比前三位更大,他刺杀秦始皇的事流传后世,受到许多人的敬仰,这些刺客所信奉的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古代信条。

战国养士之风盛行,有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但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将权力收回了中央,而且由于实行郡县制,那些王宫大臣们对于养士一事就有了许多的顾忌,吕不韦养门客三千,最后被秦始皇放逐。

秦亡以后,汉朝接替秦朝统治。汉朝时也有许多的大臣养士,比如著名的魏其侯窦婴,他家里的门客堪比四公子。这在汉武帝看来是对君权的僭越,所以其下场并不好,当时的侠客郭解也是一样,后来的大将军卫青深谙为臣的道理,终得善终。

到了东汉末年,年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各地军阀乘机坐大。最后由魏蜀吴三家分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魏国势力最大,魏武帝曹操简明大度,手下谋士武将众多,这也是他能够从汉朝手中将权力夺取的原因。

不过在他的谋士之中有一匹狼,他就是司马懿,曹操看到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时就比较警惕,他提醒曹丕一定要提防司马懿,否则“必预汝家事也。”后来的天下走向也正如曹操预料的那样,曹家势力被司马家族渐渐渗透,被桓范骂做“蠢如猪笨如牛”的曹爽竟然十分天真的被司马懿的演技给骗过,还傻乎乎地以为自己能够做一个田舍翁,结果被司马懿夷三族。

曹操的权谋诈术中透着一股大气和正气,所以人们称呼其为奸雄,刘备仁义一生,也为人所敬佩。司马懿比之于那些曾经的三国豪杰而言给人的感觉是十分阴鸷的,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不假,但同时也是一位阴谋家。

他靠着演技骗过了曹操的猜忌,在曹魏政权之下,他休养自己,保存实力同时还豢养了一批对他无比忠心的3000死士,只要司马懿一声令下,这三千死士就算是面对刀山火海也是头也不回地向前迈步。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对司马懿如此誓死效忠了,只能说司马懿手段十分高明。

上文提到了许多侠士侠客们都会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态,中国古人是十分讲究“义”的,司马懿为了培养一支自己的亲兵,就是要激起他们心中的这种信念,如果是成年人的话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孝道未尽是很难为其效命的。

于是司马懿选取这些死士都是从小进行培养的,我们知道小孩子的思想观念没有成型,孟母三迁就是为了让孟子能够扎实学习。果然他也成为了一代圣贤。小孩子不仅接受能力强,当月月年年的经受残酷的训练,其思想就会变得纯粹。

在一个就是灌输忠的概念,司马懿本人野心极大,但是他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积极地渗透曹魏的权力,到了后来可以说是权倾朝野,这个时候就遭受到了许多人的嫉恨,为了保护自己,身边就必须要有能够为自己献出生命的人,死士也是人,义是为臣之道,那么忠就是抓住这些人给自己卖命的一个钥匙。

这些死士出身贫寒,司马懿就花大量的钱财去抚恤其家人,培养其能力。这样一来那些死士无不忠心为其效命。司马懿也就高枕无忧了。除了一些小孩子和一些孤儿以外,司马懿还会从一些快要活不下去的人中挑选,虽无高官,但是有厚禄。可以保证其家人和自己后半生衣食无忧,这些贫贱者本来在自己原本的生活中不知道那一刻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司马懿对他们的厚恩使得他们不仅生活有了保障,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享福,古人的思想很是简单,这样一算计觉得死了也值了,于是死心塌地的为司马懿卖命。

不得不说司马懿在养死士这上面的手段是很高明的,他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大义讲说,每一笔钱都是花在了司马家的家族事业之上,而且回报也极其丰厚,所以他的儿子司马师后来调集三千死士的时候就得心应手。

1.《子夜说史 司马懿“阴养三千死士”,如何保证他们个个效忠,手段确实高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子夜说史 司马懿“阴养三千死士”,如何保证他们个个效忠,手段确实高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