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兴起于楚齐战争间。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楚成王四十年,楚晋、城濮之战,楚国战败。城濮之战后,淮域小国纷纷背楚而附晋。2周襄王策命晋侯为侯伯,晋国确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楚国丧失了在中原国家邦际关系中的政治优势。楚国北上受挫,战略重心东移,加强对沿淮地区和江淮地区的争夺。楚庄王初期,楚国内发生一次大灾荒,境内外的各族乘机攻楚、叛楚。在严峻的形势下,庄王采纳了群臣的意见灭了庸,不仅制止了境内各族的叛乱,安定了内部,还增强了国力,与晋国继续争霸。

楚连败陈、郑,并在郑之战中大败晋师

其霸业在共王初年到达巅峰。为此,晋放弃了联齐联徐抗楚的战略,转而利用吴从背后牵制楚国。此时楚国的战争分布在江淮流域的弱小诸侯国。大致过程: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楚穆王三年,“楚入灭江",楚控制了淮河上游的江、黄、弦、樊、息等地。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穆王四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何光岳先生认为春秋以后,大约六国逐渐衰微,故未见其活动情况。楚国兴起,不断蚕食江淮诸小国,楚因六人亲近东夷,背叛楚国,讨伐六国。杜预注:“今庐江六县"。

李修松先生认为“六"在淮南,其后发展为群舒,散布于涂山以南的江淮之间。同年冬,楚国的公子燮灭蓼国,加强了对群舒地区的征服。群舒地区不愿被楚国控制,在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楚穆王十一年,“群舒叛楚,夏,子孔执舒子平及宗子,遂围巢。”适逢此时,楚国子孔控制了舒子平和宗子,乘机包围了巢地。群舒叛楚,可以看出之前必然依附楚国。舒国,即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四十里的古舒城,约在今安徽六安市东北部,可能是群舒中较大的一支或者是群舒中的联盟首领。宗国,巢国等地,杜预认为是偃姓,为群舒之属。

楚人将舒子和宗子前后逮捕的史料看

宗国约在今天的六安附近,与舒接近。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立,子孔,潘崇将袭群舒,使公子燮与子仪守而伐舒蓼。”舒蓼,它系舒与蓼人结合建立的小国,在今舒城西。《左传》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楚人灭舒蓼。”因舒姓诸国的背叛,所以楚国攻打并灭了舒蓼。楚国为它划定了疆界,达到滑水边的水湾子上,和吴国、越国结盟后才回去。是时,吴国和越国都是听命楚国,楚国也因此能够横行,不可遏制。从“徐人取舒”至“楚灭舒蓼”,时间不足百年,楚平定群舒,使它们不再从属于关系亲密的徐国,而作为为楚国在江淮地区的疆土一部分,楚国的势力就深入到了今安徽东部地区。与此同时,东方的吴、越两国也渐己兴起,逐渐强大,到公元前601年,楚国、吴国、越国就已声震江东,三国并立。

楚国在这二十几年里,发动大规模战争约七、八次。战争的最终成果是把今天安徽北部收入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江、六、蓼等国相继灭亡之后,楚国的兵力虽然只是达到了安徽的西部,可是因为楚国的威慑,使得混乱散漫的群舒又纷纷听从楚国的号令。约在七年后群舒又叛楚,这里所说的“叛”即背叛,这就说明群舒数年以来已经不属于徐国,属于楚国了。楚虽控制群舒,但是群舒并不安于楚控,所以楚在东方的控制,是不稳定的。群舒多与其他国家联系,企图摆脱楚国的掌控。同样,楚虽占据群舒,但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也吸引着其它国家的争夺。在江淮地区,与楚国展开最大规模争夺群舒国家的是吴国。

