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其实,历史或许是“西风凋碧树”千年一叹;或许是“塞鸦催斜阳”百年变局,自有偶然表象和必然结局,是落寞的天数还是苍凉的人为,始终是个难解的迷团,那么要探个究竟,问问苍天和大地吧!

01

为政之道,在于得人才。得人才,非一朝一夕所能造就。乾隆则认为:“识人用人之道最难”,这不是说他不会用人,而是说识人之难,因为人才难越大事的历练。要看准一个人、用好一个人等于事业取胜了一半。

清朝历代皇帝都说,治国要务莫过于得人,而乾隆欲以文治武功而使大清强盛,自然更是要借助于人才才能得以实现。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统治者而言,要推行新政,辉煌大业,都必须有一批能人志士来助其成功。如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刘备有诸葛孔明、张飞、关羽,李世民更有魏征、房玄龄、李靖忠心竭智辅佐,才得以成就大业。

02

作为一代睿智之君,乾隆也非常重视人才和对人才的培养,但是乾隆又是一个从不放权于臣的独裁之君。

乾隆自己说:“我朝列圣祖承,乾纲独揽,百数十年以来,大学士中岂无一二行私者,总未至擅权枉法,能移主柄也。”正是这种“太阿在握,威柄不移”的施政手段,乾隆才保证使大清国驶于全盛之途,只是个人的能力毕竟客观有限,要管亿万人民,他还得靠其他臣子。

乾隆非常重视人治,在“用人”与“行政”问题上认为“用人”更为重要,即是指国家制定的法律是用之于民的,地方的政绩如何,多在于官吏如何,得到人才则得法,利用庸人则乱政。

03

纵观乾隆时期的用人,其中不乏贤臣能人为大清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乾隆的用人方略也功不可没。

乾隆大帝执政前期,朝中只有雍正帝留下来的遗老遗少,像张廷玉、鄂尔泰等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迅速培植自己的信臣,乾隆不拘一格,特殊提拔了年轻的讷亲、傅恒等官僚取代了张、鄂等老臣。这正好与乾隆初政时调整政策、开拓进取、急于建立自己的功绩相迎合,而他所启用的年轻人也正是急功近名之士,正是依靠这些年轻有国,追求功名的人材,乾隆才逐步开创了繁荣的局面。

乾隆鼓励中央和地方官员密折保举,他曾下令要求:“在京官大学士以下、三品京堂以上,各将平日深知灼见之人,品行端正而才可办事者,不拘品级资格,或现任职官或放废闲员,俱准备据实保举,密封奏闻,候朕酌量选用。”

乾隆六年,乾隆大帝还对密荐“守身方正办事诚实”人才的江苏巡抚徐士林予以表彰。

他说:“为国求贤乃人臣要务。”但他坚决反对用无德之人。他要求高级官吏保荐人才,“当引见时,其人未必遽见出色,但人之材具不齐,或非可一览而尽。在督抚等试看有年,自必知之甚悉,此内如有真知灼见,信其可胜知府之任者,不妨声明,仍列荐剡,以付奖掖人才之意。”又说“三年大计之外,别令各督密奏属员贤否,······此等清折,朕皆留中,时时披览。”

04

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谕令大臣们可保举胜任尚书、巡抚、侍郎之人,因为在清官制中,尚书属一品,而侍郎和巡抚属二品,职高任重,人才很难得,所以乾隆才下此谕求才。

可惜有的大臣并没把此当成事,反倒认为机会难得,赶紧趁此机“滥举非人”以讨个人心,落个人情,于是,纷纷上书举荐。大学士陈世倌保举了十个人,赵宏思也保举十人,而史贻直一个人竟荐举了十四个人,其他的大臣们也如此效仿。

如此一来,国中似有无数贤人能士,称得上是人才济济了,乾隆大帝对此一是高兴,二是感觉其中定有隐情。为此,乾隆采取了“精挑细选,各个好汉”这一才智。他虽爱才,但不偏信人言。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亲自指出了这些被举荐人中的滥竽充数之人,并训了举荐大臣一番。

大学士查郎阿保举德龄时,说他能胜任尚书一职,但事实上德龄却是一个嗜酒如命之徒,终日饮酒为乐。为此乾隆大帝把他调至护军统领,而德龄却不懂带兵之术,又让他任工部侍郎,照旧每日嗜酒。

大学士史贻直举荐吴应枚为侍郎,而此人在担任奉天府尹时庸碌无能,办事草率。

盛安保荐金溶作侍郎,而金溶在当御史时就曾被免职,被乾隆又一次任用后,仍毫无业绩。

05

举荐人才本应以政绩为主,而大臣们却推举一些碌碌之辈来滥等充数,着实让乾隆气不打一处来。

一次,贵州总督张广泗向乾隆大帝推荐说,云南迤东道员王廷琬有才有能,可以任用,而乾隆大帝一了解就发现王廷琬曾因贪污而被革过职,并且从档案中还了解到王廷琬在任职期间收散铜归为已有,数量较大,还应判处重罪,只是因乾隆大帝大赦而脱了罪责,另外,他已被予以“永不叙用”的处分。乾隆大帝知道了这些,一方面下令让吏部拒绝用王廷琬,亲自写谕,训斥了张广泗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还有陕西巡抚陈宏谋,在荐举属官王乔林的评语中写道:“淡泊自甘,意念中常存民物;风力素著,严正内还寓慈祥。”乾隆大帝看后又亲自调来王乔林的档案阅看,结果竟发现他在江南镇江府内,以错拟罪名曾被革职,后来在西安任知府时,又因滥用刑罚而被革职。看完这些,乾隆大帝忍不住提笔讽刺陈宏谋,说:“天下焉有存心慈祥之人,而错拟罪名滥用刑若乎?可将此询问陈宏谋,令其回奏。”

06

这样一来,可给举荐官吏的大臣们提了个醒:乾隆皇帝岂是盲听众言之人,再这样以言蒙上,我便对不起了。

不偏信荐官之言,是乾隆为选好国家栋梁之才,禁止大臣以权谋私的防患之措,对选优汰劣有极大的作用。

其实,乾隆对和珅、纪晓岚、刘墉等人的辨识、驾驭的故事,已隽永地体现在大清湟湟历史中……

02后跋

当你从实力到地位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并且形势顺利、局面平稳之时,你的布局可如行云流水,随意挥洒。但是且慢,顺局容易使使人飘飘然,容易让表象蒙蔽双眼,容易让人进退处置因此而失措。

顺局的形成多是因为前人为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因为有这样一个雄厚的基础,除非胡作非为,顺局不会轻易变成逆局,但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顺局布成一盘大胜局更绝非易事。所以能做到这点的人更是布局者中的翘楚。

相关阅读:

韦麦论道|秦始皇是如何“弯腰低头”驾驭王翦的……原来如此!韦麦论道|康熙在关键处掌稳局韦麦论道|康熙清除稳定的威胁韦麦论道|拿破仑对办事效率的感悟韦麦论道|凯撒的弱点和失误

韦麦论道|凯撒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韦麦论道|你看!曹操对分寸怎样拿捏……韦麦论道|刘邦如何使用敌疲后击的战术?(注:文中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韦麦

供职南京政府机关三十多年,南京仲裁委连续五届仲裁员,二十多年仲裁阅历。业内资深人士,为市房地产经济学会理事,国家二级调研员。爱好古典文学,艺术,擅长书画,音乐,历史评论。

1.《南京房掌柜 韦麦论道|乾隆是如何解决好用人难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南京房掌柜 韦麦论道|乾隆是如何解决好用人难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4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