楚、吴争霸下的群舒

楚国对群舒地区的控制极不稳定,伴随位于长江下游吴国的兴起,形势愈发严峻。吴国由东向西,由南向北进入了淮河以南的江淮地区,吴国代替了齐、晋等国,成为与楚国争锋的主角。徐少华先生1认为如果说楚、齐、晋的争霸中原的战争具有国际影响的话,那楚、吴在江淮地区的争夺,则具有明显的区域意义和特征。对于楚来说,固守钟离——州来——群舒弧形防线,显得十分重要。群舒地区正处于楚国和吴国战争的中心,从当时形势来看,控制了群舒,可以保护楚国腹地,并以群舒地区作为经营整个江淮地区的中心,向四周扩展势力范围,进而打开南下江淮地区和东拓江东地区最便利的通道,为深入吴国的势力范围提供有力的条件。

在江淮地区吴国与楚国展开了强烈的争夺攻势,楚国在东方受到牵制与压力,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扩展。楚国的力量分散,使北向中原的争霸活动受到影响。对吴国来说,若争夺了群舒地区,不仅可以打击楚在江淮地区的势力,向西可以遏制楚国东进的步伐,北上可以连通中原,联合各方力量,压制楚国。楚在上游,吴在下游,吴国用舟师从下游向上仰攻,存在着一定困难,所以吴国攻楚主要是从淮南、江北地区,威胁楚的侧后方。

群舒具有的交通地位和战略价值比以往更重要

楚国与吴国在这一地区争夺尤为激烈。春秋中后期,尤其吴国崛起之后,在江淮地区长期与楚国展开激烈的争夺。吴国消耗了楚国的大部分国力,从侧面牵制了楚国,也改变了春秋早期南北地区争霸战争的总体形势和战略格局,争霸战争的中心正式由中原地区转移到江淮流域。从公元前584年到公元前473年,楚国与吴国围绕着群舒地区、淮泗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带的战争,前后共打了i00多年,这期间大多是处于长期拉锯,此消彼长的局面。

战争集中在长江流域沿线一带,以水战为主,楚吴在江淮之地互有胜负。吴国与晋国联盟前,两国关系并不是和谐的。黄池盟会上,吴国与晋国之问进行了较量,这种较量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上的比较,还涉及到文化的碰撞。楚共王时期,楚国的叛臣巫臣趁出使齐国的机会背叛楚国投奔晋国。晋景公封其为邢邑大夫,屈巫为了报复司马子反和楚令尹子重分割自己的的田产,杀死自己的族人,向晋景公建议晋国可以向楚国东面出手,扶持吴国,进而联吴抗楚。

采取联盟策略

这种借支援、笼络强敌后方的国家,目的是尽可能的联盟可以成为盟友的国家,减少对自己的威胁。晋国适时正愁没有攻楚之计,巫臣的到来,给晋国对楚的策略提供了新思路。《左传》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晋景公采纳了屈巫的建议,派他代表晋人出使吴国,以图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楚国,并让他带去30乘战车等。吴国一直想北上伐楚,皆因车战技法落后,未敢与楚军大战。

“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于吴。"屈巫出使吴国,教会吴人射箭、驾车、列阵,讨好吴王寿梦。屈巫煽动吴国去骚扰楚国东部边境,唆使吴国与晋国通好结盟,背离楚国。在其返回晋国时,又送给吴国乘战车,为了显示诚意,将自己的儿子屈狐留在吴国做外交官。经巫臣教导后,吴军车战技法提升,又有晋国在北边支援配合,壮着胆与楚国开战。

结束语

寿梦赞同屈巫的计谋,当年就派兵袭击楚、巢、徐等国,一度攻入了楚国的州来,吴楚在江淮地区彼此争夺,多年不休,子重、子反在这种情况下,一年之内出兵迎击吴师达7次之多。《左传》成公七年载因晋吴的联合,导致“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东南方吴国的强大使楚后院开始起火。吴国的势力由徐沿淮河向西,直逼楚国的东境至州来。总之,在晋楚争霸中,吴国与晋国结盟且屡次侵犯楚国在淮域属国以及东境,是晋楚争霸的第二战场,为楚、吴不和与将来的战争埋下隐患。

1.《你的明月 晋国渐渐强大后,晋国与楚国的争霸战争开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你的明月 晋国渐渐强大后,晋国与楚国的争霸战争开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64692.html